小韩,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在半年多的求职过程中,她一共投寄了200份简历,参加过20多场招聘会,经历了10多次的面试。但始终没有一家公司肯录用她,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仅有一家广告公司答应给她一次试用的机会,但不到一个星期就被开掉。在小韩居住的简陋民房里,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她说:“我想要一份象样的工作,为什么这么难?”
据时讯记者了解,像小韩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想找一份“象样”的工作的确比较难。记者在采访北京一所重点高校时,了解到截止今年8月底,该校约有的8%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相比较非重点高校而言,这已经算是不错的业绩了。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怨谁?
据时讯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就业办公室了解到的情况,我国高校从1998年开始扩招,大学生数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到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123万之多,相当于一个西部省会城市的全部人口。而这些大学生中很多都把目标盯住“体面职业”,造成“体面职业”的激烈竞争,一些大学生非“外企”不去,非“高薪”不干,客观上造成了一种“知识失业”的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院长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美国9.11事件发生之后,很多企业裁员,一些大学生纷纷到纽约竞聘酒馆的服务员。对于美国人来说,大学生应聘服务员这是正常的事情。”
一位做职业咨询的刘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他近期接待了一些失望的大学毕业生,他感到奇怪的是,这些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似乎觉得自己大学毕业,当然就应该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要不,有什么必要上大学呢?还有的学生愤愤不平地抱怨,认为自己之所以找不到理想职业,是因为社会缺乏对人才的尊重。这位做职业咨询的刘先生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上只有极少数人才有上大学的机会,所以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有体面的工作。其实,这二者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这一点西方的大学毕业生似乎比我们的早熟得多。”据这位在德国和美国都有过留学与工作经历的刘先生说:“在国外,一些基础学科毕业的学生也很难找工作,比如学拉丁文或者学哲学的,因为这种原因,所以选择这些学科的学生会很少,他们把这种教育当作满足自己的一种爱好,是爱好的需要而不是就业的需要。毕业以后,可能会选择教书;或者再去修一门容易找工作的学位;或者干脆从事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关系的工作,比如做推销员。他们不会抱怨自己的专业为什么不能给自己带来火热的生活。而我们国内的学生,把上大学当作一个‘鲤鱼跳龙门’的途径,他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相当盲目。这给他们造成四年以后的痛苦。”
时讯记者在采访新东方学校副校长徐小平时,他谈到他所接待过的无数具有“学历虚荣心”的个案。他把其中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汇集为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提到了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女大学生毕业于某省大学新闻系,因为找不到工作又考了哲学系研究生,她认为研究生毕业还是不好找工作,于是决定出国留学。她向徐老师请教,出国读什么专业。徐老师告诉她:“读一个毕业后继续找不到工作的专业嘛!”徐老师在分析这个案例时谈到:这个姑娘学的是新闻,这一生本来注定要和人打交道,如果没有个人表达能力,没有和人打交道的能力,没有征服别人的魅力,这样的人,也许可以成为陈景润、约翰·纳什这样的学术大师,但绝对不能从事新闻这样的社会性人际性工作。因此,徐老师认为这个女大学生既然进入了这个领域(大学选择新闻系),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个人魅力,发展自己的人际交流能力。这个词用英文表达为PEOPLE SKILLS。这种能力包括说话能力——让别人愿意对你讲话的能力,让别人愿意听你讲话的能力,让别人觉得你喜欢他们尊重他们的能力、让别人喜欢你并尊重你的能力,他说他无法理解的是,既然新闻学士都“找不到工作”,难道哲学硕士就好找吗?
在徐老师所讲述的诸多个案中,很多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抱着很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好的工作,是因为没有更高的学历;如果他们有更高的学历,他们就会有更好的工作。而实际上,高学历不等于高就业能力。
柳传志批评大学生的通病
据悉,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学生刚从学校出来往往有几个毛病:心高气盛、目中无人、批评心理和偶像心理特别严重。眼高手低、目中无人、不会尊重工作伙伴、频繁跳槽简直成了大学生的通病。据调查,这也是企业管理者不愿招收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理由之一。时讯记者采访了一些刊登招聘启事的公司,发现这些公司多数都要求应聘者至少需要两年以上工作经历。一位企业的总经理告诉记者,之所以把“两年以上工作经历”列入应聘条件,是因为实在“怕了”这些“生瓜蛋子”。他说:“培养一个新员工熟悉整个工作环境最少要一至三个月,最长可能要一至两年,而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往往动辄不干了,一点小事不如意就摔摔打打,好像你欠了他似的。上班迟到他比你还有理。嘲笑公司现有传统,有的大学生有攀比心理,发现自己的同学在一个什么单位薪水高,立刻不平衡,马上提出加薪,好像他给你打工是赏你大脸了。而有了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员工就不一样了,一般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懂得好歹。”
据时讯记者了解,许多大公司大企业在用人的时候,非常重视自己的传统,他们希望新人能够具有和企业相同的价值观。联想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陈春梅女士在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谈到,联想需要的人必须认同联想的核心价值观。
而大学生的“通病”之一就是他们总想让企业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发展。一位企业的高级主管把这个“通病”概括为“三年之痒”。
她说:“不用着急,生活会教育他们,一般只需要三年的时间,这些大学生就会成熟了。不过哪个企业也不愿意先去忍受这三年。除非是像我们这种流动性特别大的公关公司,来一批走一批,再来一批再走一批。新人有热情,这是他们的优点,但是如果他们希望在我们公司留下来,仅凭热情是不够的。当然每个公司都有自己企业文化,这些文化传统各不相同,你不适合这个企业,可能你能适合那个企业。你不喜欢IBM的文化,你喜欢微软的文化,都没有问题,问题是现在的大学生就‘没文化’。比如说到我们这里工作的大学生,试用期还没有过,就给你谈理想,有一个学企业管理的本科生,谈完理想以后我差点说你来当老板吧,我给你干。因为他的理想我听来听去就是由他来做企业的管理。”
知识不等于就业能力
在采访过程中,时讯记者接触到北方工业大学一部分尚未找到工作的同学。据该校就业办公室老师介绍,在这部分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在班上还是名列前茅的。这是为什么呢?该校建筑系一毕业生向记者道出了其中原因。他说,在5月份的一次应聘中,他和班上另外三个同学同时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应聘,经层层筛选,最后公司只留下了他一个人。他认为是他自己较好的口才为他谋得了这份职位。
时讯记者在采访一家平面设计公司的时候,该公司总经理陈丹先生说:“其实,现在需要人的公司非常多,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就非常需要人,但是每次招聘,来那么多人,可是真能用得上手的,却非常少。我上学的时候,听过一首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去改变世界。我觉得工作也是一样,要么你改变自己,适应工作;要么你自己去创业,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我现在常常跟新来的大学生讲这些道理。”
据悉,不仅是用人单位普遍感到近两年的新大学生“不好用”,而且一些教育界的有关人士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一位大学老师说:大学教育只是一种比较低等的高等教育,也就是说大学教育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有的学生通过这个起点再继续深造,将来成为博士学者科学家,而大部分学生是通过这个起点进入社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一份工作。
他认为在大学阶段,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方向,是喜欢走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生活在象牙之塔中,还是喜欢要一份好的工作过一份火热的生活。如果是选择后者,就应该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知识是两回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呢?因为他们缺乏一种就业素质,比如说怎么打电话,怎么和人交流,怎么与人共事。过去我们都会觉得这些不用教啊,完全属于家教范围,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家教也在向知识教育技能教育靠拢,比如父母会给孩子请英语老师,钢琴老师,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但是他们很少关心孩子是否会说话,是否懂得尊重别人。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我认为大学里应该有一些人来负责这些事情,为那些希望找到好工作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我们应该像国外的一些大学学习,即使是名牌大学,它也设有学生就业辅导中心,一般是由一些年长的有社会经验的老师来负责。我认为我们的大学也应该有这样的中心。”
据悉,中国人民大学在一年前推出了一个名字叫“明日之星”的计划,人民大学就业办公室樊钉主任在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说:该计划针对各层次学生,实行全方位、个性化服务,以帮助增强学生求职时的就业能力。
北京海爵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该公司人力资源部汤经理在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说,海爵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社会能力,海爵公司录用员工主要有三个标准:第一,是否诚实可靠;第二,对工作是否充满热忱;第三,是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据了解,海爵公司近两年所进的员工中,没有一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是大学毕业生符合这三条标准的少吗?
一位民办大学的校长就这一问题发表看法时说:“现在很多大学在办学的时候并不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他们只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但是不强调什么叫社会真正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什么现在有些企业不愿意要名校精品?是真的要不起呀!你要是名校精品,你有远大的理想,谁也拦不住,你想去哈佛牛津读MBA,想去华尔街大显身手,去好了,也是为咱中国人长脸的事情,但是别回头你哪儿也没去成,把一张臭脸丢给自己的同事看。所以好些民营企业、中小型公司宁肯要一些民办学校的学生,没那么多的事儿!你上班我给钱,谁也不耽误谁。”
北京科技研修学院周孟奎副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学校今年800多名毕业生大部分都顺利找到了工作。他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他说,我们对人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社会认同就是我们的人才标准。(陈锋/摄 本报记者姜兴 实习生王馨/文)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