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上海高校陆续开学,记者到部分高校走了走,捕捉到一些新画面,而新画面的背后是上海高校近年来教学改革和后勤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
搬台电脑进公寓
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小王刚收拾完行李,就租了台电脑回来。晚饭后,小王呆在宿舍里 上网,他说:“现在需要的资料在网上能查到,要看的书能下载,图书馆的资料也上网了!”据了解,不少高校的新建学生公寓都引入了宽带,上网速度越来越快,一台台电脑搬进学生公寓也就不足为奇了。
记者又走访了一些大学的食堂,复旦大学北区新食堂拥有4000个座位,饭菜的种类让新生眼花缭乱。食堂从早上6:30开到晚上11:30,让大学生们“随到随吃”。
自主选课增知识
复旦大学的新生开学时拿到一本《2002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这个方案中“通识教育”的特色相当明显:有“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和“医学与药学”四大板块,每个板块里,课程琳琅满目。物理系学生小李选了不少文化艺术类课程,他说:“搞理工科的也应该增添人文素养,拓宽知识面。”
上海交大的学生忙着网上选课。交大试行学分制改革,开出一个教育大“超市”,本学期“货架”上推出800多门课。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行学分制改革,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松江大学城的学生这些天忙着在“城”内三所高校之间穿梭,跨校选课,还“试听讲”。先听两周,对不满意的课“撤退”,重选老师和课程。各校不仅竞相推出“王牌”课程,而且同一门课由不同教师同时开讲,相互竞争,看谁更有“魅力”。
勤工助学成时尚
开学第一天,到华东师大勤助中心询问、要求“上岗”的学生有五六百人。中文系新生小张的家庭条件并不困难,可第一天报到后,就迫不及待地到勤助中心“找活儿”了,她对记者说:“读大学了,也长大成人了,应该尽早自食其力。”不少学生想通过勤工助学发挥专长,同时增加社会实践经验。
在上海高校,勤工助学不再是贫困学子的“专利”,而是许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调查表明:上海高校目前参加勤工助学的大学生比例在80%左右。(本报记者 徐敏 褚宁)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