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了一篇报道,说的是,一位语文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目“狗杂种,考试”让学生做,引起了社会的很大反响。从作文题目不难看出,这位老师对考试(或者说单纯的应试教育)义愤填膺,反感至极。然而,当今社会考试简直是无处不在,考考考,是学校考核老师的法宝,还是检验学习者的主要手段。孰不知,一个考试成绩低下的学生肯定被无情淘汰,一个考试成绩较差的老师面临着“下课”的危险。那么,一个老师应该怎样提高自己对待考试的能力呢?这主要集中体现在老师对待考试的态度上,我把它归纳为:
第一种境界:老师领着学生研究答案
寻求并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来解惑,对于老师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一个连答案都研究不出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肯定是没有威信的——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老师会解好多题目”。现今的各种教学辅助资料都“想老师之所想,急老师之所急”,提供了详尽的参考答案,这也为不善于做题目(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做学问)的老师大开方便之门(尤其是政史地等识记要求明显的学科)。致使有的老师照本宣科,公布答案(更有甚者贴在班级墙上)了之,给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或敷衍塞责者提供了生存土壤。不管从那个角度讲,一个不会做题目的老师肯定是不合格的老师。
老师领着学生研究答案,解决了“题目的答案是什么”的问题,这是老师对待考试前提性的基本境界。但只能告诉学生正确的参考答案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种境界:老师领着学生研究解题
研究解题,要求老师自己首先要掌握一定的解题规律和技巧,然后能够把这些解题规律和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也是各种考试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懂得教学真谛的老师,是能够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启发、引导、开窍,让学生自己研究出解题规律和技巧,以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老师领着学生研究解题,解决了“题目有几个答案,为什么是这几个答案”的问题,这里面有了较多的思维硕果。但达到了这种境界,学生临场时成绩也未必理想,原因诸多,但有一点是非要提不可的,那就是学生平时做的题目未必是高考的题型。
第三种境界:老师领着学生研究考点
老教师与新教师相比,老教师的考试经验就是知道考点在哪里,哪些是必考的知识点,哪些地方容易出题目。要想研究考点取得明显效果,比较理想的有效操作程式是:一是要用一定字数(至少300字)写出考点说明,诠释考点;二是近几年高考针对这一考点出过的题型或可能出现的题型设计示例,其中一定要有详细说明答案A为什么正确,B、C、D为什么不正确的理由;三是概括总结(可以查找借鉴相关资料)出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将升华出的理性思考与实例有机结合;四是自己命出10-20道模拟题,给出详实的参考答案。这样做,有利于把考点落到实处,也有利于提高老师的做题能力。
老师领着学生研究考点,解决了“知道了考什么”的问题,这无疑可以使我们的复习备考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针对性,也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的老师和考生对待考试心里才会有底儿。
以上三种境界还是被动式的。
第四种境界:老师领着学生研究命题
命题并不神秘,但能真正独立自行命题的老师实属凤毛麟角(大多数老师都是借用或是剪刀加浆糊拼凑人家的现成题目)。这主要是这些老师没有命题意识造成的,只知道被动地对付考试,不知道主动出击。自行命题之前,先要揣摩现成好题的特征,然后命题时体现或落实之。在命题过程中关键的几方面一定要注意,诸如:明确命题意图,准备考查考生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确定题型,准备采用哪种题型;能力要求,达到哪个能力层级;题眼如何设置,题眼的设置往往直接决定着答案;干扰项如何设置,干扰项的设置往往决定着题目的难度,题目的难度系数往往体现着题目的质量,而难度系数往往也影响着区分度(一个好题目的区分度,就是让好学生得高分、让中档学生得中分,让差生得低分);还要注意常考项的安排,回避与本套题目或近几年考题的重复等。
会命题的老师讲解题目时方可做到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而不会命题的老师在讲解题目时只能是图解别人命题的答案,来替人自圆其说,有时甚至把错误答案当成了正确答案还不知晓,这就是不会命题者的最大悲哀。
老师领着学生研究命题,解决了“知道怎么考”的问题,这无疑是高屋建瓴的,可以明确考题的走向,考题的生长点、增长点、价值点,达到了这种境界的老师和考生在考场上心里才会胸有成竹。
正在辅导初三、高三的老师们,让我们时常地提醒自己:研究考点,研究解题思路和技巧,学会命题。(作者:曾宪一)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