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8月25日第一届日系企业人才募集会仅半个月,9月8日,一次规模更大的招聘会——2002年上海日资企业人才专场招聘会又在上海世贸商城拉开了帷幕。
招聘会主办方——上海人才市场的李先生称,与上次招聘会不同的是,此次日资企业人才专场规模更大,影响更广,集聚了150余家来自于沪、苏、浙、粤京等地的知名日资企业,共推出了484个招聘岗位,共招收人数近千名。松下、富士通、住友、丰田、富士、丸红 、京瓷等位列世界500强的日本企业都悉数进场。
大会主办方提供的资料显示,参会企业中日商独资企业占59%、中日合资企业31%、日商常驻代表机构10%。招聘专业岗位需求排行依次为:销售人员(10%)、品质保证人员(9%)、总务人员(8%)、翻译(8%)、机械技术人员(7%)、IT技术人员(7%)、生产制造人员(7%)等。
在招聘会现场记者看到,来应聘的青年人与中年人的比例几乎各占一半,还有不少一家三口共同出现在招聘会现场。中年的比例之所以如此高,主办方有关负责人称,日本企业更多地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相关工作经验,大多数需求定位在大专层次,而且对人才的需求不是以学历而是以能力为主,注重团队合作、相容性、事业心、责任心和忠诚度。
从本次招聘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近千个岗位的学历要求中,本科学历为41%、大专学历53%、中专学历6%,竟没有一个岗位明确提出需要硕士、博士或者MBA,这在人才虚热的中国人市场,实属罕见。
日企战略:转战中国市场
日资企业在沪“疯狂”招聘,无疑对原本就竞争激烈的申城才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日企在中国可谓风光无限。
而在日本国内,今年7月,日本负债1000万元以上的破产案达到了1814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5.8%。刷新了日本战后月份最高记录。此前,日本经济连续四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诸多经济分析均认为日本经济难以在短时期内复苏。因此,裁员、减薪、赤字成了困扰日本企业的三大顽疾。仅拿裁员来说,松下裁员900人,三洋电机裁员6000人,日立公司的裁员计划则高达万人。据日本有关方面的预计,在未来两年中,仅东芝、富士通和NTT等几大公司计划裁员人数就将达到8万人。
日企在国内如此大规模地裁员,却在中国市场上大肆招人,让很多人不明所以。其实,这正是日企战略转移的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中国不仅拥有比世界发达国家低得多的人力成本,还有着令人羡慕的优秀人才。据悉,我国每年有近40万理工科毕业生,是日本的10倍,不仅如此,同等才能的软件编程人员,日本员工的工资则比中国员工的工资高好几倍。充足的技术人才队伍和低廉的价格成为日本企业向中国转移的最好理由。
另外,日益国际化的中国市场也是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重要理由。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的权威统计,2001年底,日本在上海的投资企业数量达2967家,超过全国日资企业总数12898家的1/4,日本在中国的企业事务所有一半设在上海,数量居全国首位,日本著名的企业集团均在上海设有企业或事务所。
因此,日企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日增,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现象反思:中国企业亟待成熟
我国的人才越来越吃香了,这当然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但是,在日本企业之后,还会有美国的企业、欧洲的企业,这些企业进来得越多,我国的优秀人才外流的也越多,那时候,我们还能高兴得起来吗?
在招聘会现场,记者碰到一位李先生,他告诉记者,他在松江开发区的一家中资的生物制药企业从事研发,因为单位的待遇太低,只相当于同类日企员工的1/3,所以希望能找一家外企。
上海人才有限公司的董先生称,类似李先生这样的情况很多,因为目前外资企业在薪水、福利、休假等方面的待遇都要好过本土企业,因此到外企工作多年来都是一种趋势。
沪上有关人力资源专家称,其实中国本土企业在过去的10多年里,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部分外企相比,本土企业的经济实力并不弱,但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充分尊重员工个人的发展等细节上,做得不够,这是造成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
人才竞争已经成了现代商业竞争的第一要素。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已是本土企业在解决企业发展问题中的重要环节,如果我们的本土企业不迅速改变留不住人才的现状,让优秀人才不断流入外企,再过几年,闹“人荒”可能就是我们自己了。(胡孝敏上海报道)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