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北京市海淀区9所中学新生的课表上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青春期性教育”。在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中,这也许只是一件有点好玩或者让人略感羞涩的事,但对于今后长长的一生来说,这却是构筑他们健康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
现实表明,目前的现状并不容我们乐观。去年北京市在中学生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未成年人性健康的知识相当贫乏:48.8%的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其中有9 .9%的学生甚至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34.5%的男生和40.5%的女生不知道淋病是性传染病。
与这些“无知”或者“欠缺”相对应的另一组数据更令人触目惊心:在中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中,11.2%的男生和3%的女生承认曾经从黄色书籍和光盘中获取有关性信息。
北京的状况,是全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
专家认为,我国青少年性知识的缺乏和性观念出现偏差,无疑是当前青少年性教育相对滞后和薄弱的真实写照。本来,在此领域中学校应该起到主力军的作用,但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开展的相关课程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唯一讲授相关知识的《生理卫生》,也只是简单地介绍生理发育知识,没有涉及对于青春期成长中的孩子至关重要的性心理、性道德和性审美等方面的内容。
在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先转变自己的观念。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陈一筠认为,首先教育者应当明确性教育指的是什么,它不仅仅是性生理、性心理及预防性病、防止少女怀孕等基本知识,还包括性别意识、男女平等、两性交往及爱情、婚姻等更丰富的内容,而这些方面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很少被提及。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胡新懿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这其中包括知识的教育,还包括成长时的性教育。已经到了很紧迫的关头,孩子们必须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学着去保护自己。
性教育作为知识普及和指导教育,往往是通过树立青少年的健康价值观,进而影响其态度和行为。只有接受完整的青春期性教育,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一系列正确的性观念:性是人生命中自然而健康的组成部分;性有肉体和心理的层面,也有社会、伦理和精神的层面,各方面相互统一才是健康的;任何性行为都是有后果的,每个人必须为其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等。这不仅不会破坏孩子特有的纯真,而且会推迟他们可能出现的性行为,初次性行为时更可能较为理性。
在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上,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责无旁贷,要扮演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
家庭是孩子学习性知识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有责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但现在的父母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系统的性教育,观念陈旧、性知识贫乏,当务之急是家长自己尽快先补上这一课。
学校是进行青少年性教育的主要场所。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把有关内容渗透进各类课程当中,让孩子理解更准确、更安全的性。同时还要使学校的性教育体系化,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在学前、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由浅入深、分层次进行。
社会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具温情、更多关怀的环境。陈一筠教授在北京市朝阳区开设了一个“青苹果”社区,目的是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积极、自由的环境,来面对“成长的烦恼”。社区包括书店、咖啡屋、讨论室、放映厅等。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与孩子谈天、交流,寓教于乐,帮助解决他们的心理烦恼。另外,社区里还专门设立了少女、少男诊室,为那些碰到生理疑问和困难,又羞于或不敢面对父母和医生的孩子们提供身体检查等帮助。
及时补上健康人生不能缺少的这一课,拥有更多的关心和更多的爱,孩子们才能青春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好。(新华社记者 孙晓胜)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