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寅杰/摄
一名考生的特殊命运,让老师们的心头备感沉重
9月,又是一年一度的高校新生入学时。
上海,一名千里迢迢来自陕西省宝鸡市的贫困生的特殊命运,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复旦大学某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陈雁老师说,那天,去陕西招生的一位老师告诉他们,陕西报纸报道了考生小丁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后,父亲却因无力筹集学费,承受不住精神压力跳楼身亡。这个悲惨的故事在当地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刚刚从陕西返回的老师说,录取小丁的高校就是复旦大学。翻开本系的新生名册一查,果然有小丁的名字。陈老师顿时感到心头沉甸甸的。
9月3日中午12时,在上海火车站,特地前往接站的陈老师,接到了坐了两天一夜火车的小丁和送他入学的小丁舅舅。
“一个都不能少”的绿色通道:先注册入学,再交学费
上海市教委对高校贫困生的标准作出了详细规定。上海籍学生在校期间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即为贫困生;外地籍大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80元以下的,为贫困生,人均月收入在195元以下的为特困生。据统计,贫困生比例约占高校学生总数的15%─20%左右。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的并轨,在部分农业、林业以及师范类高校,这个比例可能还会更高。
“绝不能让一名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这是国务院领导的郑重承诺。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沈鸣华说,为了确保一时无力交齐学费的学生按时入学,学校对新生开放了“绿色通道”:“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让新生进校后再说。学费一时交不上,可以慢慢想办法解决,注册入学不能耽搁。同时,学校在每个院系设立了一笔应急补助基金,由院系根据情况掌握,发放给那些家庭特别拮据、或者遇到突发困难的学生。”
小丁因此在复旦大学一路绿灯,顺利办妥注册手续,领取了膳食磁卡、宿舍钥匙、被褥等生活用品。他和同班同学们一道走进课堂,开始大学生涯。同时,学院给小丁发放了应急救助款项,确保他短期内的生活费用有了着落。学院还为小丁向学校申请办理减免学费,根据小丁家庭的实际情况,获得批准很有希望。
国家、学校、社会、好心人,都在帮助贫困大学生
很多贫困生受惠于国家助学贷款。复旦大学2002级新生申请贷款工作正在进行,已经有近600名新生准备申请贷款。记者对沈鸣华的采访,不时被三三两两前来交贷款申请表的学生所打断。
既能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又能增加收入的勤工助学机会,也往往被许多贫困生所向往。张燕燕,上海师范大学02级教育科学系师范类学生。这是个腼腆清秀的女孩,父母都已50多岁,没有收入,也没有社会补助。一家人就靠父母捕螺蛳之类的水产品为生。去年,父亲患食道癌,开刀花去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一大笔债。母亲患有关节增生,压迫坐骨神经,行动很不方便,严重时只能躺在床上,每周需要治疗两次,身体好点就硬撑着去捕螺蛳。她的同学说,她每天的晚餐就是学校里1元钱买的粽子。
张燕燕除了申请了助学贷款,还表示要尽快参加勤工俭学,尽量自力更生,也好贴补家用。该校学生处的一位老师说,校内为有勤工助学愿望的学生设置了多个岗位,如家教、送报纸、送牛奶、报亭、超市、图书馆等,像张燕燕这种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将会优先获得打工机会。
不仅国家正想方设法为贫困生的顺利就学铺平道路,社会各界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高校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事业发展部部长金昭敏介绍说,近两年来该基金会通过设立企业助学基金和个人结对助学等形式,每年向上海各高校贫困生发放爱心捐款300多万元,结成助学对子3000多对。随着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向高校贫困生伸出援助之手的热心企业和个人正迅速增加。目前,由企业委托慈善基金会代为管理和发放的教育基金项目已有17个。
陕西《华商报》驻宝鸡记者站获悉小丁父亲不幸身亡的消息后,迅速通过社会各界募集了4万多元现金作为其学费。陈雁还告诉记者,社会各方在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此事后,有多家企业和许多个人将捐款直接送抵学校。
观念转变仍是一道难题
尽管国家与社会为贫困生就学付出了巨大努力,但随着社会发展差异程度的加大与高校的逐年扩招,有关人士预计,助学力度与贫困生求学需求之间的缺口可能还将进一步加大,贫困生群体的分布来源则由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内陆省份到向各大中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发展的趋势。
教育界人士指出,除了进一步加大助学力度,还有必要加强对在校贫困生自力更生和自强不息观念的培养和教育。
一组统计数据值得深思,据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统计,截至2001年5月底,全国共有17万多名学生签订了国家助学贷款合同,贷款总金额为12.6亿元。但是,已经签订贷款合同的学生人数仅占申请人数的31%左右,已经签订贷款合同金额只占申请金额的37%。也就是说,相当多有贷款需求的贫困生最后没有选择贷款这一助学方式。
来自各高校的反映则是,申请补助的贫困学生比例很高,但提出贷款的却不多。上海某高校一位老师认为,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贷款需要还贷及利息,虽然利息本身并不高,且国家有补贴,但一部分学生及家长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不少贫困生家长更愿意向亲友借钱。另一可能则是一部分学生和家长还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没钱上学就应该找学校、找政府,依赖国家全部解决自己的经济难题。
另据上海市某学校统计,贫困生中参加勤工俭学的不少,但不参加的也不在少数。有一次,某企业老总准备个人资助一贫困生完成学业,惟一的要求就是该生要参加勤工俭学。学校根据情况找到了一个学生,并为他提供了勤工俭学岗位,但该生表示,只要资助,拒绝勤工俭学,理由是会影响学习。最终,这次助学活动没有成功。
根据这些情况,部分高校今年推出“享减免,先贷款”的新政策,力图培养学生依靠自己力量、辅以外界帮助来完成学业的观念。据了解,政策推出后,申请贷款人数有所上升。
是负担还是动力?贫困生精神世界亟待关注
复旦大学对前来采访小丁的记者一律挡驾。理由十分简单,也十分严肃:不要再打扰他。
陈雁老师解释说,小丁入学后情绪比较平静,虽然性格有些内向,但与同学之间能够正常交往,还高兴地接受了寝室长这个需要承担许多琐碎事务、与人打交道的职务。在内心正在慢慢恢复平静的时候,最好让他尽快和同学、集体融为一体,适应新的环境,不要再去触动他过去的创痛。记者对此表示赞同。
确实,与贫困伴生的往往还有自卑、抑郁等情绪,特别是由边远地区来到大城市高校的部分学生,环境的巨大差异更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一位教育界人士指出,如果听任这些情绪长期缠绕贫困生,不利于一个少年迈入成人门槛所必须的心理健康,容易酿成沉默、偏激、孤僻、过于敏感、对金钱既鄙视又重视等极端矛盾心理。由于经济困难,学习条件差等客观因素,不少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入学后会出现学习起点低、对新环境适应困难等情况。有的贫困生则每次都是等同宿舍学生一道去吃完饭后,再自己悄悄地一个人到食堂的角落打上几个馒头、一份素菜。贫困,并没有成为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而成为不少贫困生内心难以消解的沉重负担。
他人的不理解和不尊重有时也在加剧着这种负担。“榕树下”网站曾经刊登过一位高校贫困生的文章,题目是《我不是骗子》。文章说在一些大学校园里,贫困生犹如“奇珍异兽”,任人评头论足。比如“某某吃得可多了,一顿4个馒头”,“某某不是贫困生吗,他还买了件冬衣呢”,“贫困生全是为了骗补助的冒牌货”。这些话“犹如魔鬼的爪子布满了整个校园”,深深刺痛了他们。
贫困生的苦恼,有时是他人难以想象的。复旦大学一位老师回忆起一次让人感到不是滋味的学生补助发放过程。由于款项有限而申请者众多,不得不将大家召集开会,每人当众陈述自身的家庭困窘,然后再进行集体评议和筛选。这位老师说:“当时的气氛,实在是压抑啊!”善良的本意,此时已经变成了一种将隐私宣诸于众的痛苦。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正日益引起各高校的普遍重视。云南师范大学专门为每位受助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和辅导。上海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说:“每位新生都有一个心理档案,但对贫困生并不会作特别处理。给他们另建档案,统一心理辅导会让他们觉得被特殊化地看待,更加难受。但学校会关注这一群体,并对其中有心理阴影的学生进行个案处理,在生活点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帮助。”
背景链接
我国目前全日制本专科学校在校学生约560万人,贫困生超过150万,其中特困生将近90万人。
国家帮困助学体系主要由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项政策措施组成,简称“奖、贷、助、补、减”。
在全国高校连续3年扩招学生总数超过100万人的基础上,教育部研究决定,从2002年9月1日起,将进一步加大国家奖学金数额。据悉,一等奖标准将达到6000元/年,获奖人数将增至整整1万人,而二等奖的获奖人数也将增加到3.5万人。
学生贷款则是助学体系中惠泽面积最大的部分。其中力度最大的国家助学贷款由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及中国银行经办,国家贴息50%,贷款数额为所在学校的学费加上所在城市规定的基本生活费再减去个人可得收入。(陶峰 陈愉)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