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2年招生人数较1998年上升大约168.52%,达到创纪录的290万人。但同时高校学费也急剧上涨了100%左右,达到每年学费约5000元(加上书费、杂费及住宿费,实际每年要交6000元左右)。
高校学费连年上涨,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感到吃不消了。
高校的收费标准是怎么确定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都是免费教育,且国家每年还要给大学生以助学金的形式发放生活补助。1989年我国进行高教收费改革,当年对大学新生只象征性地收取学费200元。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当年大学新生平均学费超过了2000元。以后学费逐年上涨,每年上涨幅度超过20%。每年高校的收费标准都在变化,那么高校收费标准是依据什么确定的呢?
按有关规定,现阶段高校新生收费项目只有学费和住宿费。住宿费标准现行规定按每生每学年800-1200元掌握;学费标准按所在学校年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由于目前尚不能测算出准确的培养成本,故国家规定一律暂按学校的年生均日常运行成本的一定比例计算。教育部规定,收取学费的比例为学校年生均日常运行成本的25%。
目前的高校收费是高了还是合理?
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学费测算方法,现在假定2002年的人均学费为5000元,则可以得出现在大学生年人均培养成本为20000元。如果一个大学有30000名在校生,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该校年运行支出为6亿元。但事实上,目前在校生规模在30000人左右的高校不少,年运行成本达到6亿元的却几乎是凤毛麟角。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大学年生均培养成本被严重高估,也就是说,目前的高校学费标准大大超过教育部规定的标准。某些学校从收支账目中测算教育成本的做法,既缺乏科学性也违背经济运作原则。
同时目前的学生住宿费标准也明显过高,按目前的收费标准,大学宿舍建设成本的投资回收期将不超过5年。这么短的投资回收期不仅与大学为非赢利机构这一身份不相符,而且其投资回报率甚至也远超过房地产商的平均收益水平。
评价高校收费是否过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个评价标准。一是家庭学费支出与人均收入的比例是否协调;二是学费的上涨幅度是否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三是通过人均学费与年人均收入的国际比较来看我过的高校收费是否合理。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标准。以2001年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标准,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高校的学费已经占到了比较富裕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7.46%,更是农村人均收入的2.5倍以上。如果每个大学生一年生活支出为5000元,则即使一个达到平均收入水平的城镇家庭,在考虑家庭基本开支、医疗、养老、住房等因素的情况下,供养一个小孩上大学已经相当困难,农村家庭则几乎是不可能,只有靠借贷来支撑。
最后我们可以将中国高校的学费水平进行国际比较。从学费占人均GDP的比重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学费负担并不重。在德国、俄罗斯和一些北欧国家,大学学费几乎都是全免的;在法国,每个学生每学年学费仅为1600至2000法郎,不足人均GDP的5%。在学费较高的加拿大和美国,学费都不超过人均GDP的10%。我国目前人均GDP约7517元人民币,6000元的学费(含住宿费)就已占人均GDP的79.82%,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是消费还是投资?
这是个让很多人都感到迷惑的问题,从现象上看,接受教育就是接受服务,因而很多人认为教育是一种消费活动。同时由于财政支出的教育经费中大多数为工资款项,少部分作为办公经费,这也给人以误导,以为教育经费就是教师们的生活费、办公消耗款,是典型的消费支出。而学生上学,家庭要支付学杂费,也被许多家长认为纯属生活消费。
从本质上看,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育不仅是消费,更是一种投资行为。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相配套是现代经济建设的重要理念,因此教育投入是生产性投资,而不仅仅是生活消费。
如果我们认识到了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联想到经济学中“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通过一个大学毕业生所创造的增加值的分配情况,我们就可以确定谁是受益者。通过对一个技术型企业的财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大学毕业生所创造的增加值中(也就是包括工资的税前利润),约有30%左右为企业所得税,将上缴给国家税务部门;约20%左右为大学毕业生个人的工资、福利、保险、个人所得税和工会费用;其余为企业未分配利润。同时因为他的工作为上游企业的产品提供了销路,也为下游企业提供了半成品或为社会提供了产品或服务,因而间接地为社会创造了新财富。因此,从谁受益谁投资的角度来讲,企业和政府获得了人力资本投入产生的绝大部分收益,因此更应该成为教育投资的承担者(企业已经以税收的形式承担了对社会的经济责任,而政府是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因此教育投资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政府)。
高等教育高消费的原因
近几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一直偏低,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学扩招的需求。从下面两表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从表二、三、四可以看出,相对国内生产总值而言,我国是教育投资最少的国家之一。这种情况与我国“教育为本”、“科教兴国”的国策很不相称。在“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教育支出增长速度应高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目标没能实现。2002年我国GDP接近10万亿元,教育投入少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少投入1000亿元。也就是说按照国际平均水平,90年代的最后几年中,国家实际财政性教育投入比计划少投入3000亿元以上。
因此高等教育高消费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从而使得居民必须对教育以高学费形式来补足其差额。
高额学费的后果——社会财富的不公平转移
虽然高额的学费暂时缓解了高校经费紧张的问题,但是其消极的后果也相当严重,即让社会财富发生了不公平的转移。
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缴纳同样的学费,而学费远超过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使中低收入阶层受到沉重的打击,但对高收入阶层影响不大,这将使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而可以说这种财富的转移是不公平的。
有专家提供的数据表明:中国每年有近10%的小学毕业生、50%的初中毕业生和70%的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也就是说,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都得不到享受大学教育的机会。在目前绝大多数商品供应过剩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就成了最稀缺的资源。按照供求法则,最稀缺的资源可以高价出售。如果把这个法则套用到大学收费上,那就大错特错了。目前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平均支出约一万元,按照表一所提供的数据,也就是说一个本科生4年的支出将相当于一个农村劳动力20年的收入总和。即使达到平均收入水平的农村家庭将为了供养一个大学生而倾家荡产,不仅将丧失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甚至不具备保证基本生活的经济能力。考虑到我国80%的的农村人口和城市中几千万的中低收入阶层,这种高等教育高收费的政策不仅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投资起到了类似涸泽而渔的效果,对社会的稳定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后果。
高校扩招、学费持续高涨,直接造成进入大学的成绩门槛越来越低,而经济门槛越来越高,能否跨进大学,将来将主要取决于家庭经济贫富状况。这时,肯定会出现许多成绩好的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因为无力支付学费而不能上大学,而许多成绩较差的富人子女因有经济实力却能上大学的情况。这种情况在1996年以前肯定是违法的,而现在高学费的幌子下变相地合法化了。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是否受过高等教育,是决定其今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严重地说,高学费造成的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制度,将产生非常不平等的结果,它将使中高收入阶层的子女在将来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却要广大贫穷人家子女扮演失败者的角色,并形成贫穷阶层子女因为贫穷而不能接受高等教育,又因为不能接受高等教育而继续贫穷的恶性循环。高学费制度犹如复印机,将对社会现存的贫富差距状况进行复制,从而使这种危险的差距延续下去并加以扩大。如果社会贫富不均、差距过大,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将产生强烈的副作用。(本报特约撰稿人 洪雁 秦廷奎)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