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的转系举措,在全国高校引起强烈反响
如今,转系在不少高校中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学生中间也流传着所谓“考上好大学,不如选个好专业”的看法。特别是今年暑期过后,97岁的复旦大学迎来一个“惊世骇俗”的开学盛典——244名学生开学成功大转系,重选专业到新系。对于向来“转系难,难于上青天”的中国高校来说,竟有如此多的学生同时转系成功,不仅复旦前所未有,全国亦 是闻所未闻!究竟该如何看待如今高校中的转系热,大学生转系是服从兴趣还是利益驱动,高校该如何应对学生转系带来的冲击以及怎样进一步革新现行的转系机制,所有这些问题,再次引起教育界和社会舆论的热烈争论。
复旦“大转系”带来冲击波
复旦大学日前创造的一项“奇迹”在全国高校引起轩然大波,“奇迹”来自复旦大学率先在全国实行转系(转专业)制度改革:新学期开始,复旦大学244名学生重选专业到新系。
据解放日报报道,根据改革后的转系(转专业)制度规定,复旦每个院系(专业)至少拿出原有学生10%的名额接受转系生,总计420个名额。凡一年级同学平均学分绩点在2.5(相当于70分左右)以上者,均可提出转系。据悉,各个专业的老师在考核时,都把“兴趣”当做考核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希望被转系“阳光”照到的,是那些真正对某一学科感兴趣的人。
对于此举,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言之切切地指出:“我们的高考目前还只能给学生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没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就是‘一考定终身’。只有热爱专业,才能学好专业,才能爆发创造力。放宽转系限制,复旦给每个学生爆发的机会!”而王洪生校长更是语出惊人:复旦大学最终的方向就是不分专业,建立一个文理学院,学生先进文理学院进行培养,两年后再选择专业……
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
赞同复旦大学转系(转专业)制度改革的观点认为,兴趣和个性是效率和创造力的源泉,高校破除转系壁垒,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符合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规律。
媒体在评论复旦大学的举措时,纷纷援引今年高考中的一个特例说,今年湖南的高考理科状元华容县一中的学生肖某,1999年曾以677分考上北京大学,但只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他在北大读到二年级时竟然退学,成为一名复读生……如果肖某不是愈挫愈坚且在今年的高考中充分发挥,而是自暴自弃日渐消沉,一个极具潜力的人才有可能被荒废。
江南时报从高校专业的设置与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撰文认为,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需求的反映。作为高校,应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地调整专业结构。而所谓学生转系的“冲击”,正是专业调整的动力。专业老化、陈旧,专业结构不合理,是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另有观点进一步指出,大学进行教育改革,不能停留在聘名师、争生源的阶段。大学应营造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位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和想象力,回到“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体制上来。
受“利益最大化”的驱动
对大学生转系持慎重态度的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在转系上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所学专业在毕业后是否有市场,是受“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一般都希望转向分配时的抢手专业,如计算机、法律、外语、金融等。也有的学生为长远打算,想选择一些利于出国或考研的专业。而学校也针对不同的专业提出不同的收费标准,一般在5000-80000元不等。虽然价格不菲,不少大学还有严格的限制比例,但丝毫阻挡不了学生转系的热情。
教育界人士不无忧虑地指出,转换专业之风的盛行,将引起人才培养的不平衡性,最终引发的恶果,必然是热门专业学生求职发生堵塞和新一轮人才就业瓶颈的形成。
同时指出,如果大学生转系完全放开,一些处于学术前沿的冷专业、冷学科在10年、20年之后,便有可能不复存在了,那将是教育多大的悲哀。
谨防转系存在暗箱操作
据了解,目前的大学转系制度除了教育部有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外,具体操作权仍在各个学校。这样不可避免带来了个别学校里由于缺乏监督机制,造成有暗箱操作之嫌。
据报道,一位学生家长曾向媒体透露,他孩子和其一位高中同学以几乎相同的成绩被一所名牌大学录取,但二人由于进校成绩偏低被安排进冷门的专业,谁料到半年之后孩子的那位同学却坐在了计算机系这样的热门系科的教室里。据说,那位同学家长与某位校领导关系较好,而原专业与热门专业进校分差近100分。
业内人士认为,大学生转系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是具体的操作程序,不能因人而宜或是因校而宜,这样往往会把转系这件严肃的话题与教育不正之风挂上钩。有关人士由此大力呼吁,希望能从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缩小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就业差距等方面挡住目前愈演愈烈的转系之风,同时现行的转系机制也应更加透明。
也有专家指出,转系实际上也间接反映出市场对专业的需求程度,为学校在考虑专业设置时提供新思路,如对社会需求不大的偏僻专业是否可以考虑降低招生人数。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热门专业并非永远热门,市场需求毕竟千变万化,学生不能被短时期的“热”蒙蔽而盲目跟风,更重要的还是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才能真正有利于今后的发展。(本报记者 庞永厚 整理)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