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虹、王倩报道:在本报近日进行针对“暑假BB”现象进行的青少年性教育调查中,学校教育被认为是青少年性教育最重要的渠道,有63.1%的家长和47%的中学生作此选择。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中学对性教育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
教材是中学师生们对性教育反应最为强烈的问题。广东省目前对于学生性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教材,以前有一本用了很长时间的《青春期指导》涉及这些方面,但过于侧重青春 期德育方面的教育,对时下接触面广泛的中学生来说,内容和形式显然滞后。
今年新学年,北京、江苏等地已试行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及教材进入校园,广东暂无动作。据了解,广东省语言音像出版社已编辑出版了一套名为《性与健康》的读物,全套四册面向从幼儿园到高中不同成长阶段的,广东教育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康体课读物。然而,这些读物尚未以教材形式进入校园。据了解,本学期实行一费制,学校不便增订教材,学校不知如何把握使用尺度也是重要原因。如番禺某中学订了50套《性与健康》,只供给老师阅读参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中学除了在生理卫生课上讲授浅显的两性知识外,性教育的任务更多倚重于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这样性教育不但被动,学生不愿说就无从抓起,另一方面心理老师较多从心理上疏导,并未从根本上解除学生对生理上的困惑。还有学校防止学生交往“出轨”的办法就是“抓学生早恋”。
有专家认为,过于强调道德意义的教育方法易使学生产生两种态度:一是从道德上对性否定,走回上一代人青春教育悲剧的老路;二是使学生走向逆反。一位老师在内地执教时曾碰到过一件事:一名男生一时冲动,拉下了一名女生的裙子。学校将事情定性为“流氓行径”,严肃处分了男生,自此这名男生抬不起头来。而女生觉得没脸见人,不肯回校上学,最后转学。
每月2元享用15兆邮箱 优惠价格就剩最后几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