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楼里的编辑同志:
我看了贵报9月26日的报道《大学生为什么不愿做高薪蓝领》,很有感触。我大学毕业时间不长,同学就业时也发生过与报上类似的情况,为了不上车间而放弃了不错的工作,但分析同学放弃不想当蓝领的原因,我认为未必像贵报说的那样“都有一颗虚荣的心”。
我学的专业是广告学专业,1999年春天,双汇集团到我们学校招人,我和我们专业的同学还有企业管理系学生去参加面试。但企业放出话来,大学生不论多么优秀、什么专业,都必须先到火腿肠生产车间实习锻炼三到六个月,工作内容被形象地描述为“背肉”。一听这消息,我和很多同学没有面试就愤怒地撤了,纷纷说企业领导对大学生有严重偏见,去了也不会受到重视。
最终结果我们专业的同学包括参加面试的一个也没去双汇报到。我分析原因除了同学抱怨企业领导对大学生有成见,去了也得不着好而打退堂鼓之外,还有两个原因。
一个确实是我们对自我的定位比较高,我们班在《销售与市场》刊登的半版广告自我定位为:“河南省第一届广告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河南广告业的黄埔一期”,根本无法容忍企业当时来看过分傲慢的态度,尤其一想起自己要穿上围裙到车间里背半扇生猪肉,感觉就象韩信受了胯下之辱。我们是为企业作策划人的,派我们到车间无论任何理由都是不重视人才。
第二个原因是我后来发现的。我去过一位也是参加过面试的同学张政委的家,他家在农村,他的乡亲告诉我张政委是他们一面高村有史以来惟一一个高中生,后来又是惟一一个大学生,他们将我的同学看成了村子的保护人,“他成了国家干部,我们省城有人了,就不会受欺负了,有了冤屈也有人给撑腰。”面对乡亲,我的同学怎么敢向他们说他在车间里背猪肉?
有了以上事情,再加上看到《青年时讯》的报道,我就留心了大学生的择业问题。我对贵报的分析非常赞同,但对一些观点有看法,也不同意文章题目将问题归结为“都有一颗虚荣的心”。
我首先有一个问题,记者和编辑同志们为什么不去印刷车间当技术工人?工资也不会低。恐怕“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说法不能解答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你们在学校里受的教育培训决定了只能做编辑,到车间去当技工就学非所用。
从恢复高考起,国家对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课程设置还有学生身份认证决定了大学生的出路就不是下车间,下车间只能从技校去要。高级蓝领的极度缺乏只能说明两点,一是我们的大学教育落后于国家体制转变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二是我们的技校教育与市场太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传统上将各种行业归为四类,而且有个排名,叫“士农工商”,大学生被归为“士”,而技工被归于“工”,二者在社会地位上有差距。现在随着社会发展,排名又调了一下,叫“士商工农”,但差距仍然没变。大学生不想进车间当技工说明目前蓝领的各项待遇尤其是社会地位与白领管理人员有差距。大学生的选择是趋利避害的本能,是正当的利益选择,只能利用经济杠杆和社会变迁去调整,不能不想下车间背猪肉就斥其虚荣。我28岁的叔叔是一个啤酒厂的车间主操作,有一定级别了,有一天他激动地向我通报他“人生一次质的飞跃”:厂里考虑让他到厂办当秘书,主要工作为检查厂区卫生,进行车间卫生评比。据我了解,我叔叔身体精神都正常,这说明他不是主动往火坑里跳,如果真跳那里面肯定是有金子。
《都有一颗虚荣的心》一文试图用德国的例子来教育大学生,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高级蓝领,并不会在收入上以及受人尊敬这些方面,比一个只受过高等教育初级阶段刚刚工作的大学生差。”这就有些扯淡了,拿两种行业的不同阶段相比其性质就像让我和5岁时的泰森比赛拳击一样,我肯定把他打个半死。不找大学生们了解一下实际情况,这种对比不能说明问题。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