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正文

教师园地:2002年高考语文后顾前瞻

http://www.sina.com.cn 2002/10/18 11:10  中国教育资讯报

  不管是哭是笑,不管是悲是喜,2002年的高考终归拉下了帷幕;在硝烟散去之时,清扫战场,顾后前瞻,收拾心绪,有利于走好明天的路。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奉行“稳中求变,小步慢跑”的原则,但是,这种改革的步伐今年明显加快。首先,从题型上看,快刀砍去了5道选择题,第一卷由原来的20道选择题、60分的分值减少为15道选择题、45分的分值;与此相应,第二卷主观题增加。其次,从内容上
看,今年去除了文学常识题,将文学鉴赏、文言翻译由选择题改变为笔答或笔译题,恢复了对背诵和默写的检测。

  这些改革,由于在《考试说明》和相关媒体早有说明或披露,所以几乎全体高三师生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7月7日,考完语文,考生普遍喜形于色,感觉良好,但从阅卷反馈的信息看,今年语文得高分的很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反差?这需要我们对高考试题作出更深层次的分析。

  今年高考试题有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卷重基础,难度小;第二卷重能力,难度大。

  从第一卷看,1、2两题一般是往年得分率达不到平均得分率的题,但今年难度明显降低。第一题考语音,正确选项D中的“滇”、“填”、“慎”是小学生都会的常用字,而“嗔视”的“嗔”在文言文中多次见过,“缜密”一词则常被老师用来分析课文的结构。第二题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更容易,除非既不知道“随声附和”这个词的意思,又读错“和”的声调,才至于选错。第三题词语理解虽是新题型,但都是常用词语。第四题成语,第五题词语填空,第六题病句,难度同样比往年有或多或少的降低。关于《沙尘暴》的文字阅读比以往的关于高科技的天文学、生物学和晦涩的考古学以及去年的《铜奔马正名》之类的文字显得简明、易懂。文言文阅读由《史记·李广列传》中的部分文字连缀而成。相对而言,《史记》的文字通俗易懂,五道选择题只需考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的能力即可瓮中捉鳖、手到擒来。

  显然,今年第一卷的命题贯彻着这样一条思路:不生僻、不刁钻,不搞弯弯绕,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注重基础。正因为如此,考生普遍觉得今年的题目不难。

  从第二卷看,除背诵外,则明显加重对能力检测的份量。文学鉴赏题,考“折柳”的寓意,不难;但“折柳”为什么是全诗的关键,却很难。这一新题型,需要具备把握整首诗的能力。关于“知音”的现代文阅读,不但需要具备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且需要高度的分析、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比如20题,要求分两点概括说明“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概括第一点不难,原文能直接找到答案,而第二点——“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非得吃透原文且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才能归纳得出。又如22题,虽然同样是选择题,但需要从全文整体出发,既要理解文章思想的内容和艺术风格,又要明白作者的观点态度,同时还要揣摩命题者的思路,能正确地选出A、E两样,实在不容易。另外,25题的仿写需要高水准的语言表达技巧,难上加难。题目里面包含着3个要求:修辞——每句都含有比喻;结构——都是判断句;逻辑——各个比喻之间的关系。

  与第一卷的“容易”相反,在第二卷,命题者显然加强了对考生多方面的能力的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选择题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语文教学的改革。随着取消选择题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阅卷的网络化,选择题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将逐渐淡出,我们从选择题由23题、到20题、到15题的这一变化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淡出的轨迹。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让自己和学生都从选择题的题海里渐渐游出来,而扎扎实实去打好基础,培养能力。

  2、在语文教学改革喧嚷、浮躁的今天,不要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不要忽视了把音读准、把字写好、把句写通的传统的基本训练,不要忽视重视背诵、日积月累的传统教学方法。

  3、能力的培养是难点。文学鉴赏、语言表达以及阅读的分析、归纳、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中学语文教学的始终,而到了高三阶段的复习,这更成为重点之重。

  最后顺带一笔作文。今年的

高考作文命题受到较为普遍的批评,如果命题者继续躺在“话题作文”的成绩薄上,继续将作文与政治对接,势必形成新的“八股”和新的“假大空”。(何碧峰)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