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北大将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
10月21日,一则北京大学将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消息说:从本学期起,北京大学率先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试点,让本科生提前介入科研,培养创新能力。明年,北大将在新生中全面推开导师制。学校为此设立了专项基金,为数十名本科生配备了一流导师,指导他们开展独立研究,体会科学探索的真正快乐和艰 辛,有的学生直接参与到导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明年,北大招生将不再分专业,实行按院系、学科大类招生,届时,北大将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
乍看这条新闻,很多人都联想到过去只有在研究生阶段方可享受的“待遇”今后的本科生也可以享受到了,随之一些疑问也由此产生:北大有多少导师可以满足数以千计的本科生需求?北大自身有这样的储备还是要向社会公开招聘?这样大量的为本科生配备导师,会不会造成导师水平的“稀释”?网上甚至有评论说,北大是否在以此作秀?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昨天上午专访了北大主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发现:目前社会上对北大此举的理解实际上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北大将在本科生中实行的导师制,与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制根本就是两码事。本科生中的导师制
不同于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制
记者:北大提出的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的导师制和现在在研究生中实行的导师制有什么区别,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在替北大“担心”,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北大到哪里去找那么多导师,会不会造成导师水平的下降?
林校长:首先应该纠正一个概念,北大提出的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的导师更确切的应该叫指导老师,这个概念不同于现在在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这些指导老师的职责大概有三项:一是负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指导;二是对低年级学生给予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学习方法的帮助;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学生选择专业提出一些建议。
按目前的试点情况和设想,一名本科生导师基本是负责指导4至5名本科生。当然,因为我们上面说的本科生中实行的导师制完全不同于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制,所以这些导师将全部从学校现有的教师中产生。学校鼓励教师报名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并把上面提到的本科生导师的三项职责规定为学校教师的应尽职责。从现在试点的化学系等情况看,学校老师对担任本科生导师还是非常积极的,仅化学系就有40多名教师报了名。我们对本科生导师的选择标准是最好搞过科研项目或手里有科研项目的老师。
先进大学门再来选专业
记者:您这样一说我们还是有些糊涂,在我们的理解中学生不是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选好专业了吗,怎么现在又提出来本科生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专业?
林校长:是这样,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实际上与北大将要全面实行的学生可以先进大学门,再来选专业的举措是相配套的。从明年开始,北大将实行招生不再分专业,实行按院系、学科大类招生。学生进入北大后,经过一段时间对各专业的考察了解以及公共基础课的统一学习,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专业。把对专业的选择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从根本上避免过去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或者是家长“意识”。
记者:那么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林校长:北大的本科生有着国内最好的生源,怎么把这些好苗子培养成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是北大一直追求的目标。过去传统的教育观比较重视的是专业教育,近些年北大提出了“淡化专业、加强基础、因人施教、分流培养”的现代教育理念。我们认为,学生的最大的学习动力是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本科教育应该从过去那种批量式培养转变到个性化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
在实施这些改革措施之前,我们也曾到国外的一些一流大学考察过,比如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他们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国内有的学校包括北大的中文、化学等院系都在这样做。
记者:您能不能把北大将要逐步实行的不按专业招生而是按院系招生的具体做法描述一下?
林校长:对本科学生宽口进,学生进来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自由选课,在本科阶段的低年级中先不开设专业课,只开设公共课和基础课。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了解,根据自己的情趣爱好再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专业。
记者:那么还有没有这种可能,一个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选择,对自己所报考的院系之外的某个学科产生了兴趣,作出一种跳出所报院系之外的选择,学校是否也准许呢?
林校长: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学生报考时选择的是化学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生物专业产生了兴趣,经过转系申请,学校批准就可以转系。现在北大每年已经有100名左右的学生被批准跨院或跨系重新选择专业。
记者:这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真是选择未来的余地非常大了。
林校长:是这样。
本科生过早参加科研与基础课学习是否矛盾
记者:从北大将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的消息中和您上面的谈话中我们看出,这种做法的目的之一还有让本科生提前介入科研,培养其创新能力。那么我们想问,本科生过早参加科研与基础课学习是否矛盾?这种在本科生入学之初不分专业的做法是否也适用于一些基础学科?
林校长:北大今后招生将不分专业的说法还不是很准确,对这一措施我们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不分专业报考大学的做法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适用,但是恰恰我们认为它更适用于基础学科。因为一个学生如果不是由衷地对某一基础学科领域感兴趣,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很枯燥无味的基础研究中去。
至于本科生过早地介入科研会不会与基础课学习产生矛盾?我们认为学生在本科阶段不可能花很多时间用于科研,只是在假期等时间才会参与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目的与研究生有所不同,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活动更主要的是要出成果,发表论文,而本科生阶段的科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科研实践更加理解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如今对基础教育的理解也不应该是传统观念中的仅限于课堂和书本。
记者:那么您认为本科生介入科研活动的时段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合适呢?
林校长:大二开始就可以。我国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就非常重视在本科学生中开展科研活动,他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他和夫人还专门为此拿出经费设立了奖学金。北大也为此专门设立了校长基金。
国外专门有本科生导师活动经费
记者:林校长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国外大学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做法?
林校长:国外大学与我国大学在体制上存在一些不同。比如我们曾经考察过的剑桥大学,大学和学院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学院是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他们的做法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学院为所有的本科学生配备导师,导师由各专业的教师兼职。学校为本科生导师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剑桥的做法也是国际一流大学通用的做法。
我们在模式上不会照搬国外的做法,但是可以在某些方面借鉴。(文/本报记者 李罡)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网上购买3分钟开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