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到总编这句话之前,我还从来没有将记者这个职业和吃青春饭画上等号。三个月前的一次员工大会上,他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做记者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职业,它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和技能,很容易进入的。”我明白,老总这句话的本意是为了激励我们这些“老人儿”不要懈怠,可是听到我的耳朵里,怎么听怎么觉得别有一番深意,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怀疑:30岁的我,做记者是不是有些老了?
其实这个答案不需要去人事部门查档案。环顾周围,报社百十来号员工中,有一多半都是30岁以下的。报社每年至少招聘两次,每次少则进几个人,多则二十几个。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在变老,我心里总觉得新进报社的人越来越年轻。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我们部门内部,因为我来得最早,经常会被别人称为“老师”,有时他们还会叫我“老高”。
到现在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三年前,刚刚加盟这家颇为有名的经济类报纸的时候,在第一堂培训课上的一幕。当时一位副总编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画:一群人骑着自行车在进行比赛。他对这幅画的解释是:新来的、年轻的员工因为刚进入比赛,自然会体力好,冲劲大,前进速度也快,这样一来就迫使原来的选手加快速度,不停向前冲。更让我不能忘记的是他最后强调的那句话:这就是我们报社为什么能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如果你们稍不努力,就很快会被后来者超越。报社合同一年一签,每年都会有一批人被淘汰。
我把这话当成对自己的鼓励,干劲十足。不到三个月,发稿量已经是年轻人里最高的。要知道,在上大学时,我就是校报和广播站的学生记者,毕业时曾分在一家大型国企做外贸业务,但我怎么也忘不了在学校时的记者生涯。我喜欢自由自在,而且我的特长就是表达能力强,喜欢和人交朋友。最重要的是记者这个职业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是有光环的。于是我在国企呆了两年后,义无返顾地辞职。
三年的时间很快就在我不停息地登车轮中过去了。这几年,我干得还算不错,对每一个接手的选题,都有到位的判断和把握。部门主任也很信任我,有什么重要报道都会交给我。
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的内心深处总是隐隐感到不安,一次接一次的跑动之后,一个又一个版面按部就班完成之后,我自己总会有点失落,好像有点找不着自己了。
一个星期前,和我一起来报社的阿伟向报社递了辞职书,他是我们这批人中第八个离开报社的。他的离开其实并不出乎我的意料。他的目标很明确:“二十三四岁时刚毕业,需要建立社会关系,做记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做财经记者,那就更好了,一两年下来,你至少会在某几个行业里将其中的重要人物一网打尽。”阿伟离开后,我听说他拿到了一笔投资自己做公司去了。
研究生小何是我们这批人里第一个辞职的,她只呆了半年多。走的时候告诉我:“现在的媒体和以前不一样了,人员流动性很大。而且我做记者总觉得有劲使不出来。”
“说到底,我们还是没有技能呀!难道我四十多岁的时候,还要去采访那些年轻有为的精英吗?”这是小胡的看法。去年9月份,小胡离开报社回到学校去读研究生了。
同伴一个个离去,他们的一些话似乎也表达了我的心中所想。我知道,假如我能够对自己有所把握,也会不为所动,但我自己的定位又在哪儿呢?
我原来是有雄心壮志要做最好的财经记者的。但这么多年后发现,尽管你干了很长时间,而且也有人评价报道有深度,但你还会觉得自己涉猎肤浅。那些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那些划分越来越细的经济门类,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把握。也许我自己有弱点,就是不喜欢研究枯燥的报表数据,让我对自己能不能往下走产生深刻怀疑。
况且,真正能够做到“术业有专攻”的记者能有多少呢?算下来国内优秀的财经记者不会超过20人吧,简直让人觉得可望不可即。
另外,目前国内媒体发展尚不规范,不论是发展前景还是内部竞争机制,还远不成熟。我能在这一行走多远呢?
要不要离开?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犹豫,因为毕竟做了几年,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一位成功人士的营销专家说过,要想获得成就,最重要的是你热爱自己的职业,就算你是挖地沟的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喜欢,并且坚持下去,就能成功。我也曾问过一个有30年工作经验的老编辑,记者是不是青春饭呢?他毫不犹豫地说:不是!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他们的重要岗位都是有几十年经验的老记者和编辑,但在中国可能是因为媒体还没进入相当成熟的阶段,所以流动性大,而且记者们遇到的诱惑也太多……
面对不同的观点,我自己也糊涂了。我究竟是该陪着这个职业慢慢变老,还是该安静地走开?(高晖)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网上购买3分钟开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