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引入中国的最大成功之处,似乎不在于它培养出多少个工商管理硕士,而在于它本身的商业化运作。办学机构十分善于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需求。最初的MBA学费是3万元,之后不断攀升,现在与国外机构合作办学的收费达到了20万元人民币左右。看来教育是一个产业,办学机构是无烟工厂,确实不假。
有人认为中国需要30万MBA。也有人认为把中国的民营企业对MBA的需求考虑进来,加 上入世之后外资对MBA的需求,中国至少需要70万MBA。而在近日国内一个MBA教学研讨会上,还有人认为中国有600万个大大小小的企业,每个企业需要一名MBA,即意味着需要600万个MBA。无论那种估计,结果都说明市场需求很大。由于市场需求过旺,导致MBA迅速升温。用人单位对MBA顶礼膜拜,MBA的追星族们自然渴望早日成为其中一员。
其实,并不是人人都适合读MBA。如今,许多院校的处境十分尴尬。因为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竞争日趋激烈,而在目前的考试体制下,对那些有充足时间备战的考生比较有利,其结果必然是招收到的是一些高分者,但是缺乏实际管理经验。
由于教学双方的功利性过强,作为办学机构,往往关注如何挖掘生源,如何收费和如何获利;作为受训者,多数人认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MBA学位为中心,多读点书、多交点朋友”。获得学位之后,有一个高薪的位子,这才是MBA需求者的目标。
就是由于教学双方的功利性作怪,才导致了一系列短期行为。例如,某些办学机构打着中外合作办学,公然买卖某些国外大学MBA的文凭。既无入学考试和审查,也无严格的教学管理和毕业考试、论文答辩,总之,能够简化的统统省略了,只要交钱,就可以获得文凭。如此速成的MBA,必然损害了整体MBA的形象,损害了那些通过苦读修成的名副其实的MBA。
目前许多学术界的人认为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师资力量匮乏。这种匮乏不仅仅体现在获得货真价实的MBA教师本身就很少,而且更体现在教师对管理的应用水平普遍较低,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缺血,肯定会影响MBA产品的质量。因而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了一个迫切要改进的目标。
按照对MBA学习的要求,学员一般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背景和学历水平。在我国,对于学历教育的学员来讲,缺乏管理背景和实践知识;而对于非学历教育的学员来讲,缺乏相应的学历水平,即使许多学员有学历,但是打折扣的大有人在。
MBA教育采取案例分析方法,通过模拟试验、工作小组对抗等方式,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的参与。而国内办学机构受制于师资水平,无法把国外先进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入,另一方面为了扩大培训规模,通过大班上课,搞规模经营,使得案例讨论成为泡影。有关教材与实际严重脱节,这种脱节体现在:教材要么是直接采用外文原版,生吞活剥;要么是翻译加编著,吃“夹生饭”。怎么样搞出我国的真正到位的工商管理教材,这是教育界和管理界面对的又一个挑战。
不管怎么讲,引入MBA教育毕竟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却不能让教育长期存在的脱离实际的毛病与商业化运作过分功利化的缺陷在MBA教学中相结合,否则就会出现种瓜得豆,甚至还不如豆的结果。(文/经济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 荆林波)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