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上海高考英语卷看高考改革趋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10/29 11:24 新民晚报 | |||||||||
今年上海高考的英语试卷本着“稳中有变”的原则,在保持题型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注意加强对考生语言使用能力的考核,重视语言考核中的文化因素,并适当加大了试题的难易跨度,使之既满足了高校选拔优秀考生的需要,又对中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良好指导作用。分析一下这份试卷的特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近年来英语考试改革的几个趋势。 学英语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此,加强对考生语言使用能力的考核便成了
首先是强调了语言材料的真实性。为了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就要考学生究竟能听懂、读懂多少用英语说、用英语写的真实材料。所以命题者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到最新出版的原版书刊或最近从网上下载的原版材料中找文章来编题目,从而保证了语言材料的百分之百的“原汁原味”。 今年的听力题中选用了一则澳洲的新闻广播,虽然经过了简化,但确实考核了学生通过“听”来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另一则阅读材料是机场旅客通过海关检查的书面指南,学生读英语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不但语言材料是真实的,为考核而创设的情景也是真实的。比如试卷的最后一题“书面表达”,要学生看图作文。画的内容是一个骑在自行车上的孩子对围在身边手忙脚乱的家长说的一句话:“你们让我自己骑好吗?”虽然这只是一个比喻,但对于今天急于自主的青年学生来说,确实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这个情景绝对是真实的,学生自然就会感到有话可说,这样就有利于考出他们真实的英语写作水平。 今年的试题有人觉得难了,其实是加大了试题的难易跨度。所谓难,决不是多出现几个冷僻的单词或词组,而是增强了对高层次认知能力的考核。比如“完形填空”题,减少了过去常见单纯考核语法、词汇知识的题目,而增加了逻辑推断的题量,考生一定要读懂了上下文才能答对。而在“阅读理解”题中,也加强了对考生对已知信息进行归纳、推断的能力的考核。 语言基础知识自然是要考的,但怎样考却大有讲究。市面上流行的某些练习册中大量的语法题为语法而语法,钻进了死胡同,而某些词汇题更是脱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读死书。 今年的高考题为了扭转这种偏向,坚定地提出了“常见、基础、实用”的六字方针,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对今后的中学英语教学也是一剂良药。“常见”就不会出偏题怪题;“基础”就不必去探究什么高深的理论;“实用”就是要把语法、词汇放在真实的语境中去考查。 有人会提出,既然语法知识考得不难,为什么得分率仍不如人意呢?其实仔细考察一下学生失分的原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学生语法题的失分,往往不是由于对某项语法知识没有掌握,而是题目看不懂:因为这个语法现象,已经置身于原汁原味的语言情景中了,可怜我们的学生由于长期“精读”的培养,只看得懂教师从语法书或词典上找来的为突出某“语言点”而精心编写的典型例句,而看不懂活生生的反映现实语境的内容了!这应该说是给我们长期重语法轻阅读、见木不见林的英语教学敲了一下警钟! 语言离不开文化,学习外语,自然希望“让世界了解中国”,但更多的毕竟是把它作为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已经被列入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目的。那么在考试中注重考核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便自然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了。 纵观近十年来的英语高考中的阅读(包括听力)文章,可以看到题材内容是越来越丰富了。当初刚开放时,我们选用的多数是一些短故事、幽默小品之类,再加上几篇科普文章。后来说明文、议论文多起来了,特别是内容涉及人文科学的议论文越来越多。而且细心的读者会发觉,外国人议论的角度与我们往往是大相径庭的。学习外语,并不是说要读者全盘接受其他文化的观点,但至少应当了解这些文化,并熟悉他们表达观点的方法。 以今年的试卷为例,考生们会在听力题中听到外国青少年做b abysitter时讲故事的情景,会读到关于精神疾患的分析,甚至会读到西方青年“婚姻速配”的奇闻。而在测试题中,故意把一些西方文化的知识作为默认的常识,学生们不了解便会失分。例如听力题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为爱情故事与阅读题中“爱尔兰”与英国领土“北爱尔兰”的区别之类。 随着本市英语教学中“一纲多本”的实现,越来越多的师生认识到:高考是考英语,而不是考哪本教材;是考活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孤立地考死的语言知识。这几年高考命题的改革趋势与中学生英语教学的改革大方向是一致的。 在教育创新的大潮中,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的中学英语教师们能从繁琐的“语言点”的分析中跳出来,引导学生真正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广大的考生们能从语法、词汇的偏题难题中解放出来,加强听说训练,加强读写训练,切实增加英语的“输入”量——包括听与读。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作为学习的渠道——例如英语广播与电视节目,以及英语报刊和互联网上的材料,尽量接受“原汁原味”英语的熏陶,使自己的英语能力更上一个台阶。(作者:黄浦区教科所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 冯大雄)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