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都说我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我说我就是撞到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我把南墙撞倒了,我为什么要回头?”
说这话的人叫王泽钊,今年44岁,山东青岛市一位有着18年教龄的高中语文教师。
令王泽钊屡屡撞南墙的起因是:从18年前成为教师的那天起,王泽钊就嫌语文统编教 材“课文没几篇有人文价值的”,而有的“简直就是在说谎!”
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自编教材给学生授课。从最原始的刻钢板油印,历经后来的胶印,到如今“鸟枪换炮”,他自编的这套150万字的高中语文教材已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
他教的学生高考语文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很多学生视他为“最难忘的老师和最知心的朋友”,甚至有学生说“跟王老师的一年改变了我的一生”。但他从教18年换了4所公办学校,在最后一所公办学校组织的考核中因得票太低险些下岗,最后被领导“出于保护”降格使用。
王泽钊却不领情,毅然辞去了公职。目前在私立学校兼职的王泽钊说,他的理想是办一所“让学生永远怀念的学校”,这所学校可以没有游泳池,却一定要有最好的图书馆———“不是说游泳池不重要,而是很多学校只是把它当个摆设,从来不用。”
鲁迅的散文诗、卡夫卡的小说和崔健的摇滚歌词都收进了他编的教材里
王泽钊的这套教材出版者最初命名为《新语文———决胜高考》。王泽钊很不满意,要求把“决胜高考”4个字给去掉:“决胜高考,太狭隘了!”他反对把高考当做学习的惟一目标,认为“高考不过是雕虫小技”。
王泽钊的学生、青岛早报记者刘承智回忆说,高三时,王老师曾用两个晚上的时间给他们讲弗洛伊德:“你们如果要问我,高考考不考这方面内容?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们,不会考。你们如果要问我有没有用,我可以告诉你们,现在没用,将来可能会有用。”
王泽钊的《新语文》拿在手上有种沉甸甸的感觉。打开来看,有相当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鲁迅、茅盾、巴金、海明威、罗素、加缪、卡夫卡等现代中外文学大家也都一一在座,许多当代作家、诗人的作品也都能从中找到,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池莉的《烦恼人生》、王小波的《智慧与国学》、梁小斌的《中国,我把你的钥匙丢了》、食指的《相信未来》、北岛的《雨夜》等等。此外,还有往届学生的优秀作文,甚至还有崔健的摇滚歌词《一无所有》和《一块红布》———“因为学生喜欢”。
王泽钊说:“有报道说我是挑战现行教材,其实我没有挑战它的意思,我只是让它成为我的教材中的一部分。统编教材20多篇课文,很多学生拿到新书一个星期就翻完了,却要用一个学期来学,不是很可笑吗?”统一发下来的新课本到手后,他往往只选择他认为好的篇目让学生读,时间大约是三周,之后便束之高阁。
有人担心:功课最为繁重的高中学生要学150万字的《新语文》,会不会压力太大?王泽钊认为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低的基础上的,其实学生能量巨大,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他的兴趣。他的很多学生就在高三时读完了《庄子》、《史记》、《追忆似水年华》、《尤里西斯》……
也有人对王泽钊的学生不读“书”(教材)却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感到不可思议。王泽钊感到这种想法很奇怪:“素质提高了,不可能分低呀!”他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矛和盾的关系:“谁说分数高就是应试教育?我就是素质教育!”
北京大学新闻系在校学生邵夷贝这样写道:“王老师好,王老师好,王老师的班里学生地位高;说得到,做得到,全心全意为了学生立功劳。我不是傻乎乎的只会唱赞歌,我是在高考作文拿了满分后才明白的,只有王老师的教学思路才能真正和高考语文有得一拼,而我只是一个快乐的受益者罢了。”
刘承智大学时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他说:“跟王老师的一年改变了我的一生。”就是在高三那年,他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直到今天,每看到一本好书,他还会打电话与王老师“分享”。
“你知道什么叫爆笑吗?去上王老师的课就知道了!”
王泽钊的许多学生回忆上他的第一课都记忆犹新。王泽钊走进教室,随着班长一声“起立!”数十名学生齐刷刷的站了起来。王泽钊连连摆手:“以后不要起立了。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要尊敬我,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也要尊敬你们。我们是平等的。”
他们很快发现这个“像艺术家一样”的老师上课不拘一格:他带着学生去崂山风景区的水库上过课,暴风雨来临时他招呼学生站到窗户边看乌云怎样翻滚,“看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有没有胡说”。
有时候,语文课成了辩论赛:“中国到底要不要发展男子足球”;有时候语文课又成了表演课:“家长会后”,学生们自由组合,有的扮演一家三口,有的表演祖孙三代。王泽钊说,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写作文不说假话。
“你知道什么叫爆笑吗?”王泽钊的学生刘承智告诉记者,“去上王老师的课就知道了!”
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如果哪间教室不时响起掌声和笑声,闻声找去,只见一条大汉坐在教室中间的课桌上,一群傻小子和傻妹围在四周只顾咧着嘴傻乐,不用问,那准是王泽钊老师在上课。
“听王老师上课一连上两三个小时都不觉得累!”“王老师上课经常拖堂,常常是他忘了下课,我们也不愿意让他下课。”
王泽钊的学生、青岛阳光新事业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同鑫回忆:“上高三时,哪天我要是看到课程表上有语文课,就特别高兴———今天总算可以休息一下了。”
正在加拿大留学的侯晓红说:“我从未遇到像他这样的老师。其他老师讲课平淡,所讲的课本上都有,可不听他的又不行。而王老师完全不用课本,信手拈来,既幽默又有感染力。每天上完课,同学们都忍不住重复讲述老师讲课的内容,他讲课的内容甚至也成为我家餐桌上聊天的内容,以至于哪天我不讲连爸爸妈妈吃饭都不香。”
王泽钊在《新语文》的序言中解释自己为什么不用统编教材:因为学生需要有生命的文章,需要高品位的文章,需要有情趣的文章。他认为“寓教于乐”有三层含义:第一应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或受到美的熏陶;第二,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有趣的作品,有趣的作品当然吸引人;第三,多给学生介绍好玩的作品,好玩的作品可以说人人喜欢。
18年中,他换了4所学校。“每一次走的时候,我都想着可以离开这鬼地方了,没想到新的地方也差不多。”
“做语文老师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说起讲台上的故事,王泽钊总是一副心醉神迷的样子。
“博学”,是很多学生对王泽钊的评价。目前正在攻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刘同鑫说:“我觉得王老师可以去北大上课。”
他的语文课远远超出了很多人印象中的模样,音乐、美学、艺术、摄影、时事、对人生的看法都可以在课堂上开讲。天马行空,信马由缰,也是形容他上课风格用得最多的词藻。
但若是有学生要问王泽钊生字,准得不到回答。他会说:“自己去查字典。”
按王泽钊的理解,语文的工具性通过高中以前的学习已经足够了,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性,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他在为学生选作品时,尤其注重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要让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才能热爱学习。”
在学了顾城的《一代人》后,王泽钊班里的学生学会了用它来抚慰自己沉重的高三生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在王泽钊编写的教材里,课文后面的“问题和思考”设计得很简洁,答案也大多不是惟一的。在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的“问题与思考”是:
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所写发生在19世纪,危难之时,哈尔威船长下令让“妇女先走”,“哪个男人先走,你就开枪打死他!”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新疆克拉玛依的大火灾中,却有人喊:“同学们,让领导先走!”后来,许多领导逃走了,许多学生却在大火中死去。比较一下两者的差异,你有什么感想?
“上课时,我经常挑起战争!”王泽钊说。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仅体现在王泽钊的教材里,也体现在王泽钊的授课过程中。
王泽钊曾供职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领导在一次教务会上说:“哪怕今天我们把一个学生送进大学,明天这个学生就死了,我们的教育也是成功的!”赢得众老师热烈的掌声。惟独王泽钊没有鼓掌。“生命都没有了,还上什么大学?”过后,王泽钊写了篇杂文《我不鼓掌》,在他的语文课上讲给同学们听。从那以后,他的学生也再不随便鼓掌了。
侯晓红说:“十八九岁世界观形成的时候,是王老师启发了我们的思想。过去我们只注重课本知识,不注意外部世界,不注意思考。受他的启蒙,我们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是他引入了那么多的社会知识,引入了那么多的思想,大大激发了我们自己去思考。他经常说,不要随大流,不要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
她说:“人们可能有一种误会,认为他不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其实,他是把基础知识作为整体知识中的一粒粒珠子,到了关键处一点拨,看似不经意,让同学们在很愉快的状态下就接受了这些信息。而许多老师,把一盘散珠逐个地讲,所学的知识如同一盘散沙,串不起来,很难记住。”
但王泽钊也说:“做语文老师很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语文老师的。”王泽钊的许多学生也是在很多年后才明白,他在课堂上的潇洒和举重若轻是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达到的境界。
刘同鑫说:“我是王老师的学生,也是他多年的朋友。如果你曾经做过王老师的学生,我想你终生也不会忘记他。因为首先他是一个好人,其次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再次他是一个思想超前与众不同的人。如果你想了解他,那就和他聊聊天,听听他的课,看看他写的书。如果你有幸成为他的朋友,你可以去参观参观他硕大无比的书房,看看他彻夜不眠的灯光。”
18年中,王泽钊换了4所公办学校。“前三次我都是哼着歌走的,最后一次除外。”他说:“每一次走的时候,我都想着可以离开这鬼地方了,没想到新的地方也差不多。”
“很多人都认为,不过就是大家观念不一样罢了,但观念不一样是可以杀人的!”他说。
在踏上教坛之初,王泽钊任教的学校只有一套铁笔、钢板,他自嘲自己“常常厚着脸皮霸着”。每每发现有短而精的作品,就等同事们都下了班,连夜刻写。进入90年代后,学校有了胶印机,条件有了好转,只是苦于“审批”不容易通过———印复习资料再多也很容易通过,印他和学生精选的文学作品则不太容易。学校领导说:“就你特别,人家都用上边发的教材,你为什么不用?”
2000年7月,王泽钊供职的最后一所公办学校实行竞争上岗,由老师之间相互投票,王泽钊得票很低。虽仍然担任高三的语文教师,但降格使用,每月扣奖金20元。“为了人的尊严”,王泽钊愤然辞职。
他不明白:为什么不让学生参与投票?“如果让学生投票,我的票数肯定是无与伦比的。”
“做了18年老师,我从来没有评过先进,没有得到过任何荣誉。”王泽钊说,记忆中因为教学好,只得过一次50元的奖励,还没什么说法。
学校为了鼓励老师们写备课笔记和听课笔记,规定写一篇奖6角钱。王泽钊不理解:“很多老师为了多拿钱,就抄课本,抄参考书,多领了不少钱。”王泽钊就是不写,少领钱也不写。被领导硬劝着写上一篇,写完后连连叹气:“写一篇又浪费了10分钟的生命!”
“你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这是王泽钊从学校领导那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最初,他会奋起反驳:“我为什么要像别人那样?哪有先进向落后学习的道理?我做得比他们好,应该他们向我学习!”后来,他多半保持沉默,但依旧我行我素。
王泽钊任职的最后一所公办学校青岛二中,是当地公认最好的一所中学。该校党委书记王淑霞婉拒记者到校采访,说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但她在电话里告诉记者:王泽钊确实很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的教学思路比较新,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在二中任教期间,学生高考语文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确实是位好老师!”
既然是位好老师,为何险些下岗?王书记的解释是:因为他的教学改革尚在探索中,加上个性比较强,平时与人一般的交往和沟通不足,个别老师不能接受他、不认可他。学校对他是比较保护的,按那次评议结果,王泽钊本来是要下岗的,学校做了调整,只是降格使用,仍然让他教高三。
王泽钊辞职后,他所带的高二学生和家长多次找到学校,要求把王老师请回来。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有32个学生每逢星期天下午,就背着书包到王泽钊兼职的私立学校去补课,追随他整整一年。
因评语改革而闻名、被中央教科所授予“科研型校长”称号的曹潇泉老师,曾与王泽钊在一所私立学校共事。她说,在认识王泽钊之前,就听说他是个“怪人”,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听了王泽钊的课后,她建议其他老师们都去听听———“太不一样了!”
曹潇泉老师说,王泽钊上课已经不是通常说的“老师是一桶水,给学生一杯水”的概念了,而是引导学生去寻找活水的源头。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爱学习和会学习,王泽钊都做到了。他最可贵的是这种改革的精神和改革的意识,值得学习和好好研究。不过,他认为,王泽钊编写的教材并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有能力驾驭的,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语文老师。
有关王泽钊的报道在当地新闻网上发出后,许多网友发表评论。有人说:“这么好的一个老师,为什么在全市的中学连续工作时间没有超过三年?是天妒其才,还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总不可能青岛和他共过事的老师们都嫉妒他,他工作过的学校都压制他吧?”但很快遭到众多驳斥,其中一个帖子说:“评价一个老师的好坏,最清楚的究竟是谁?是校长吗?他究竟能听教师的几节课?是他的同行吗?他们有多少机会走进其他教师的课堂?更何况还有‘同行是冤家’一说。那里是否存在着片面与偏见?我相信,学生对王老师的看法也不能是完全一致的,但应该看多数学生的评价。……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应该是,如何对待这样有叛逆精神的人,如何对待他的改革精神,包括他为人处世的缺点?人无完人,大家都那么合时宜,都那么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的教育改革还有希望吗?我们中国的改革还有希望吗?”(本报记者 朱丽亚)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