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新鲜的校园新闻 新浪校园通讯员招募中
新浪校园通讯员:王梅
华中科技大学广告专业01级的学生昨日参加了“人际传播”课程的结业考试,该课程尝试使用全英文教学。随着这门课程的结束,英语程度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一样的收获。
据任课老师介绍,传播学在中国几乎完全是舶来品,西方的传播学理论成熟,体系健全,但是国内没有见到比较完善的教材。第一节课自己是用中文授课、英文板书的,有学生 建议用英文讲课。她于是采纳了学生的建议,也是响应学校的“国际化”思路,就用比较浅显的英语讲课,难以理解的内容先用英文解释,学生如果还听不懂就用中文解释,上课的时候学生也用英语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希望此举既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同时又提高英语水平。这位老师说,大约有10%的学生能够完全听懂老师讲的内容,大多数学生能够大致理解老师的主要意思,另外有5%的学生有大部分内容听不懂。这是满足学生要求的一次尝试,效果好坏还有待验证。
一位女生告诉记者,老师讲课基本上都能听懂,考试用英文答题,感觉不是太难。
一位男生则称,全班男生占据半壁江山,但是他们几乎都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他认为男生英语本来就没有女生好,即使尽了全力,也只有一半的男生能大致听懂。自己本来也有提高英语水平的想法,但是因为听不懂,兴趣全无,所以就不想听下去了,这样语言就成为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最大障碍。很多男生后来都没来上课,即使来上课也不会专心听课。这样做的结果是,专业知识没有学到,而英语也并没有得到提高。他引用一位同学的说法:“大学的国际化应该是学术思想的国际化,而不应该是语言的国际化。”他建议老师上课留一小部分时间用中文解释这节课的内容,或者在课前将所有讲义拷给学生以做听课准备。
有关人士认为,高校的“国际化”口号催生了双语教学,但是需要考虑“短板效应”。如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听懂或不愿去听,老师就要以这部分学生的水平为准,改进自己的授课方案。英语授课本身是件好事,只是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具体操作环节的可行性和实践效果。(完)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