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名校硕士谈考研 > 正文

考研必胜--你绕不过的几个话题

http://www.sina.com.cn 2002/12/17 14:52  新浪教育

  作者: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 毛春初

  经济学上有条术语叫“时间约束”,即因时间而受限制的机会集合。我们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在所有重要领域获得成功,除非你对前途看得很淡,否则请不要尝试打开两扇挑战的大门。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越来越倾向选择一个热门的专业,改变自己大学的不好的“出身”。他们这样选择并非痴人说梦,其实跨专业的难处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你的信念,也就是你敢不敢冒一定的风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作用完全抵得上你的三个月寒窗,更主要的是你可以在遥远的地方气定神闲洞察未来,而不必一心挂两头弄得身心疲惫。当然现实中要让“卧底”达到以上境界非常不易,除非你们是歃血为盟的死党。

  我是中山大学2000级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曾经有过两次考研的经历。第一次报考西安政治学院,考分340,第二次报考中山大学,考分388。本人才智确属一般,考研路当然坎坷,但正因为我的一般,从失败和成功的对比中体会出来的经验教训更足为广大后来者参考,下面就是我回望两次苦斗时咀嚼出的点点滴滴。必须指出的是,本文不想涉及学习方法的探讨和寻求,不是因为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作者自感在学习方法上“只有道路,没有模式”,个人在学习方法上的成功经验很难适合复杂的考研大军,更勿论专业的迥异和基础的参差。但是有几个学习之外的问题是每个考生都绕不过的,而且对大家的考研成败影响非同一般。

  1.考研与就业--目标的确立

  谈论这个问题可能会招来许多考研同学的些许不屑,他们会问我们都已经准备考研了,还谈什么确立目标。其实考研的同学可粗分为两种:自主型和裹挟型。前者是因提升自己或社会竞争的需求产生的完全发乎内心的考研诉求;后者基本上是由于周围同学的考研热度点燃了其心中的暂时火花。显然由于二者的考研动力相异,他们的考研热情完全不同。考研朋友们在下定决心走上考研路之前必须通盘考虑考研的机会成本,家庭的经济状况,自己的毅力甚至考研失败后的退路。千万别因为潮流的裹挟而不情愿地加入考研大军,那样你就会处于找工作的心焦和考研的无绪的双重夹击中,本来看起来你是把鸡蛋放在两个篮子里,而结果往往使得你的两个篮子的鸡蛋都破碎不全。经济学上有条术语叫“时间约束”,即因时间而受限制的机会集合。我们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在所有重要领域获得成功,除非你对前途看得很淡,否则请不要尝试打开两扇挑战的大门。

  当年我的大学同学准备考研并购置考研书籍的人几乎占80%(女生除外),而我的舍友则全部投入其中。但是最终走上考场的同学只有四成多一点,即每个宿舍平均四人(4/9的比率)。事后看来,多数人是受了周围同学的热情感染而产生了冲动,不是说这种感觉不对劲,而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承担打开两扇门的挑战。把能量分散开,看似可以鱼与熊掌兼谋,但是到头来失去的机会更多。一个事例可以明证:我们师大历史系分一、二班,二班的同学考研的人数少于我们一班,但是在三年后的同学聚会中,二班同学的就业确实好过一班(除了考研的同学)。原因就是因为不少二班的同学早就开始了积蓄能力资本,为寻找合适工作而努力。所以考研与否,请大家完全当成是个人选择,千万不要视之为能力大小的分野和进取心强弱的标志,一些无谓的脱离个人实际情况的上纲上线只能使得我们更加迷失无助,但是一旦我们选择了考研,就必须把它当成三餐饭食一样的不可或缺,不因外界变幻和心情好恶而变改,即使在某些时候受外界影响产生了再来计算成本的念头,请你也不要去再自以为精明地推倒重来。还是以我们自身为例子,当年97届历史系的一批考研的铁哥们,在经历了三年的风雨奔波后,几乎人人实现了当初的梦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心中根植了三年前的誓约,信念不变决心依然。

  2.你选择哪类大学

  学校的问题对有些朋友来说构不成一个问题,因为他们或者就认准了在本校平流进取或者自身实力非常强大而选择名校。这些人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但是更多的人会在学校的选择中牺牲数以亿计的脑细胞,报考名牌大学、普通院校还是军事院校都必须三思而后行。现实的情况是,名校由于经年负载的盛名、社会播颂的声誉和它所造成的影响力(尤其对于大家关注的就业问题)确实非一般学校可比,而名校中的某些时尚专业更是炙手可热大小通吃,选择了名校即是意味着将来的坦途这并不为过;军校的人才选拔极其严格,但一旦登堂入室就业前景就非常明朗(当然也比较狭窄),且出去以后享受的政治待遇就让一般老百姓羡慕不已;至于普通学校嘛,绝大部分考研同志都从那里出身,相信大家都心明如镜。

  (1)从自己的客观条件出发如果是急于成功的性格的人士,你大可减轻前行压力和阻力,不选择名牌学校或者就在本校继续前程。而那些家境暂时困难的同学又有志于为共和国绿色长城添砖加瓦,你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军校,读研究生也是要不少的花销,但军校可以消除你这个烦恼。而如果你一定要咬住名牌院校不松口的话那就得记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选择一个你有关系网络的的学校这里的关系网络包括,你认识那个学校里的某些人物,姑且不论他是老师、学生、干部,或者你报考的学校所在地有你的亲戚、朋友等等,这都算你的关系网络之列。他们近水楼台的优势你大可加以利用,即使他们对你的成功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至少在信息获取上和心理认同上你有理由感到多占先机。

  (3)选择你打算在那个城市发展的学校大多数人在心中总有个理想的就业城市,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你就最好选择那个城市的大学作为目标(不一定要是名牌高校)。因为很多地方的人才招聘他们喜欢在当地人比较熟知的学校中做出选择。举个例子:广州的人才招聘会上,北大、清华的生源不一定要比中山大学更值得他们青睐(更别说武大、南大等),因为招聘人员对中大的熟悉程度认同程度高于其他高校,这是个观念问题。所以你想以后在广州发展就最好选择在广州读研,那么你的择业优势是其他地方高校即使是名牌高校所不能比的。

  3.你跨专业吗

  请允许我向跨专业考研的人们投之以敬佩的眼光,他们敢于半道扬镳另立一帜不与大学同窗在一条战线上火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大家别为了享受这种火热的目光而忘了掂量自己的分量。跨专业有什么代价?因为你完全放弃了自己的老本行而与真正的专业人士赤膊上阵,你的一次性成功率的机会肯定大打折扣,你花费的精力也肯定大大多于那些驾轻就熟的识途老马。本人第一次考研就是弃历史学而法学(还有点相关性),当时的专业就考得不是理想,原因是我虽然把书背得如同烂葡萄,但是碰到一个极需要发挥高谈宏论海阔天空的问答题后,明显感到底子太薄根本无从展开手脚。我的一个同窗为了跨入律师这个香饽饽行当,蛰伏了整整三年才最后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作者现身说法只是陈述自己的事实而不是置疑跨专业的可行性,更不是反对这样做。事实上现在很多人越来越倾向选择一个热门的专业,改变自己大学的不好的“出身”。他们这样选择并非痴人说梦,其实跨专业的难处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你的信念,也就是你敢不敢冒一定的风险。我们必须看到:

  (1)考研注重的是学生的基本功的考察在人们对学历的要求逐渐提高的今天,考研的目的不可能是培养清一色的有独到见解能承担学术重任的学者,可能更趋向培养高素质的实践者。所以考研的命题很少牵涉到某个专业领域的理论宏观构架和独立特行的学术眼光,而恰恰考察指定参考书上的几乎刻板的基础知识。说起考研即是主要考察记忆力,我相信过来者(即使是理科)是不会心持异议的。

  (2)许多专业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很多专业其实是有着某种亲缘关系,如历史学的相关的专业大致有中文、政治、法学等,如果大家选择与自己本专业有着一定关联的专业,那么你的劣势几乎可以忽略,即使你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专业,但你的起点和读了大学四年的本科生差距完全可以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弥补,关键在于你是否进行了艰苦而漫长的复习

  (3)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跨专业如果你的某一学科非常强而它又恰是大多数人的软肋,那么你更可以放胆迈出你的步子。我的一个朋友学的是日语而且水平很棒,但他不习惯在公司鞍前马后的做翻译工作而是梦想着摆弄文字,于是他毅然报考中山大学中文系并以90分的外语成绩远远地把竞争者抛在后面,虽然他的专业成绩比竞争者要低一些。

  (4)不选择毫无关联的专业跨专业成了十分平常的事,但是大家要记住不要选择与自己专业毫无相关的“热门”去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在跨专业成功的朋友中,绝大部分还是在有亲缘关系的专业里做出选择。除非是天才,否则学世界近代史的决不要去碰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4.你有没有“卧底”

  考研与考大学不一样,它不但考验我们的心智还考量着我们获取把握信息的能力。由于各个学校、不同专业有着完全不同的信息量,而且有些信息只散布于一定的空间范围甚至是隐性的,它们有时对于我们的考研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些信息的把握仅仅靠互联网上的学校主页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得有个“卧底”。所谓“卧底”就是在你所要报考的学校里的一个(或几个)不辞劳苦的专门为你提供考研信息的人。他们的作用何在?随时提供该校招生的最新信息,弄到指定参考书籍,为你送上历年试题,帮你与导师零距离接触,再加上以后复试时的亲力亲为的后勤安排。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作用完全抵得上你的三个月寒窗,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遥远的地方气定神闲洞察未来,而不必一心挂两头弄得身心疲惫。当然现实中要让“卧底”达到以上境界非常不易,除非你们是歃血为盟的死党。但是我们务必求得一个能让你与未来学校稍为畅通的渠道吧。

  我第一次考研根本没想到“卧底”的重要性,为着一个绿色的梦想就毅然报考军校,而我所依托的信息来源仅仅是与那个学校的研究生院的往来书信,每次都惴惴不安生恐对方因事务繁忙而忘却回函。而当年我的稚气终于得到回报:那一年有一门专业课已经改变了题型(取消了填空题)我还在大背细枝末节。浪费时间不说,拿到试卷的时候心情都有点变坏了。第二次当然不再跌倒,我毫不吝啬地和原来考上中山大学的同学推杯换盏指点江山,他很快弄来了中大的原装试题,寄来了指定参考书,我也愉快以超出书款三倍的“活动经费”再加一封嘉言荟萃的感谢信报答之。以后的时光里他还在常在电话里指出每门的专业重点、难点和死点(即不可能出题的地方),在复试前夕他又告诉了我复试的一些基本过程和“秘笈”,尤为重要的是他引导我拜访了各位老师,使得我在面试的时候完全处于温馨熟悉的气氛中。

  哪些人可以成为你的卧底呢?一般你可以从高中同学(他恰在你报考的学校),大学同学的同学(拉拉关系就看你的啦),已经去那个学校读研的师兄师姐(好极),实在不行就亲自去那个学校一趟,削尖脑袋找老乡,当然最好能得到我们导师的亲自点拨(他的指导当然一言九鼎,但导师一般是个忙人),最好的卧底当然是大学时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有个条件,你不是应届考研)。无论使出何种手段,请朋友们一定找一个“卧底”,并且牢记吝啬是寻找“卧底”的大敌,国人的习惯是礼多人不怪,更何况还是穷学生的“卧底”。

  5.关于历年试题

  如果把考研比作一次在浩瀚大海上的处女航,那么使你不在题海中迷失的利器就是考研的历届试题(一般有前三届的即可)。我们知道每一届考研的题目都反映出专业的侧重点和老师的命题偏好,而每个专业的重点内容并不是如江河沙数--无穷无尽。本专业的人士可能知道此业的重点,但是你可能并不知道另外一个学校同一专业的老师出题偏好(他们常常在自己的研究方向里命题),跨专业的朋友那就更会感到书海茫茫无处下锚。有了试题样卷后,我们该怎么做?

  (1)研究命题的题型这几乎决定我们看书的深度、广度。譬如,一份有选择、填空、名词解释、问答等题型的试卷和一份只有名词解释、材料解释、问答题型的试卷完全不同地决定了我们的看书方向和侧重。如果是前者,因为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存在你就必须花费巨大的气力去记忆许多琐碎庞杂毫无关联的知识点。而在后者,你只要轻松地弄清专业课的重点所在几乎就毫无问题,后一种题型由于其每一题的分值都较重,它不可能考察一个很细微的知识点。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考研试题的题型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的学校隔几年就变样,所以你有了历年试题后,最好再弄清楚当年的题型,否则会走弯路,甚至吃亏。

  (2)把握试题的命题角度这一点千万别小看,即使是考同一个问题,角度不同难度大相径庭。越是著名的高校你就越要留意它的命题角度,有时候你会发现烂熟于胸的问题在面对角度不同的试题时竟然“失语”。以我的历史专业为例,北京大学的试题就很独特,明明是那几本指定教材,而且重点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几个,但是它的试题既怪又偏,让你感到既有话可说又话语不多,很是锻炼我们平时的专业综合能力而不单单是记忆的能力。

  (3)一定牢记历年试题的答案请大家摒弃考大学的命题思路,即不可能有相同的试题出现在第二次。我在这点上的教训可谓刻骨铭心:第一次考研时报考了西安政治学院,学校的研究生院很热情地寄出了往年试题,当然对我这个跨专业考生帮助颇大。但是我在钻研试题的时候犯了一个致命错误,竟然武断地认为考过的题目是不会重现的。当年我应试时,发现最后一个问答题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了三年前的一个陈题,足足有二十分啊。结果这门专业课考得很惨,只得了58分。就是这两分使我又耗费了一年光阴并且视力从1.0下降到了0.3。所以争取弄透试题并把答案烂熟于胸对于文科生来说是必要的。(作者系中山大学东南亚所世界史专业2000级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名)

  作者小传

  生于古城衡阳,距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古宅颇近。自小在乡间愉快度过,惜天份不佳,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呈下降趋势。一番苦斗进入长沙后,才略略领悟学习之道。但考研又生波折,一次不成,二次再图,中间曾在家乡高中呆过,日子虽苦,但锻炼了胆量和口才,结识了一批年青学子,想来也是命数。至今仍和同学、学生网上交流信息,乐在其中。

  本文选自桑磊主编的《中国名校硕士谈考研》丛书之《考研战略战术》,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任何媒体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