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海外求学 > 正文

大学生选择留学的五大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02/12/17 17:24  海外求学


  ——透视大学校园内涌动的留学潮

  镜头一:刘昕说——我的留学目的地选择了美国

  2002年7月10日、星期三、上午9时许、北京建国门外秀水北街3号、美国驻华大使馆签
证处门前。

  树荫下,一条排得长长的申请签证的队伍在缓慢地向前蠕动着,队伍中有年过40的中年人,有不到18岁的少年,有20岁出头的青年人。他们有的是要去美国探亲,有的是作学者访问,更多的是要去美国留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还有些是陪同签证者一道来的他们的父母和亲朋。

  队伍排得有点凌乱,有站着、有坐着,但他们显得都很耐心,有的拿着报纸或杂志,漫不经心地看着;有的和身旁的人闲聊,他们似乎都很关注每一个走出签证处的人,成功与失败似乎都明白地写在出来者的脸上。

  每年的这个时期,北京的一些外国驻华大使馆签证处门前,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按程序,申请赴外国留学的签证通常都要提前与大使馆签证处预约,否则人会更多。

  夏日的北京,暑热格外地灸人,此时的室外温度已达到摄氏36度。队伍中,有一位名叫刘昕的女孩,她是来申请入境美国的F-1签证,准备去那儿攻读硕士研究生。天实在太热了,她的额头上不时渗出细细的汗珠。刘昕今年大学毕业,是学法律专业的,上个月她申请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还申请到了一份奖学金,令其他的同学羡慕不已,她希望今天也能好运,顺利通过签证,以便赶上今年秋季的入学。今天她来得很早,天不亮就从位于北京西郊的学校往这里赶,母亲也从家里赶来陪她,并帮她排了前半段的队。很快要排到了,刘昕的心里有点忐忑。环顾四周,与她一起排队者的面部表情都十分平和,但眉宇间也隐隐地表露着紧张。

  刘昕今年22岁,北京人,父亲几年前因车祸去世了,母亲因单位不景气处于待退休状态,在一个机关的收发室帮忙,每月能多500元的收入。在这样的家庭条件里,刘昕靠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名牌大学的好专业,实在是不易。现在,大学毕业了,正好是就业的好时机,不仅能减轻母亲的负担,还能与母亲作伴,但是她却选择了出国。是为什么呢?刘昕告诉记者,她现在出去就是为了以后能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中国需要大量的国际化法律人才,她如果能在国外进一步深造,回国后的就业路就更宽,她和母亲也能生活得更好一些。她说,她母亲开始时不理解,一度表示反对,现在也支持了。

  刘昕今天的着装非常"中国",白色丝质上衣,领、袖上绣有精致的图案,下身一条蓝色的腊染长裙。一位有经验的前辈曾向她传授过秘方:衣着千万不要太前卫,不要穿外国的名牌,尤其不能穿美国制造的。他告诫她:在签证官的眼里,去美国攻读学位的理想人选是不喜欢美国,一拿到学位就会马上离开的学生。衣着,是给签证官的第一印象。为了这身签证服,她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上街采购。她说,她要在几分钟的签证时间里让签证官相信,她到美国求学只是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回国发展。

  今天的申请签证,是刘昕出国留学要走的第五个台阶,现在她已经顺利地通过了前几关:优秀的托福、GRE成绩;办各种公证、申请护照;筹集第一年到美国的费用;申请美国大学录取通知和奖学金,现在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今天签证顺利,就等于她的一只脚已跨入美国大学的校门了。相反,就意味她还要重新再来,队伍中就有不少人已被使馆拒签过一次,现在在做第二次努力。

  镜头二:孙明放说——我的留学目的地选择了英国

  2002年5月26日、星期天、北京国际会议中心、2002年海外优秀科技大学推介展示会在这里进行。

  展厅里,来自四大洲20多个国家的85所高校和10多个驻华使馆的代表在这里设立展台,向参观者展示他们国家的教育现状、留学政策,学校特点,以及申请的有关事宜。来自海外的高校有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女王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还有独联体的莫斯科大学、基辅大学、圣彼得堡大学等。

  各个展台前人头攒动,希望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和家长们参观展览的热情极为高涨,他们详细地询问这些院校的教育特色、留学费用、招生要求……

  人群中一个胖胖的大男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叫孙明放,是在父母的陪同下前来咨询的,他们在展厅里已转了好几圈,对一所英国的学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已经先后三次到这里咨询。相对其他国家来说,去英国学习花费较高,很少有奖学金,打工又有时间的限制,但他们对这些似乎并不十分在乎,他们看中的这所学校不需要外语成绩,先到那里进行一段时间的语言培训,然后直接进入一所大学学习。孙明放已经大学毕业,为什么还要去英国重新从大学读起呢?孙告诉记者,据介绍,英国的大学只要3年,在这3年里,他可以更好地常握外语,然后继续读研究生。

  孙明放家在河北石家庄,上大学时因为考分不够高只能上了当地的一所普通高校,专业也不理想,现在大学快毕业了,总觉得还缺点什么,现在就找工作觉得又早了点,也没适合自己的单位,于是就选择了去国外再读几年,家里也十分支持。昨天他们从新闻里得知北京正在举办这个教育展,今天一大早全家就从石家庄驱车赶到这里。

  看来孙的家境比较富裕,他的父母对儿子寄予厚望。展台前的校方代表向他们出示了在英国需要的各项费用,第一年大约就要20万,孙父表示可以接受,并当场填写了申请表。孙透露,他的父亲是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总,希望他到国外去学企业管理,回来后能帮帮他。

  镜头三:薛子敬说——我的留学目的地选择了加拿大

  2002年6月20日、加拿大温哥华、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绿色的林荫道下,薛子敬匆匆地向图书馆走去,他要去查一些资料,以便弄明白今天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经济学方面的一些术语。

  薛子敬原是广州一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大学还没毕业,就选择了自费留学加拿大,今年4月来到这个美丽而陌生的国度。进大学后,他一下子就选了高等数学、经济学、亚洲历史、电脑等五门课,这样可拿30个学分,他想在尽快短的时间里上完大学,以便早点读硕士。选修的学课越多,学习任务自然也就愈重,每天早上他6时就要起床自习,然后赶到学校上课,晚上回宿舍后还要看书至深夜,每天的时间似乎都是这么安排的,以致于除了学习外,几乎没考虑其他的事情。哥伦比亚大学的淘汰率较高,学习跟不上就有可能被淘汰。因此,子敬不敢掉以轻心,他必须把全副精力用于学习。

  哥伦比亚大学老师布置课后作业、批改作业都是在网上进行,平时系里的活动通知也是在网上发布。因此,电脑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尽管薛子敬在国内已经是大学计算机系二年级的学生,但到了加拿大后,用起相算机来还是感到有一定的差距。

  选修的经济学和高等数学这两门课,几乎花费了薛子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由于在国内所学的经济学知识与国外的有很大的区别,加之原来又是学工科的,接触的经济学知识相对较少。现在要搞懂真正的含意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他觉得,相比国内的大学,学习压力要更大、学起来更艰辛。

  薛子敬班上的很多同学也都出国了,选择的国家有英国、澳大利亚、也有加拿大。他们之所以在大学还没读完就选择出国留学,是认为这样做是条捷径,可以提前攻读外国的硕士学位;加之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在国内学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到国外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接触最新的知识。

  为了能提前出国留学,这几年薛子敬一直很辛苦。申请加国留学必须经过雅思的考试,因此,当校内的计算机课程结束后,他马上赶到广州的新东方外语学校学习,最后获得了6分的雅思考试成绩。这样,他到加国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了。

  尽管通过了雅思考试,但离真正掌握外语还有很大的距离。初到大学时,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经常不知所云,只能在课后借助金山词霸、金山快译等工具及时补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训练后,他才逐步适应了老师讲课的内容。

  薛子敬告知欲往加拿大留学的同学,这里的大学是可以在不同的学校转学的,考虑到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修完所需要的学分,你必须在去加国前,认真阅读有关大学的课程设置,在选修课程时才可做到难易结合,不要到了国外才临时决定修什么课,最好不要同时选择难度较大的课程,这样会很累,也会影响自己目标的实现。子敬就是由于在国内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出国后为了能尽快完成在哥伦比亚大学前两年的学习,然后转学到多伦多大学继续深造,因此一下选修了五门最难的课程,学习起来压力很大。

  在加拿大的生活是紧张而又快乐的,薛子敬在国内就爱好体育,平时喜欢打蓝球、踢足球,在球场上结识了不少朋友,颇此很容易沟通。到加拿大后,他寄宿在一对加拿大夫妇家中,同时借住在这对老夫妇家中的还有韩国、日本、新加坡三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加拿大老夫妇十分喜爱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学子,对他们很关心,一日三餐都是他们亲手准备,子敬与房东,与其他三国留学生的相处都很融洽。

  为解乡愁,出国前子敬特意选购了摄影机,摄下他在加国的生活点滴,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告知国内的父母和亲朋好友。他寄宿的房东家还有宽带网,交一些加币,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家人和朋友联系。

  到了国外,环境变了,过去在国内许多由父母办的事,现在都要由自己亲力亲为,不过适应起来也挺快的。薛子敬不仅学会了独立,并且学会了理财。加拿大银行有规定,凡银行存款在1000加元内,取款要收手续费。为减少损失,子敬找了几家不同的银行进行比较,最后发现帝国商业银行的规定比较优惠:只要银行帐户始终保持有1000加元,取款就可以不扣手续费。到了加拿大后,他还注意到了汇率的变化,在经过几次货币的交换之后,不仅增加了相关的国际金融知识,还通过实践,减少了因为汇率的变化而带来的损失。

  远渡重洋为哪般?

  听大学生细说留学理由

  每年的六、七月,是出国留学签证的高峰期,每个工作日,北京各大使馆签证处门前都是人头攒动;而到了8月,每架飞往海外的国际航班上少说也会有十几个对陌生国度充满憧憬的中国留学生那充满朝气的年轻面孔。

  几年前,当北京大学物理系一位毕业生在其临别赠言里写下"相聚在美国"这句话时,人们仅把它作为是句玩笑。然而现在,北大毕业生相互间的赠言里,此类内容出现的频率愈来愈高。“你想去哪个国家留学?去美国还是英国?哪个国家的奖学金好申请?哪个国家的文凭更管用……?”这些,也成为在校大学生探讨的热门话题。

  事实上,在我国的数十所重点高校,出国留学已成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们的一种主流选择。据有关部门统计,近3年来北京地区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的人数每年以37%的速度递长。一项对北京5所名校进行的调查显示,有出国意向的学生超过70%。尤其是清华、北大这样的著名高校,出国已成为他们毕业时的常规选择。


  据有关人士透露,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950多人,接近毕业生总数的30%。其中有700多人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负责学生就业的人士估计,今年,学生出国人数仍将保持持续增长势头。

  在北京高校的部分"热门"专业,直接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还要高。2001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13人,比例接近90%。据悉,在北京大学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中,76%的学生去了美国,清华大学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2%。

  在清华、北医大、复旦、交大、同济、中山、南开、厦大等国内名牌院校,留学趋势同样明显。随着名校本科生出国热的高涨,其他高校的本科生也纷纷作出了支持和追随的姿态。

  这两年,北京高校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大学时代要有'寄托'"。"寄"是指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托"是指托福。由于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往往需要GRE和托福成绩,考"寄"、考"托"因此成为许多在校学生的"寄托"。从以出国培训而闻名的北京新东方学校的学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校的大二、大三学生,他们大多是准备毕业后直接去国外攻读研究生。


  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培养的大学生,在能够回报社会、服务祖国的时候,却不惜放弃在国内发展的机遇,倾心于远渡重洋,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

  理由一:“那里传授的知识更新一些”

  "什么教育能使我在明天比别人更有价值,是我作选择时的标准"。2002年海外优秀科技大学推介展示会上,一位正在展台前咨询的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了这样的表示。

  加拿大的一家报纸对中国这几年出现的出国留学热作了这样的评价:"老一代留学生的动机是希望去国外,哪一个国家都可以;而今留学生的目的意识很强,就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中国的留学已趋向理性和成熟。”

  确实,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需要大批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更需要大批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尖端科技,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成为现在很多学生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

  很多大学毕业后选择出国的学生在接受记者时认为,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比国内强。"不管是环境设备、授课方式、还是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国外的研究生教育都比国内要做得好。"尤其是理工科生,更是把出国留学作为主动发展自身专业的首选。

  出国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一条渠道,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派出留学人员。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世界派出留学人员的总数在一百万人以上,亚洲地区约占总数的一半,其次是非洲国家。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很重视这项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实行了"人才开发政策",并以此作为战后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课题。时至今日,日本科学技术居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但它每年仍然派出大批留学人员出国留学。

  美国虽然在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仍然十分注意博采各国所长,现在每年仍派出近两万人到各国留学。

  不过,像美、日等发达国家,更注重的还是发展本国教育,向外国派留学生,只是作为本国缺少的学科的补充。如日本的一些得到国家资助的名校,毕业生出国的很少,日本的优秀人才也很少出国,如果他考上了日本东京大学,就绝不会到哈佛大学去深造,日本凡到国外读书的,一般都不是最好的。因此,即使出国留学拿到了高学位,也不会比在本土名校毕业的好找工作。而我们国家正好相反,中国国家投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出国的越多,还都能申请到奖学金。

  令人可喜的是,现在我国的留学生出国留学已经走出初时的盲区,而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新的知识作为首要选择。

  理由二:“留学也是一种投资”

  德国《世界报》对中国日趋升温的留学现象作了这样的报道:正如20年前富有的日本人和香港人把他们的下一代送美国、加拿大或者欧洲接受教育一样,在经济改革中富裕起来的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现在也在把他们的孩子送往国外……

  日本共同社评述说:经济继续迅速发展的中国出现了新的海外留学热。可以说,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三次出国留学热,其背景在于富裕阶层的急剧增加。加入世贸组织又加速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促使留学热进一步升温。

  确实,近几年国内部分家庭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富裕家庭总数的增加,为其子女出国留学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中国现在已向海外派出了近40万名留学生,其中自费留学的近19万。留学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公派留学和一部分人能申请到奖学金外,很多学生都是自费留学,出国留学一般每年需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10多万元人民币,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国内的一些私营企业主、外企管理人员、艺术工作者、一些国有大企业的厂长经理等,现在都有能力支付这笔教育费用。而一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为了孩子,也会节衣缩食,省出钱来送子女出国留学,他们认为这也是一种投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个家庭:

  刘女士的儿子成绩一直不错,但高考时却因失误没考上重点大学,他不甘心就这样在普通大学里学习,去年大三时选择去了澳大利亚,那里的留学费用较欧美等国家相对要低一些。为了儿子出国,刘女士花尽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朋好友借了4万多元钱。刘女士今年46岁,两年前下岗了,丈失收入不高,每月才600多元。经街道介绍,张女士到浦东金融区的一家写字楼做清洁工。每天清晨,别人没上班前,她必须做好这里的清洁;每天下午,她要等楼里的人离开后,才开始清理房间。这样,她每月可得到800多元的报酬。

  刘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这样的帐,儿子出国的各项费用,加上第一年在国外的生活费,总共要用10多万元,虽然花费大了点,但她认为值得。她是这么计算的:几年后儿子学业有成回来,至少是个白领打工,月薪至少在5干以上,这样两年就赚回来了。最主要的是,儿子不会再象她这样遭受下岗之虞了。

  理由三:“外国的奖学金挺诱人的”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最具有吸引力的留学地点是美国,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

  但凡世界一流的大学,都希望在校的学生中有一定比例的外国留学生,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学校在世界上的声誉,也有利于学校的国际化程度,生源广阔的大学才有较强的生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学校都希望能吸引和收集世界各地的人才。德国政府曾明确表示,外国留学生是德国高校对外合作的财富;日本人则坚定地认为,外国留学生的加入,增加了日本大学的魅力,推动了日本大学的国际化。对一些国家来说,吸引留学生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一般留学生都会很自然地加强对留学国家的感情和亲和力,加强两国间的交流。为吸引国外一流的学子到自己学校就读,外国的名牌大学一般都设有奖学金。

  外国名校名目繁多的奖学金确实十分诱人,尤其是针对那些特别优秀学生而设的奖学金,不仅能学费全免,有科研经费,还能给陪读的配偶提供生活经费。其中尤以美国的奖学金最为吸引人。

  一位研究外国教育的人士分析说,美国就是以丰厚的奖学金吸引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优秀人才,美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花样繁多的研究金、奖学金、助教金、助研金对国内学子有着不小的诱惑力,尤其是对清华、北大、复旦、科大等名牌院校的毕业生,如果他们有不错的托福和GRE成绩,有享有一定名气的大学教授推荐,如果在校时又参加过一些科研项目,要获得奖学金不是一件难事,如果操作得好的话,他们通常还能一个人拿到几项奖学金。

  北京一位外语培训学校的教师曾对学生作过这样的分析:"美国的留学政策、奖学金政策就是要中国本科生去那里读研究生。"

  美国的奖学金五花八门,归纳起来分两大类:即非服务性奖学金和服务性奖学金,其中以非服务性奖学金申请比率最大,包括研究奖学金、一般奖学金等;服务性奖学金有助教金和助研金。美国高校的奖学金来源广泛,有来自政府、科研机构、各类基金会、企业、公司,以及个人。美国研究生院颁发的奖学金如Fellowship、RA、TA通常不分国籍、性别、宗教、种族,而以学术方面的表现为优先考虑的因素。这就给学业优异、基础知识扎实的中国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学生提供了很多竞争的机会。

  美国的各大院校尤其是名牌大学,如耶鲁、哈佛、普林斯顿等,都设有奖学金,高额奖学金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才,凡能进入这些大学的,一般都会获得一定的奖学金。而美国有些学校某些院系,经费相当充裕,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只要被录取,几乎个个都会有奖学金。

  如果你申请到了研究奖学金Fellowship,就是全奖,除了免学费、杂费、住宿费、保险费、书本费外,还给获奖者一定金额作为个人消费。当然,这个奖学金的竞争较为激烈,要特别出众的人才能得到。一般奖学金比研究奖学金较易申请到,这种奖学生的金额随具体学校规定的学杂费高低而不同,但一个学生可同时申请两种以上的奖学金。

  美国的这些奖学金,有的可以在出国前就得到,有的可以出国到校后再争取。这两年,美国经济滑坡,学校的奖学金有所减少,但相比其它国家,在总数上它还是最多的。因此,国内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是以美国作为留学首选国。以致于有人把美国的托福考试比喻成中国教育成果的收割器,当中国的家长通过精心培养,把孩子里的尖子一步步培养起来并送进了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之后,美国人用优厚的奖学金,通过托福考试,轻轻松松地就把这些尖子收割走了。

  理由四:“避开今年的就业高峰”

  “今年就业找好工作有点难,等留学回来后再找一个理想的、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是今年很多选择出国留学的大学毕业的一种普遍心态。

  结束了快乐的校园时光,大学生们走出了象牙塔,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抉择,但是从各方面传来的信息却是,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是选择在国内发展还是出国进一步深造,成为很多高校毕业生考虑得最多的两个问题。

  这几年,我国人才市场总体供求平衡,但大学生毕业时面临工作难找的窘境是不争的事实,是无法回避的。随着就业市场的逐渐饱和,国内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日趋严峻,就连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也出现了毕业后就业的压力,"皇帝的女儿"也开始为"出嫁"发愁。

  从就业市场看,今年毕业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1998年进校的,这是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首届大学生毕业,共有145万人,去年我国高校毕业生115万,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大体为70%,估计今年的社会用人需求总体与往年持平,但高校毕业生却比去年增加了30万。如果初次就业率与去年的70%持平,那么就会有37万左右的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单位。

  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曾是接收大学生就业主渠道,但随着市场的发展,结构调整、编制压缩,减少了对大学生的数量需求。20年来,普通高校已有近800万名毕业生,许多用人单位在人员数量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对新招毕业生的各方面素质要求大大提高,例如要名牌院校的,要学历高的,要热门专业的等等。

  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急需人才的农业、地质、矿产等行业难以接收到大学生;一些需要大学毕业生的单位、企业招不到人,因为很多毕业生不想去这些单位;但是,毕业生想去的地方又因名额关系进不了。

  最近从各地传出的信息使即将走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感到了就业的压力:

  广东:预计2002在广东安排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3.4万,从需求看,今年广东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总量与去年持平,但毕业生总数增加了2.4万人,就业形势不乐观。从需求信息看,计算机、电子、通信、国际贸易、金融、临床医学等专业社会需求量大,但部分文科专业和长线专业需求量小。

  上海:以往外地高校毕业生求职方便的上海,今年抬高了外地高校毕业生到上海就业的门槛,今年初出台的《关于2002年上海市引进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规定》中提出了这样的基本条款,除了在沪的高校毕业生、研究生和表上例出的一些国内著名高校毕业生外,外地高校生不能再象前几年那样到上海来寻找工作了。这个政策的调整就是为了适应上海构建人才高地战略的需要,提高进沪就业的非上海生源的整体素质。

  在北京,受全球经济的影响,不少在京的大型跨国公司、中外合资企业纷纷裁员或停止录用新员工,国家机关用人接近饱和,很多单位开始分流……

  面对如此就业形势,大学生们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很多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就想通过出国留学,既可免去眼前的诸多烦恼,又可为以后的就业铺就更高的台阶,不失为一举两得的选择,特别对那些平日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更是一种上策。

  其实,目前社会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并没到了无业可寻的状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教育还没走出“精英”时代,美国的很多大学毕业生可去当售货员、当勤杂人员,而我国的很多大学毕业生却把目标定得很高,高薪体面的工作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近几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一改昔日的清贫,书写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财富神话。他们抑或在外企,或大多有着留学背景,专业以计算机、金融、证券等行业为多,他们的迅速崛起,驱动着学子们对新经济的追逐,也促动着一部分大学生"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的"的求职心态。

  一边是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一边是走入人才市场的大学生慨叹"就业难",人才的供与求形成了两条难以相交的平行线。

  理由五:“洋文凭的含金量更足”

  一位正在办理出国的在校硕士生张晓娴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虽然我也是研究生,但毕业后无法与留洋回来的相比,洋文凭比土文凭吃香多了,现在很多的用人单位只认洋文凭。张透露说,她大学毕业那年就开始寻找工作单位,但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不是专业不对口,就是因为用人单位不愿用女的。现在她研究生快毕业了,很多用人单位又提高了对学历的要求,看重“海归派”,更认洋文凭。

  确实,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不论国企、民企、还是外企都面临"人才国际化"的问题,什么是国际化人才呢?很多企业和人士把它简单地归之为:具有有海外留学背景、海外工作经历、有海外创业经历的人。“海归派”人才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南方沿海城市尤其走俏。

  这几年,国内各省市到海外去招聘人才已成为一种趋势,去年12月,8个省市的18个代表团到纽约与留学生交谈;今年春节过后,又有几支队伍到加拿大招海外留学生;4月,行程12天的上海浦东2002风险投资和人才交流洽谈会在海外进行,共推出164个招聘意向。也有的省市是通过在国内召开的人才交流会,向海外学子传递信息的。

  确实,经济发展的需求,引起了对人才的渴求,而为了表明重视的决心,各地不约而同采用了激励方式——高薪,今年5月在北京的一场面向海外学子的招聘会上,一家公司开出了10万美金的年薪,其它企业开出的年薪最低的也有20万元人民币;上海浦东的海外洽谈会开出了年总收入50万人民币,这些还都不是最高的,在去年的一次招聘会上,广东的一家企业开出了120万元的年薪,如企业效益好的话,他还可参加分红。这些招聘的企业抱着这样一种观念:“引进人才是需要成本的。”他们认为,留学生观念新,所学的技术也比较新,而最无法替代的是留学生所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他们在国外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

  在国内金融界,曾流传有这么一句话:海龟(归)上岸,土鳖滚蛋。意思是说近几年大批留学回国人员颇受重视,而国内培养的博士却受到冷落,甚至连合适的工作都找不到。在待遇方面,同等职位的“海归派”人员的年薪通常要比本地化人才高3至4倍,

  为吸引留学生回国工作,我国先后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各省市也都先后出台了为留学人员在创业、科研经济、使用外汇、出入境,以及住房、子女入学、报酬等方面都给予给很好的优惠,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都归定,留学人员回来创业、工作,不受出国前户籍所在地限制,其配偶及子女也可随迁,不用交超生子女费;企、事业单位聘用留学人员,其报酬从优确定,对有突出贡献的,可以予本人工资10倍以内的特聘岗位津贴;受聘科研、教学、卫生等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担任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受单位职称指标限制,设立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基金。四川的优惠政策还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工龄计算、住房奖励和户口等后顾之忧问题作用明确规。天津的政策更为具体,除保证海外留学人员得到与其劳动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外,留学人员还可以技术、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属于专利的还可以一次性获得专利使用费,而在国外取得了属于非专利技术的,可在3年内按其年产生经济效益税后利润的30%奖励,对于放弃国外长期居住权的可担任单位法人代表,学术带头人由单位提供不少于150平方米的住房和4万元的安家费……

  各地出台的这些优惠政策,应当说是非常必要的,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由此而带来了过于重"洋学位"的负面效应,有些优惠政策,对于本地培养的土博士来说可望而不可及。这就形成了具有同等的国内文凭的人在持有'洋文凭"的人面前低人一等的现象。

  北京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7成以上的人认为,留学回国的人会被周围的人"高看一眼"。留学人员回国后受到的礼遇和飙升的身价,更成为推动新一轮出国留学热潮的直接诱因。张女士就这么说,"国内培养的'土'博士水平不见得就比'洋'博士差,但就是不如他们吃香。工资、职称、住房往往相差一大截。我们在校生何不直接出去留学,拿了'洋文凭'再回来纵横天下?"

  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人才问题研究专家王通讯对"出国热"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在我国,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方面还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单一,甚至还有简单套用行政级别的现象;评价方式也不够科学,分配上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的现象仍很严重,不能充分体现人才的实际业绩和才能。这是导致大量毕业生直接出国留学的重要因素。#

  (注:为尊重本人意愿,文中提到的学生使用化名)

  留学会造成人才流失吗?

  特约撰稿/邹声文孙承斌

  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培养的大学生,在能够回报社会、服务祖国的时候,却漂洋过海,远走他乡,大学校园内不断升温的出国热,引发了有识之士对人才问题的思考。

  留学热的“冷”思考

  有人担心,大批学生出国,会不会导致人才流失,使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应该说,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更深层度、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正视人才流动的合理性、必然性,对人才流动的高频度、大规模、跨国化有正确、清醒的认识,作出理智、科学的决策。

  出国留学并不等于人才流失。"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他们都是中国人,根都在中国。"人才学专家的分析启迪我们,对待出国热应该有包容的心胸。所谓根在中国,不仅仅指海外学子们与祖国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渴望一展抱负的学子们而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祖国,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我肯定会回来,因为我不可能把一生托付给一个陌生的国度。"一位即将出国的大学生,用朴实的话语对"出国就是人才流失"的等式作出了否定。

  当今时代,人才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内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无论是在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教育方式上,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都还在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国际视野、综合能力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需要。从这种意义上说,大批有志青年远渡重洋深造学习,不仅符合其个人的发展需要,也符合我国长远发展的利益。

  在人才争夺日益激烈的今天,大批青年学子出国,可能会在短期内加剧我国人才紧缺的状况,但已陆陆续续回流的大批海外学子,以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告诉我们,数十万海外留学人员并不是人才的"失血",而是我国宝贵的人才储备库。经过新的历练,许多留学人员熟谙世贸规则、国际惯例,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在国际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出类拔萃,正是我国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可以设想,这群学子必将和他们的前辈一样,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人才的争夺,实质是一场吸引力的竞争。要真正留住人才,不能靠卡、不能靠拉,只能靠实实在在的吸引力。什么是吸引力?国内一些企业用人模式让有的学生"感到寒心"的事实告诉我们,吸引力不只是薪酬、待遇,更重要的是能不能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公平、广阔的发展空间,能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才是一条流动的河。风行校园的出国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僵化的用人机制,是至今仍在一些企业、部门存在的"卡下人才不愿用、留下人才用不好"的不正常现象。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只要我们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努力营造让人心情舒畅的良好用人环境,相信这场出国热带来的,必将是一场规模更为浩大的人才回流潮。已呈方兴未艾之势的留学人员归国热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面对"出国热",我们能做什么?

  针对一些著名高校毕业生大量出国留学的现象,许多人表达出这样的疑问:谁来留住这些学子,留住我们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

  实际上,有关校方也采取了诸多手段,试图留住学生。在一些高校,学生需要与校方签订不得中途退学的协议。如果违返协议,不但要向国家缴纳培养费,还要向校方缴纳数万元的违约金。

  对于这一留人的方式,长期从事人才问题研究的王通讯却持保留意见:"我们不应该人为地限制他们出国留学的努力。相反,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走出国门,去接触最先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其他专家也认为,在人才交流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企图限制或阻拦出国留学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可取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采取切实措施,吸引这些留学学子回国服务。

  有关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一般有三分之二留学生归国效劳,三分之一学生在国外工作学习、沟通信息,回归与滞留人数保持2:1的比例,是比较合理和有利的。但我国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呈现1:2的倒比。

  曾有人建议,要唤回和留住学子们的心,就要加强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更多的人则认为,空洞的说教对留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中关村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段永基说:"调查表明,愿意留在外国工作的原因主要是认为在国外更能体现价值。要吸引人才、挽留人才,核心问题是建立一种新的人才机制,给人才以充分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机会,给人才以相应的价值承认。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激励机制问题,其他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又能起什么作用?"

  "如果不切实改善国内的用人环境,建立真正符合市场经济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不但不能吸引人才回归,恐怕就是回来了,也会再度出走。"巨龙公司人事部总经理彭定武说。

  几年前,12名留学海外的博士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集体回国,成为一大新闻。但时隔不久,这些博士又纷纷离开广州,不少人又再度返回美国。专家认为,如果我们能创造出适合人才生存、发展的土壤,留学生大量回流是完全可能的,人才流动过程中的出超转变为入超也并非不可能。

  人才的流动与经济发展水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际人才流动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达到4000美元时,人才就会大量回流,回归的人数甚至超过外流的人数。

  王通讯分析指出,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给大量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事业舞台。这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的发展过程都印证了这一规律。"目前,在我国的深圳、北京和上海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海外归国人才的数量正急剧增加。尽管总体来看,我国人才出去的比回来的多,但只要我们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总有一天,这些流失在外的中国人才一定会回来,为祖国服务。#

  新闻背景:近代以来的几次留学潮

  1847年1月4日,在广州黄埔港,年龄未满19岁的广东青年容闳和他在玛礼逊教会学校的同学黄胜、黄宽一起,登上“亨特利思”号商船,启程赴美,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学生。

  1872年8月,30名中国男童在上海港登上一艘邮船,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幼童留美”。此后,中国学子赴海外留学络绎不绝,留学地扩展到英国、日本等地。

  1912年起,赴法勤工俭学渐成风气,1920年人数超过2000人,其中包括周恩来、邓小平等。“十月革命”后,留苏浪潮也盛极一时。20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1935年达1033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一度锐减,至1946年又回升到730人。

  新中国成立后,学生留学不再像以前那样集中于少数几个西方国家,而是扩大到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主要是公费留学,学生由国家统一派遣。“文革”十年,留学派遣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1978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作出“增大向外派遣留学人员数量”的指示,中国留学工作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党和政府根据“支持留学,鼓励出国,来去自由”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留学工作的具体政策:按国家实际需要设立出国留学项目,根据“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留学人员;对公派出国留学实行贷款制,经济管理手段代替了行政管理手段;放开自费留学,高中毕业生、大学自费生可随时提出自费留学申请;大学公费毕业生在服务期限内只要缴纳一定的培养费,也可申请自费出国留学。自费留学资格的规定进一步放宽,被视为“历史性的突破”。

  这些新举措使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长,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浪潮。从1978年到2001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近38万余人,留学地遍布世界各地。目前已有14万多人学成回国,此外还有大量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留学政策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刊驻北京记者 金怀沪 本刊驻广州记者 赵一凡 本刊记者 方晔)



发表评论】 【短信和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海外求学 专题
 相关链接
衣食住行在巴黎(2002/12/17/ 17:49)
我在英国留学的第一天(2002/12/17/ 17:47)
我见到的一群留加的中学生(2002/12/17/ 17:42)
日本有哪些高等教育机构接受留学生(2002/12/17/ 17:40)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2002/12/17/ 17:37)
铃声 图片 订阅 言语传情 游戏 职业特工队 爱情快递
· 手机铃声:鸟啼铃语 疯狂铃声
· 疯狂拇指运动,决战短信擂台!
· 秀自己!寻情记之花城缤纷艳情
· 有大奖!新东方短信 美丽短信
· 百变铃声千变酷图 每月5元轻松拥有
· 让你又爱又恨 流氓兔手机图片专题
· 养短信宝贝 赢取海南双飞浪漫之旅!
· 搞笑地带--最酷辣的每日传情!
头条新闻
(30元/月)
体育新闻
(0.2元/条)
搞笑地带
(0.5元/条)
非常笑话
(0.5元/条)
两性学堂
(0.5元/条)
美丽短信
(0.3元/条)
你的手机: 手机密码:   > 快速获取密码
自写短信 越洋短信 精彩专题:短信宝贝可爱秀 诱惑的青春 生日祝福 韩国PUCCA卡通
  你想让你的爱情开花结果吗?短信宝贝,让你们体验爱情的甜蜜,儿女的可爱,家庭的温馨。发送0到888808,即可注册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图片铃声包月5元!
[F4] 流星花园II
[Twins] 百试不厌
[林志炫] 只为你唱
[和弦] 哥,电话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行业信息高速路!

企 业 黄 页
企业黄页在线商机
买:企业传真解决方案
卖:多功能喷墨打印机
企业黄页最新加盟
泰禾企业有限公司
净土新概念商务用车
更多商情发布>>

分 类 信 息
:在职研究生班热招
   珠江绿洲新鲜生活
   清凉盛景山间别墅
:雅思深圳考试中心
:完美学涯华申留澳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