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系统就是
A.事物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B.由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
C.事物运动过程的广延性
D.事物诸构成要素相加之总和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先于本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统一于存在
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3.人的主观世界是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心世界。它的核心是
A.世界观和人生观
B.劳动态度
C.思想情操
D.道德风尚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D.具体劳动形成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5.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
6.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
A.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B.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D.果内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7.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是
A.平等互利合作的关系
B.发达国家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C.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D.发达国家支持和援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关系
8.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
A.坚持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B.坚持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C.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9.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
A.发展生产力
B.变革生产关系
C.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D.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本质和主题是
A.加强友谊和合作
B.促进革命和建设
C.发展大团结、大联合
D.推动祖国的统一
1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A.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12.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承包长期不变的制度
C.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D.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村集体经营体制
13.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关键是依靠
A.增加积累和扩大生产规模
B.引入国外先进生产技术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D.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的转化
14.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B.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C.坚持从思想上建党
D.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5.2002年4月,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分别在北京和重庆举行,会议的主题是
A.建立国际新秩序
B.世界多极化
C.全球化与亚洲
D.和平与发展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客观性是指
A.生产力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B.生产力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
C.生产力是当代人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
D.生产力是由各种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是一种社会的客观的物质力量
E.生产力的状况是由既定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因而是客观的物质力量
17.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
A.与客体相符合的选择、建构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创造性的选择、建构
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建构
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建构
E.在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建构
18.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B.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中的应用程度
C.劳动者的技能及熟练程度
D.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组织
E.自然条件
19.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下列中哪几项来扩大生产的规模
A.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
B.生产场所的扩大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改进生产要素的质量
E.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
20.下列参与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是
A.产业工人
B.商业工人
C.产业资本家
D.商业资本家
E.大土地所有者
21.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C.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D.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E.社会形态更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2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历史任务是
A.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统一战线
C.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D.党的建设
E.武装斗争
23.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中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是指
A.工业现代化
B.农业现代化
C.科学文化现代化
D.国防现代化
E.交通运输现代化
2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
A.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
B.这两个革命性质完全不同
C.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D.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E.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
25.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这两大主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因为
A.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B.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C.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仍未改变
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E.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
26.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逐步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必要性是
A.社会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B.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
C.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D.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要求
E.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要求
27.江泽民在“5·31”重要讲话中,在谈到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时,他着重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
A.发展要有新思路
B.改革要有新突破
C.开放要有新局面
D.体制要有新设计
E.目标要有新要求
28.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
A.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
B.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C.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条件
D.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重大课题的攻关
E.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的成就和作用
29.中美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给人们的启示是
A.发展中美关系,双方应着眼大局,立足长远
B.增进了解,发展互信
C.承认和尊重差异,寻求和扩大共同点
D.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E.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30.新安全观的核心是
A.公正
B.互信
C.互利
D.协作
E.平等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1.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
32.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3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增加,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
四、分析题(共3题,每题9分,共27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下面是一组讨论人类历史如何创立的材料:
材料1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生产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697页。
材料2
“从世界史的观察,我们知道世界历史的进展是一种合理的过程;知道这一历史已经形成了‘世界精神’的合理的必然的路线——这个‘世界精神’的本性永远是同一的,而它在世界存在的各种现象中,显示了它这种单一和同一的本性。……这种本性必然表现它自己为历史的最终结果。”
本材料来自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演录》“绪论”
材料3
“以拿破仑为例。革命时期的法国,以及革命前的法国,原可以产生与拿破仑相反的典型,但也产生了拿破仑。……在法国只有他是主人。伟大是必然的,而他们出现于其中的时代是偶然的;他们之所以几乎总是成为时代的主人,只是因为他们更强大、更古老、他们身上的积聚过程更悠久。”
摘自尼采《偶像的黄昏》第107页
请回答:
(1)材料1所讲的“历史是这样创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1同材料2表达的中心思想有何区别。
(3)材料1同材料3表述的中心思想有何区别。
35.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来分析说明我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及其现实意义。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不足;三是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突出;五是人口压力大,就业矛盾尖锐,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拉大;六是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等。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认真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材料2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按原有结构和粗放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不仅产品没有市场,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今后五年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朱镕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材料3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工业改组改造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引导投资方向,依靠现有基础,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和重复建设。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重点强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材料来源同材料1
请回答:
(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上存在着哪些突出问题?
(2)阐述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及依据。
(3)阐述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关键和方面,《纲要》提出和规定的“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什么?
(4)阐述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选做题。考生从下列两道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考生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选做题Ⅰ:分析题(10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军事冲突、选举风波、恐怖事件、政局剧变……一连串似乎出人意料的事件将世界搅得无法安宁,也对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自《瞭望》2002年5月20日第21期《当今时代的主题》
从邓小平作出两大问题的判断以来,又是将近20年的风云翻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注视可以炽烈的冲突,冷眼强权者霸道的嘴脸,怒对靖国神社的黑色幽灵……有人不禁提出疑问:和平与发展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吗?
摘自《瞭望》2002年5月20日第21期《当今时代的主题》
两极格局终结10年来,国际形势跌宕起伏,新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大国关系互动频仍,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前景扑朔迷离,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调整期。一些长期积聚起来的矛盾呈激化之势。“9·11”事件是国际格局转换过程中综合矛盾的一次极端反映,它反过来又强烈冲击着现存的国际安全与战略观念,刺激了国际关系中许多深层矛盾的联动与发展。
摘自《瞭望》2002年3月4日第10期《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大势》
材料2
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单极世界难以持久。谁都不可能主宰世界。多极世界符合历史潮流,有利于公正地处理国际问题,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我们看到,世界多种政治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世界主要国家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在加快,而且更加深刻,新的战略框架正在逐步形成。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相互影响的特征更加明显。可以肯定地讲,21世纪既不是单一的欧美世纪或者亚太世纪,也不是由某种宗教和意识形态价值体系主导的世纪。
摘自《瞭望》2002年5月27日第22期《世界秩序与中国国家安全》
材料3
由于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世界和地区组织协调处理各种国际事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性的战争可以避免。但是,必须看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国际安全新秩序的建立,任重道远。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势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世界的热点问题,都是不同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汇点。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突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应高度警惕。
摘自《瞭望》2002年5月27日第22期《世界秩序与中国国家安全》
材料4
中国要在新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会加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而且会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巨大影响。应该讲,在完成这一伟业过程中,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也会遇到挑战。从新世纪面临的世界形势看,我国国家利益受到的威胁是多元的,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家属性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追求经济发展、对亚太地区和世界事务负责任的大国。由此,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所面临的“渗透与反渗透”的政治安全是摆在第一位的;参与和营造世界经济安全是十分突出的;稳定亚太地区和促进多极化发展所遇到的“争霸与反争霸”的国际安全又是不容回避的。
摘自《瞭望》2002年5月27日第22期《世界秩序与中国国家安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3回答当今时代的主题及其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2回答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为什么?
(3)根据材料3回答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4)上述材料说明应树立什么样的安全观。
选做题Ⅱ:分析题(10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在入世的起始之年——2002年的2月21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办了为期5天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贸组织”专题研究班。在研究班结业时的座谈会上,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对15年来我们围绕加入世贸组织开展工作取得的经验,要认真总结,从中汲取有益启示。他还进一步指出:“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在这个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继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请结合说明,我们应从争取加入WTO的历程中汲取哪些有益启示?应如何应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15分) 1.B 2.A 3.A 4.C 5.A 6.B 7.C 8.D 9.D 10.C 11.A 12.C
13.C 14.A 15.D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ABCDE 17.ABDE 18.ABCDE 19.CDE 20.ACDE 21.ABDE 22.AC 23.ABCD
24.ABCDE 25.ABCDE 26.ABD 27.ABC 28.ABCDE 29.ABCDE 30.BCDE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6分,总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31.[答案要点]
(1)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2.[答案要点]
财富的物质内容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物质财富或者说使用价值的生产是劳动和自然物质结合进行的。在财富的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都是不可缺少的,都发挥了作用。马克思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正像威廉·配弟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这就为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即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都要获得相应的收入。
33.[答案要点]
(1)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状况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种变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历史地位。
(2)工人阶级始终是同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中的脑力劳动大大增加,但这只是劳动方式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把科学技术变成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实际的生产过程,通过工人的劳动。自动化是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贡献,但自动化仍然需要人去操作。
(3)还要看到,知识分子包括掌握现代先进科技的知识分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这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增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四、分析题(共3题,每题9分,共27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仅简单复述材料者酌情扣分。
34.[答案要点]
(1)它的中心思想是:第一,历史的结果是一种“合力”,即许多单个人的意志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产生的,而每个人的意志都是他的“生活条件”造成的;第二,历史发展的整体、基本过程和趋势不是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一个服从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历史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世界精神”或“绝对精神”的活动过程。“精神”、“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历史的推动者,历史发展的合理性在于“世界精神”的活动。材料1反对这种观点,它认为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意志是生活条件决定的,历史发展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因此,材料1与材料2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3)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像拿破仑这样在法国历史上起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其产生是偶然的,其作为历史的主人,与当时历史条件是无关的。材料1承认个人的意志对历史起作用,但同时否定任何个人主宰历史的观点。前者是英雄史观,后者是群众史观,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35.[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就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只有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开辟道路。
(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解放被个体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束缚的生产力的迫切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条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3)现实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充分说明我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在新世纪里,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为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36.[答案要点]
(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
(2)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线,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关键。
①理论依据:第一,唯物辩证法关于质变与量变的原理还告诉我们,事物的结构形式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产业之间的比例和衔接,一个产业内部不同层次的结构,反映着不同层次经济水平和发展状况。因此,发展经济,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既要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入手,又要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
第二,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推动事物发展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必须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进行解决。
②现实依据:从国内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其根源是经济效益较低,以粗放增长方式经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从国际上看,当前在新技术革命带动下,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许多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发生很大变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对经济结构作全面的调整。
(3)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是①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②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工业改组和结构升级;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和规定的“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4)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要解决的问题是:①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②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③发展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④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五、选做题。
选做题Ⅰ:分析题(10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答案要点]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2)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多极化在继续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①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她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之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或美日欧联合主宰世界的局面,世界舞台上的几大力量都在继续发展,力求争得在新格局中自己的有利地位。
②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大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现在各大力量实力有差距,但均衡化是趋势。任何一大力量都要凭借实力来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③多极化趋势是在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冷战后,霸权主义搞单极的图谋不会改变,多极与单极的矛盾和斗争也会日益突出,中俄和中法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公开主张多极化,反对单极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赞同。可见,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单极格局决不会实现。
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当前国际上各种力量仍在分化改组,国际关系仍在深入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无论在全球范围内,不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都有了新的发展。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活动和国际会议空前频繁。当然,由于国际力量的对比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根本性改变,多极化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3)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是“三个总体与三个局部”。即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我国一贯主张,各国应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各国在安全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共同点在增多,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实现其安全目标。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实现普遍和持久的安全。各国应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从根本上减少不安全因素,维护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
选做题Ⅱ:分析题(10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答案要点](1)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争取加入WTO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可以说,我国争取加入WTO的15年历史,就是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的历史,就是不断加快对外开放、逐步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
(2)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善于从国际国内政治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切实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根本利益。这就是我们从争取加入WTO的历程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3)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加入WTO,从总体上始终要有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挑战,又要看到机遇,既要看到不利因素,又要看到有利条件。归结到战略思想上和基本态度上,既要注意防御,又要注意进攻。而且从根本上来说,现在以及今后,我们更需要的是进攻、进取。
(4)对机遇与挑战的分析不能割裂开来,机遇与挑战往往是联系和并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如何转化,应对得当,挑战可以转化为机遇。应对不当,再好的机遇也会溜走。更重要的是,对机遇和挑战必须从总体上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利大于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作出加入WTO的重大决策时就作出的判断。我们迄今为止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证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有利的,加入WTO,权衡利弊,是值得的。
(5)加入WTO要看到困难和冲击,应采取及时的防范措施,但防御是积极的,而不能是消极的。参加WTO,根本上还是为了谋取对我们更大、更好、更多的利益与机会。要以进取的姿态、战略、措施去应对。要正确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选自林代昭主编的《2003年考研政治理论考题预测》,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