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据媒体报道,根据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以及四川、贵州等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60万“弃档族”,“弃档”已成为普遍现象。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成了普遍趋势。一些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将档案留在了学校,甚至一些自谋出路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也置档案于不顾。按照有关规定,学校最大权限代为保管1~2年,然后只能根据学生原户口所在地将其档案寄往当地人才市场。如果在两年内,无人对此问津,这些档案将被转到该市人才交流中心人才流动管理处托管。时间一长,这些无人过问的档案就形成了所谓的“黑档案”。
对这一现象,专家说,无人问津的被遗弃档案的出现促使人们对原有的人档关系、人事制度不得不进行重新审视。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就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原有的“人档不分”的管理制度,恰恰阻碍着生产第一要素的流动。
专家同时认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会取消。档案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诸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国家推行的福利政策。随着社会保险体制的健全,档案的一些功能会相应淡化,同时一些新的功能也将会被更多人加深认识。
读者朋友,你对这一现象怎么看?
正方
档案也要网络化
日前,国家档案局网站开通,并逐步实现与全国各地档案网站联网,为社会各界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根据需求,在条件许可时人才档案同样可以列入网站,为用人单位服务。据报道,社保卡明年将新增人事等五大数据库,可开通应用。因此,大学生毕业后的档案可输入电脑网络,用人单位需要时可一目了然。
这样做很有好处:一是安全,人工传递档案材料容易遗失、出错或搁置:二是方便,任何部门,需要时都可查阅。
可见,人才资料上网后,档案就可以被抛弃了。(吴名响)
自然淘汰不必留恋
由单位填写并保管,“档随人走”的档案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人才市场化的日益完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原有个人档案制度不可避免地会被淡化甚至淘汰。我们不如顺其自然,不必留恋。
人才管理要与时俱进,档案制度也要现代化。包罗万象的档案袋将消失,代之以各种电脑数据资料。如由社会保险局提供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内容,各种考试机构提供的资格证书考试资料等。用人单位可凭一定手续或被授权上网查找。这种既灵活又方便的新办法更适应新形势,应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张崇信)
档案内容应进一步丰富
人才“弃档”,从一个侧面也折射着我们现有的档案制度的缺陷。目前的档案,内容老化、单薄,个人的能力、特长等都不能在档案中得到真实的反映。因此,人才“弃档”情有可原。
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观”也应与时俱进,档案的内涵应相应丰富和扩大。比如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内容,应补充进档案中,此外,能真实反映人才的能力、特长的内容也应收进去。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公民的档案意识,还能提高档案的使用频率,更能显示它的价值。而档案价值越大,人们对档案也就必然会越加重视。(顾士松)
中立
辩证看待“弃档”
某市人才服务中心代管的人事档案达5万余份,30%已被主人“遗弃”,最长达10年之久。出现这一状况,反映出用人单位看重真才实学,看轻书面材料,还能促使旧的档案管理、审核制度的改进、更新。但是,个人档案却又是必需的,在现阶段还不能取消。除涉及各类保险,还与职称申报、职务定级、政审、户口、公务员报考等事项有关。就个人而言,档案是本人的历史记载;就用人单位而言,档案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加深对个人的了解。所以,如何出台新的人事档案制度,使之科学合理,亟待研究实施。(谷韦)
改进和完善档案功能
“弃档族”的出现和扩大,至少说明现阶段的档案功能还存在着某些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首先,对档案的功能应进行重新定位。社保卡中涵盖的内容,户口簿上登记的事项,档案里要有所精简。同时增加一些其他诸如劳动技能、学习奖惩、专业特长等方面的材料,以便使所具有的功能更加适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对档案的原有重要部分予以保留。此外还可考虑补充其他有关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十分需要的功能,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人才服务,减少“弃档”现象。(邵天骏)
反方
发挥“社保卡”功能
目前,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还不能缺少必要的档案材料。然而,如今的档案管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从今年开始,本市年满16岁的高中学生就可以申领“社保卡”了。个人的档案信息资料,也可以由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存储在小小的“社保卡”里。这样无论是学习、就业,还是出国等等,只要凭这张“社保卡”就可以清清楚楚地反映个人的档案资料。这样不仅便携,而且安全、可靠。
总之,档案管理必须走电子信息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会杜绝“弃档”的现象,才会符合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水准。(贾立明)
让档案更有用
60万份个人档案被遗弃,说明“弃档”已不是个别人的偶然行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了。“弃档”者多为年轻人,又以出国者、个人创业者和外企员工为多。他们认为个人档案没用,甚至认为是累赘。我的一名亲戚三次就业,用人单位都没提出要档案,到第四家单位,才被索要档案。他费了好大劲才找到当年的档案。可见个人档案就如当年的粮油关系,如今已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了。
其实个人档案是个人的宝贵“财产”,是很有价值的。要使它重新被重视,必须赋予它更强大的功能。除了记录履历等一般材料外,可将个人信用、违法记录,以及缴纳养老金、公积金、失业保险金的记录都纳入档案,这样就没人敢轻易“弃档”了。(张章)
档案是有价值的名片
档案是人才的历史,没有历史哪来现在,更不会有将来。我们老一辈人对档案极为重视,认为它是帮助组织对自己全面了解的重要依据,因此认真填表格,写总结。档案由组织保管,调动工作转档案不可以由本人经手,本人无法知晓档案资料里各级领导签过什么意见,下过什么结论。档案显得十分神秘。
如今,大学生开始“弃档”,认为就业要的是毕业证书、各种能力资格证书,还有实力,档案则可有可无。我认为档案还是应该有,人不能割断历史。学历情况、工作年限、各种实践经历等内容可以让单位在工资调整、晋级、各种福利待遇上有所参考,有所依据。档案应是一张有价值的名片,而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包袱。(孙杰)
将档案资料存入电脑
目前,我认为还不可能取消个人档案和档案管理制度,因为档案记录着个人的信息,与许多重要的福利、保险等政策紧密相联,在现阶段,“弃档”的做法并不可取。但应对档案管理制度加以改革,实现电脑化与网络化。将档案资料存入电脑中去,以备有关部门调取选用。应加强技术处理,注意保密。这样,档案本身的功能作用才能真正地全部发挥出来,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服务。(朱赓荪)
档案对个人很有价值
“弃档”的年轻人,大多觉得在找工作的时候有毕业证书和推荐表就够了,个别单位在招人的时候也忽视了档案,有点挑战现有人事制度的味道。但是从长远来看,档案对个人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价值。而且,在我国目前的人事制度下,擅自“弃档”是不允许的。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人事档案是相当看重的。
根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条例》规定,只有将人事关系及档案交给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人才流动管理机构保存的人员,才能享受某些待遇,比如保留原有身份、工龄连续计算、国家规定的档案工资调升,等等。
尽管“人档分离”可能使人才更容易成为一种全社会共享的资源,更容易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合理配置,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也不代表着档案能够随意丢弃。(陈丹凤)
我尝到了“弃档”的苦果
我是北京某大学2001届的毕业生,由于毕业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于是将户口、档案暂时存放在学校。在北京“漂”了一段时间后,我决定复习考研。今年11月13日,在所报考的大学报完名后,我拿着相关的资料到原来就读的大学,请学生处盖章并出具考研证明,但学生处拒绝盖章,理由是学校保留学生档案只是为了方便学生就业,学校只能开具与就业相关的证明,而开考研证明超出了权力范围。
据一些老师讲,将档案存在学校的同学如果想考研,只能把档案迁回户口所在地,由当地的人才中心开具考研证明。我的老家在湖南,在短短几天内要把档案迁回去,再从湖南把证明拿回北京,显然时间已来不及。这意味着我错失了这次考研机会,一年的努力付之东流了。我尝到了“弃档”的苦果。(小孙)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投票华语榜中榜,与众巨星欢聚得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