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找工作、上班到跳槽,整个过程往往持续不足三个月,记者日前在沪上一些人才交流会上发现,部分求职者频频跳槽,换工作如家常便饭。人力资源专家表示,才市“短工一族”隐忧多,不利今后求职。
现象一:学不致用信心受挫
记者在沪上某大型招聘会上遇到盛小姐时,她已换了三份工作。算上实习的时间,盛小姐正式毕业还不足一年。她先是担任某房地产公司的销售;然后盛小姐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两周前她刚辞去了干了不满两个月的工作,目前正在寻找新“东家”。盛小姐表示,自己学了四年经济学知识,应学以致用,但作为销售员,需要不停地和客户电话沟通,甚至陪上笑脸和客户吃饭,不仅自尊心上无法接受,也不符合自己的专业。
这类“短工族”多为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换工作如家常便饭,一份工作只做三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
现象二:卷入“办公室政治”
刚开始工作就发现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太复杂,让自己心力交瘁,日前刚刚辞职的童先生坦承,面对上司和同事,两方都得摆平,否则老难“做人”。再加上公司本身前途渺茫,在近三个月的挣扎后,童先生终于辞职,希望寻找一份没有“办公室政治”的工作。据其称,因为“办公室政治”,自己每份工作都维持不到三四个月。
据了解,这类“短工族”多为年轻白领,自身有着不错的学历或是经历,每份工作的时间可能会稍长。
现象三:打短工实属无奈
在一些人才市场,记者也发现,部分外地大学生打短工实属无奈。来自南京的小蔡在上海找到第一个单位后,本想从此可以稳定下来,可谁知在三个月试用期满了之后,公司还是一味拖延,不为其落实户口和档案的问题。为能尽快找到一个稳定点的“东家”,小蔡只能到处找工作。
记者遇到小蔡时,他已有两次这样的经历了。由于部分用人单位在体制上的问题,导致少数外地大学生只能打短工。
专家观点:跳槽太勤不利求职
上海人才有限公司的陆珉副经理认为,“短工”一族出现值得注意。一方面,它反映了青年人才的就业观念发生新变化,择业趋于灵活,不再固守一个单位;另一方面则显示,企业如何留人成了个大问题,由于体制上有漏洞,不少优秀的人才频频流失。
陆珉表示,短工一族不宜提倡,尤其是求职者在短期内频频更换工作,会给其他招聘单位留下其工作不踏实的印象。她告诫说,对于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千万不要眼高手低,最好能够扎扎实实地在基层岗位进行几年锻炼,积攒一点“资本”和工作经验,为自己今后职业发展多镀一点金,多加一点筹码。(记者徐哲)
新浪天堂隆重发布,百万玩家迎接公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