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正文

今年北大招生不设置专业 把选择权还给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3/01/14 13:03  北京娱乐信报


浇灌(摘自《杂文选刊》)

  新闻案例

  今年北大在招生的时候将不设置专业,而是等考生入学后再选专业。这是记者昨天从北大招生办了解到的。

  继去年13个院系实行按院系招生之后,今年,除外国语学院外,所有的院系均按院系招生。据北大招生办刘明利老师透露,考生今年报考北大被录取后,根据各院系的具体情况,学生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后可重新选择专业。据了解,2002年按院系和学科大类招生的方式受到考生普遍欢迎。去年,有13个院系实行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另外,没有实行按院系招生的经济学院在新生入学后也实行了按院系培养的模式,今年,除外国语学院外,所有的院系均按院系招生。(详见本报1月12日《今年北大招生不设置专业避免学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一文) 

  信报观点

  走出“听话教育”的模式

  在幼儿园要听阿姨的话,上学要听老师的话,工作中要听领导的话,当了领导要听上级的话——“听话教育”在中国根深蒂固,到了计划经济时期,一个人学什么,干什么,挣多少钱,都是事先计划好的。考上大学就定好了专业,大学毕业就可以挣66块钱,以后每长一级增加12块钱。

  计划的初衷是美好的,一切按计划进行,但这个美好的大前提是虚假的,就是说,谁也不可能把一切都计划好,谁也无法预知社会的需求,更何况人并不像机器那么简单。

  市场经济搞了二十年了,这些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要真的认认真真去做,好像并不那么容易。北大终于打破计划教育的模式,开始允许学生在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再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和发展方向,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偏窄的弊端。

  我们看到,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方针,开始在北大落到了实处。其实更值得思考的是,还有多少计划模式的思维需要打破!(国卫)

  有理有据

  挑开盖头再选意中人

  今年北大招生不设置专业的决策,体现了强化学科综合性的倾向。它至少有三大合理性:一是顺应了当今科学交叉性、边缘性增强和新旧学科更替加速的特点;二是考虑了学生与家长对新学科了解不多,仅仅依据招生简章选择专业比较盲目的实际;三是有利于缩小专业教育与用人市场的距离,有助于避免学生就业时的学非所用。这无疑是利在学生、功在社会的好决策,值得喝彩。

  按设置的专业招生,学生盲目,学校也盲目。因为有名额限制,招多了的问题倒不存在,但冷僻专业无人问津的情况,却很难避免。要是对入学后的学生进行定向引导,实现各专业间学生合理分布的可能性,势必大大增加。这对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按照北大的新规定,学生可以根据各院系的具体情况,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后重新选择专业。这更值得喝彩。专业选择,是人生的重要选择。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恼和不安心本职工作的麻烦,常常来源于专业选择的错误。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决定了专业分布的多样化,而人的特长和爱好,从来就是多样的。挑开盖头,再选意中人,自然就避免了许多拉郎配的悲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提供符合人的特长和爱好的更多选择。若让学生在更全面地了解专业也更理智地了解自己以后,再作出慎重的专业选择,这必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也更有利于满足社会需求。比起一考定终身和一选定事业的做法,这新规定给了学生更多的权利。与其在学生进校以后,再费力地对选错专业的学生进行收效甚微的始业教育,不如调整专业选择的程序,让更多学生的特长、爱好与社会的需要、培养的可能相对应,让更多的学生能从根本上避免人生选择的不幸。这实在是极具人性化的好决策。(慕毅飞)

  重点点击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伴随着社会生产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否则由于所学过“专”过窄就容易造成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的偏激与片面。前一段时间,有人从“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中发现过“历史系何以人才辈出”的真谛,却还遭到了一些无知者的冷嘲热讽,其实这种发现堪称真知灼见。由于历史学科涵盖了诸多人文领域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精神营养,为他们认识事物和提升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正是这种相对宽厚的基本功为他们日后在各个领域的成功准备了条件。北大招生不设专业的举措也更印证了这一点。

  从学生自身的成长来看,大学低年级多学点公共基础课程,拓宽知识面并寻找兴趣点,到了高年级对自身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之后,再从容选择志笃的专业和研究方向,这样有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才更利于人才的成长与人生的成功。

  从北大的教改举措上,我们还感受到了教育的逐步人性化。以前不论是考前还是考后填报专业志愿,都带有极大的盲目性,纯粹是一种并无多少依据的预测和估量,这实质上是在拿考生的前途和志向做赌注,有一种缺失人文也不负责任的倾向。而且,招生不设专业限制,会大大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发挥高校各学科的整体优势,从而让学生享受到更高一些的教育质量。

  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所带来的必然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新局面。我们的教育会愈来愈人性化,像北大这样的举措也会在更多的学校出现。逐步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会更加注重真才实学,将会造就一批批“重量级”的人才,惟有如此,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担负起时代的重任。(潘凤亮)

  旁征博引

  利在大学惠及高中

  专业选择放开之后,不仅“利”在大学,而且“惠”及高中。大学阶段,学生选定专业过早,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往往局限于与其专业相关的过小范围内,最终造成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反而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目前高校强调的“厚基础、宽专业”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为避免“一选定终身”的尴尬,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为将来如何报考大学专业而犯难,甚至有专家针对高一、高二学生的专业选择而研制出了专门用于测试学生个性的评估系统。如此,就使得许多高中生不得不过早地放弃了一些基础学科的学习机会,这对其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专业选择放开之后,还可以完全避免因盲目选择而“误入歧途”的遗憾。因为对所选专业缺乏了解,学生选错专业的比例相当高。据北京市教科院一项面向全国高校的调查显示,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有机会,65.5%的学生表示将另有选择。有如此多的人“干错行”,使得其对所学专业难产生兴趣,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不小的损失。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是成就人才的重要前提。学生过早填报志愿,对所报专业相对陌生,甚至盲目选择热门专业导致所选非所愿选,所学非所愿学,而这些不符合自己的兴趣专业,又很难给予他们足够的激情和创造力。

  再者,给大学生选择专业以更大的选择余地,尤其是对那些选错专业三年后仍可重新选择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重新调整自己人生航向的机会。因而,北大此举看似是对学生选择专业在时间先后上的小改小革,其实却是事关学生人生是否完美、学校是否能够培养出更多实用型人才的大事情!(周士君)

  想到就说

  校正理想化的“直线”

  对每位学生的人生来说,如果把高校看做他们人生中一段不短的道路,每个学生驾驶着“求知号”车子在上面行驶的话,如果能直线行驶当然好了,可正如自然科学中无理数的存在比有理数更“有理”一样,世上一条直线通到头的路不存在,更多的是符合自然地貌的弯弯曲曲的路。而长期以来,作为培养高级人才大本营的高校,里面大小不一的道路几乎都是“直”的,像用直尺在纸上画的一般。考进来,人生这一段充满加速度的路一条直线走到头吧!

  理想化的一条直线向社会输送人才,好像最有效率,可从通盘考虑,实际却可能造成相当多的人力资源浪费。不是这样吗?考大学时,绝大多数考生与家长知道什么?看着招生简章上的几行字,却要选择可能一生要用的知识技能。毕业走向社会呢,不少人直线冲过去,才发现前面的路已出现了断层。但更多的是急在眼里却转不过“身”来。这造就了一大群叫“待就业大学生”的人站在毕业的大门前发呆:路往哪里走?如果在学校就有转弯的“弯道”呢?

  现在社会发展、变化得很快,就学所遇到每个问题、每个“节点”,都可能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乃至人生轨迹。北大采取入学后再选择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理顺大学就学轨道中过于刚硬的部分,从而相对提高了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顺畅程度。在道路设计上,每个弯点都有设计角度的限制。因为高速行驶中的车辆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求学道路又何尝不是如此?(高志国)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