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刊采编部
执行/本刊记者颜红
艺术总带给人以高雅的感觉、美的享受和愉悦的心情,而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也常常因此获得人们特别的关注和尊敬。在今天,艺术的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艺术也不 再仅仅是为人所仰视的领域,更是具有良好就业前景的个人发展空间,它成就着荣耀与光环,成为了许多少男少女打造未来前途的“梦工厂”。然而要进入这个创造梦想的天堂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同样需要在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头拼搏一番,有幸通过者才有机会在他们心中的“梦工厂”中笑傲江湖。
头一年艺术类考生“大战”的硝烟还未散尽,新一轮战斗的号角又将吹响,新的报考大军也将开拔,让我们合着这号角,扬起风帆为这些“勇士”们送行吧。
台下十年功:漫长的考前准备
进入艺术艺术院校深造不是凭借一时的兴趣和临时报佛脚的突击所能办到的事情,无论是学习音乐、美术还是表演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都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否则第一关专业考试的初试就可能将你淘汰下来。
现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刘一同学从小便是一个音乐迷。那时候,个子小小的她心里却有一个大大的梦想:要成为未来的歌唱家,做一个她心目中的“超级大人物”!从那个时候开始,直到高考以前,歌唱就从未与她疏远过。高中三年在别的同学忙于学业无暇顾及别的事情的时候,她不仅要面对同样的学习压力,还接受了专业的声乐训练。这三年虽然苦了忙了,但却为她考上声乐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她看来,学习艺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尽我力”,才能“无怨无悔”。
四川美术学院的小张、小梁和小苏说他们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培养他们在绘画方面的特长。小张从少年宫的绘画兴趣班开始了他的艺术之旅,而小梁和小苏则先后拜了当地多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为师。在参加专业考试以前他们都自信满满,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有实力不怕挑战”,当时惟一让他们担心的是专业理论方面的知识,因为长期以来他们学习的重点都是技巧,所以在考试以前他们还是参加了培训班。小苏还想方设法找来了很多艺术院校往年的考题。他们都深有感触的说:圆一个艺术梦实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张克亮是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他有6年的学画经历,虽然有这样的扎实的基础,可在考前他仍然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他说:“这几年来学习艺术的高中生大幅度增加,要想考到一所自己理想的艺术院校越来越难了。”考前他收集了各种学校的招生资料,并针对这些学校对专业的要求做了不同的练习。一次,他根据一所美院对写实的要求画一幅素描长期作业,整整三天,除了吃饭和睡觉他都坐在画室,当作品完成的时候他感觉特别有成就感,他认为凭借这样的作品一定会被这所学校录取,但意外却发生了,在考试的时候他的作品的色彩与学校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令他与这所学校缘尽于此。这件事让他懊悔至今,但也让他明白了艺术虽然是自由的、浪漫的,但也是严谨的,想走进艺术之门的人就必需比别人更努力、更认真。
上海考生吴梅从小喜欢唱歌跳舞,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她练过形体,学过声乐,习过钢琴,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演过话剧和小品。浑身上下充满艺术细胞的她一直梦想成为一名职业演员。2001年她辗转于上海、北京、广州,参加了4场专业考试,在漫长的等待后却没能盼来一张通知书。现实对她来说似乎太残酷了,由于奔波于各地参加专业考试,她的文化课学习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专业考试的失落情绪也被她带入了高考的考场,结果高考的分数也不如意。最后,在复读和上民办大学之间她选择了后者。现在她就读于上海一所有名的民办大学,在学校她仍然是一名活跃的文艺分子。当我们问她为何放弃明星之梦时,她告诉我们:“从这段经历中,我发现单单凭借艺术的天分是不行的,跟别的考生比,我缺乏专业的训练,虽然我学的东西不少,但没有一样是坚持下来的,这大概是我失败的最大原因。现在我用我的艺术天分来丰富我的大学生活,我想我能找到一个新的人生定位的。”
与吴梅情况相似的姜丽文是深圳的一名考生,2002年高考失利以后她选择了复读,并狠下决心参加了艺人培训班,文文说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个个性张扬的女孩对我们说:“我就是爱表演,就是喜欢表现自己,就是喜欢灯光和舞台,就是喜欢在镜头前的感觉,就是喜欢那些漂亮的服装……”这一连串的“就是”代表着她的执著,也预示着她今后将要付出的努力。希望在一年的“面壁”之后,她能“破壁”而出。
过去有不少考生把报考艺术院校作为进入大学校门的一条捷径,凭借自己的一点特长和考前几个月的突击就能冲关成功。但随着艺术类专业的不断升温,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2002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招生50人,但仅在北京考点就有5000多人次报名,加上外地考点,总共不下6000人次报名;同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招生10人,有600多人报名,1%和1.7%的残酷的录取几率也无法击退考生的热情。
2002年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两个专业计划面向全国7省招生100人,报考人数却多达1.3万,仅湖北一省报名的就有6000多人。
2002年报考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考生中四川有1055人,湖北有350人,河南有270人,浙江有410人,而当年在这些省的实际招生人数分别为30人、12人、8人和22人,录取的比例分别为35:1、29:1、34:1、19:1。而该校音乐系在山东和重庆的录取比例也分别为30:1和8:1。这些比例都远远低于普通高校的录取率。
艺术专业不再是高考的“避风港”,而是一座比通往普通高校更为狭窄和充满险阻的“独木桥”。没有考前长期的准备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考生将很难走到桥的另一头。
“台下十年功”,考生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撒网”、赶场:疲惫的考试之旅
由于艺术类专业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考试,专业考试大多是由招生院校自己组织的,再加上艺术类考试有自己的特殊性,评卷打分主观性比较高,成绩很难预测,为了增加录取的机会,绝大多数的考生都会多头出击,同时报考多所艺术院校,因此到考试的时候就不得不赶场参考。短短几个月辗转于东南西北各地的艺术院校,参加一场又一场的专业考试,这样的经历是他们一生都不会忘记的。
每年春节前后都有不少各地的艺术类考生汇集在武汉、重庆、上海、北京、成都、西安等艺术院校集中的城市,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类考前培训班、辅导班,而到了3月份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报名结束以后,很多考生的父母也都赶了过来陪读、陪考……于是艺术类考生的高考在春天就拉开了序幕。
沙市的考生王晓,没过正月十五就到了武汉,参加了一个考前培训班,他报考了5所高校,每次考试都接连好几天,尽管他认为自己很注意的控制了考试和休息的节奏,但考完以后仍觉得整个人都疲乏得脱了形。现在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刘建,在2002年的考试中参加了7所高校的专业考试,他回忆考试的过程时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累,那个过程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而且需要投入很多的钱来作后盾。他的同班同学王俊宝则参加了3所学校的考试,他认为多次的考试能够积累考试的经验,因此考到后来越发挥越好。西安美术学院的小曹也参加了6所学校的考试,在奔波考试的过程中,他很善于总结经验和调控自己的心态,他说自己最大的成功就在于越考越冷静,越考越清醒,每参加完一个学校的考试他都能发现自己的缺陷,几场考试的间隙时间就成了他“亡羊补牢”的最佳时机,虽然很累,但最终能进入一所理想的院校,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同时报考4、5所院校对一般的考生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压力,但更有甚者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录取机会而报考了10所以上的院校,如此的大撒网,真能捕获“大鱼”吗?
武汉考生小江在2002年的考试中先报考了10所院校,由于感觉自己的基础不是很好而竞争又是如此的激烈,他又报考了10所院校。连场的考试令他头晕脑涨,疲惫不堪,考到后来已经完全麻木了,但考试的结果却并不让人满意。小江决定再准备一年,“饿补”专业技能后再参加第二年的考试。他说,这次不再盲目的报考那么多的学校,而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有目的地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学校。但他仍然觉得“撒网”是必要的,将报考院校控制在5所以内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参加考试。现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2002级的一名学生说,她过去参加了12所学校的考试,赶场考试非常的紧张,最紧张的时候一周要参加几所学校的考试,能够被录取对她来说真是一个意外。
与绝大多数的考生相比,刘一绝对是个“异类”。在填报志愿时,她甚至没有打电话和家人商量就填报了“西安音乐学院”,而且她只填了志愿的第一栏,根本不考虑别的院校。她说“我就认定那儿了,拼这一回,不给自己留退路!”家人对她这种壮士断臂的做法虽然有些吃惊和担心,但并没有做过多的干涉。就这样,这个没有退路的决定把她送到了她心仪的学校。没有撒网,刘一钓到了自己想要的那条鱼儿。
和艺术专业的学生谈论“撒网”和赶场的事情,他们都有很多的无奈。有人说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多一个机会就多一点成功的希望;有人说艺术类考生的专业考试不像普通高校的考试有统一的试卷和标准化的评分标准,但又允许考生填报多个志愿,这两者根本就是一个矛盾,除了“撒网”赶场,我们根本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矛盾,而且这些年大家都是这么考过来的,就当是跨入艺术殿堂必需付出的代价吧;也有人担忧的说,现在的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这个网会不会越撒越大,一个人到底有多少精力才能应付这样的考试,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这其中资源的浪费又有多少呢?
对考生的“撒网”和赶场,老师们也有自己的看法。四川音乐学院的一位老师认为,考生首先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学校,将“撒网”的范围尽量的缩小,应该有选择的放弃相对于自己的能力来说过高和过低的院校;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则提醒考生,实力是考取的最重要的保障,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认准了目标就不要随意动摇,“广撒网”既浪费精力,也会给考生的信心带来不良的影响。
“撒网”、赶场,这疲惫的考试之旅会有尽头吗?
据了解,随着招生改革的发展,已经有部分省市开始在部分专业的高校招生中组织统一的考试:2002年福建省普通高校音乐、美术类招生专业考试,除个别学校列为单独招生,由学校自己单独组织专业考试外,全省集中在一个考点组织统一的考试,统考成绩全省通用;广东省2002年也在师范类、非师范类艺术专业考试中实行统考,统考成绩全省通用(但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及个别特殊专业仍将单独组织考试,这些单独考试的术科成绩只适用于本校或本专业)。在录取时,音乐(含舞蹈专业)类选考科目组为“音乐(含舞蹈专业)术科+历史”,美术类则为“美术术科+历史”。录取时,艺术类考生总分则由语文、数学、英语和历史四科成绩(标准分)合成;而艺术术科分别以原始分计分,作为考生入围的资格分。
虽然艺术类考试统考的幅度还不大,举办统考的地区也很有限,但这些改革的措施对艺术类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艺术类高考这张“网”不会越撒越大。
台上一分钟:紧张的考试现场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检验的时候终于要来到了,多年的努力也要初见分晓。是离梦想更近了一步还是抱憾而去,这不仅取决于平时的努力,考场上的表现也同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武汉大学的张克亮清晰地向我们描述了他专业考试时的细节:“还记得我参加这个学校考试的时候正下着雨,那几天光线特别差。我满怀信心地走进素描考场,发现只有一个完全逆光的角度留给了我,但是当我硬着头皮坐下来的时候,我才发现一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最后的作品虽然没有我开始的第一感,但是我已经觉得满意了。考完素描就是15分钟的速写,速写就要看你平时用的功有多大了。考试的时候我感觉笔尖在颤抖,铅笔断了三次,画完后连背心都沁着冷汗。最后一科是色彩。我一向认为色彩就是要画出那种新鲜感,如果考试的时候还画一些平时练过的东西,感觉就不那么对头了,最好能找一些能打动人,能调动情绪的东西来画,那样可能会好一些。色彩考试有时候会出怪题,所以我平时练习的时候注意找各种各样的东西来画,比如说破旧的自行车,发霉的木头……”考试的过程还算顺利,现在张克亮如愿以偿地坐在了他深深向往的艺术教室中。对于如何才能在考场上有良好的发挥,他认为这来自平时的勤劳,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和学习,但仅仅是摹仿还不够,更要有一种对生活的激情。
上海的吴梅怎么也不会忘记自己在中戏考场上的失误。中戏的初试主要包括四项内容:自我介绍、自选朗诵、特长展示和回答考官提问。小梅认为这些试题都没有太大的难度,因此并没有特别的重视。当站在考场外面看到那么多的考生的时候,她一下就紧张了,她告诉自己,旁边站着的都是自己的对手,没有“三板斧”是不敢来报考中戏的。越是这样想她就越紧张。她观察从考场出来的考生的表情,如果他们的表情轻松,她就紧张,他们的表情紧张,她才略微感到一丝安慰。但是这个观察的过程并没有让吴梅放松,在临进考场的那一刻她感觉自己“就要爆炸了”。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她不断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等到适应了考场的氛围,考试已经进行了一半。虽然吴梅感觉自己在特长展示、朗读和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表现得不错,但她始终没有等来中戏复试的通知。
西安音乐学院的刘一到现在还很清晰的记得初试前的那个夜晚,“那是个难忘的不眠之夜”,“只记得窗外的风吹得好凶,第二天就是初试了,心想一定不能在这个时候感冒啊,于是把被子拉的更紧,恨不得把惟一进气的鼻孔也堵住算了。”乱七八糟想了很多东西,刘一最后总算能平静下来了,“看临场发挥吧,只要把真实的水平发挥出来,万一考不过,将来想起来也总不至于后悔吧……”放下了心理负担,喝下一杯牛奶,她美美地睡了一觉。刚进考场的时候刘一也有一些紧张,但很快她就从考试的气氛中找到了平时测验时候那种熟悉的感觉,感觉考场也一下子亲切了很多。理论考试她完成得不错。专业考试开始了,刘一在考场外等待属于自己的那个时刻,她感觉到“有种即将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似的紧张”,所有能帮助心情放松的心理暗示她都用过了,还是没有用。这样的状况让她觉得难以忍受,“干脆,就像某个广告中说的那样: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其实适度的紧张在特定的情况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等到站在考官面前的时候她反而平静了,她的志愿表上只填了这么一所学校,这是她惟一的机会……初试顺利通过了,复试也变得轻松了,一路过关斩将,她终于杀入了西安音乐学院。她告诉我们,当时唱歌的时候她曾紧张得嘴唇发抖,不听使唤,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大多数考生都是这样。
关于如何应考,刘一的一句话对很多考生都是很有用的。她说:“其实,大家的水平都基本相当。关键在于心态,是当歇斯底里的拼命还是运动场上的一次跨栏,自己拿捏着看。”把对手都想得跟自己一样,就是在考场上划了一条跟别人相同的起跑线。专业实力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千万不要再在心态上败在自己手中。
文化考试:将角逐进行到底
顺利通过专业考试的初试、复试并不意味着能顺利进入艺术院校,因为要入学同样需要参加文化考试。在专业成绩上线以后,学校综合考生的文化考试成绩进行排序,才能最后决定考生是否被该校录取。从2002年艺术院校招生的情况来看,许多院校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都在提高,过去那种“重艺轻文”的现象正在逐渐改变。因此,开着“天窗”的试卷也会把考生挡在“梦工厂”的门外。努力备战文化考试,考生们要把角逐进行到底。
当专业考试的初试、复试结束,考生获得专业合格证书以后,离高考的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刚刚从专业考试赶场考的疲惫中走出来,便又要投入紧张的文化课复习中。
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2002级的两名新生说他们差一点就折戟于文化课的考场。其中一名文化课的基础很差,考试的时候几乎找不到感觉,另一个则对文化课的考试充满了恐怖,考试时十分地紧张。能被该系录取他们觉得很幸运,但他们都想对将要参加考试的艺术类考生说:一定要重视文化课的复习,否则前功尽弃,实在可惜和遗憾。
如何应对文化课考试?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院设计专业的张克亮说:“虽然我们文化课要求相对低一些,复习起来轻松一些,但由于文化课和专业课的特点不同,所以学习的方式也要有所改变,这期间需要一个适应期。”西南师大的刘建认为文化课学好书本就够了,但却一定要重视;他的同班同学王俊宝则是在高一、高二就打好了文化课的基础,高考之前在集中时间进行复习,考试的效果让他觉得满意;四川的小郑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由于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就读于重点学校,因此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为了备战专业考试,他几乎放弃了一年的文化课学习,拿到专业合格证以后,他请了市里最好的学校里最好的老师给他补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封闭学习,文化考试顺利通过了;西安美院的小曹在文化考场上的“绝招”是保持平静的心态,尽量做出自己能做的试题,不要去想考试的结果。
在过去的高考考场上总是会有一批“超快交卷族”,原本2小时的考试时间,他们最快半小时就能交卷,创造了高考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纪录。这些人中大多数是获得了艺术院校专业合格通知书的学生。由于过去艺术院校对文化成绩的要求不高,尤其是有的专业和学校对考生的数学成绩不计考分或是仅供录取参考,这些考生只要草草应对便能勉强过关。有的考生考前没怎么复习,拿到了考卷虽然是“大眼瞪小眼”却也并不慌张,他们在勉强做了几题后在考场待到半小时这一最低考试限定时间就“逃之夭夭”了,而他们的试卷多数开了“天窗”,阅卷老师面对这些尴尬的试卷也只能心照不宣地叹口气。
2002年以后,这样的试卷将无路可行。
从2002年艺术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不少学校对考生文化课成绩的要求都比往年有了明显的提高。今年包括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在内的艺术院校改变了录取办法:所有考生的专业课考试和文化课考试成绩总分,按照总分高低择优录取;另据中央戏剧学院招生办公室的老师介绍,以前实行的免考制度取消了。往年北京地区考生和各省推荐生专业考试成绩合格后,可以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只要通过会考即可,而2002年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高考,并且学校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不再满足于最低合格线,考生的语文、外语成绩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分数线才能参加录取;2002年天津报考普通高等艺术院校的考生,其数学成绩是否计入总分由招生院校来确定,也即无论文史类或理工类考生,其数学成绩都有可能计入总分;北京广播学院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艺术院校甚至提出,他们不仅要提高对考生的文化成绩的要求,而且要使文化成绩的分数线达到甚至超过普通重点本科院校的分数线。未来的艺术专业学生不仅仅是专业上的骄子,更需要具备优良的文化素质。
招生院校有关人士认为,艺术类考生数量的增加将带来质量的提高,早年那种只重专业考试、轻视文化成绩的现象必将得到根本扭转。
文化考场上还有一番激烈的“拼搏”,考生们,准备好了吗?
2002年就要结束它的历史使命,新一届的艺术类考生又将扬鞭起程,开始他们追梦的旅程。走过漫长的征途,越过重重的关隘,他们将品尝追梦的浪漫,也会体味到角逐的艰辛。
新年钟声就要响起,号角声声催人前行,考生们,出发了,向着“梦工厂”前进!
友情链接:
有关艺术类高考报名和考试的日程安排,2002年全国部分艺术院校录取分数线,全国部分艺术院校近年专业考试试题,全国各艺术院校的报考要求与条件、报名须知、招生专业、考点设置、专业考试内容、录取特点等方面的详细内容可参阅中国《高校招生》杂志增刊《2003年艺术类院校报考攻略》(邮购电话:028-86658330)。
新浪天堂隆重发布,百万玩家迎接公开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