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一族队伍在壮大
细究起来,“校漂族”这一词汇出现已有好几年。最初是专对一批毕业后有了工作因留恋校园生活仍然留在学校周围的人群而言,他们虽然已从大学毕业了,或住在学校,或经常到高校用餐,或参加高校各种讲座,被称为“校漂一族”。
而真正意义上的“校漂族”是去年出现的。据了解,2002年3月份,国家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这一规定的出台,使得高校有了不少把户口留在学校的“校漂族”。
据了解,广州有些高校的“校漂族”人群目前已占毕业生的一成以上。即便是在签约率比较高的上海市名校,也只有60%大学生毕业即签约。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信息,预计2003年不能按时就业的北京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万人。
在我省,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加上我省高校向来提倡毕业生积极就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人群的人数目前并不是很多,但近几年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校漂人数必会不断增长。可以看看这组统计数据:2002年我省省内高校毕业生人数4.9万人,与前年相比增加了33%。其中非师范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本科近90%,专科62%。由于政策允许大学毕业生可以将户口放在各自的高校挂靠2年,因此,截至2002年6月份,已找到临时工作但还没有正式签约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大大增加,为3688人,比上年增加80%。而2003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将增加到9万多人,同比增长65%,是增幅最大的一年。供给大了,社会需求增长缓慢,出现更多的“校漂族”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据介绍,“校漂族”在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数量不同。相对来说,名校和热门专业的“校漂族”数量较少,而传统和冷门专业的“校漂族”相对较多。
校漂族的别样生活
四年大学生涯行将结束,又有一批学子准备踏上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驿站———职场。但这时也有一些学子却选择了暂缓就业,当一名“校漂”。他们或考研谋求更多的机会,或为寻找一个更理想的工作,或为多感受一年大学生活、暂时逃避奔波和忙碌……
“校漂”生活到底是精彩,抑或无奈?让我们走近几位去年就开始“校漂”的毕业生,记录下他们与众不同的“校漂“生活。
1、“校漂”为考研
名片:王冰合肥工业大学2002届会计专业毕业生
状态:复习准备考研
和王冰认识是在他来浙江大学参加考研辅导班的时候,他属于真正的校漂族,为了晚几年走上社会而选择考研,为了考研他又放弃了很多东西,包括家里帮他安排的好工作。
2002年7月,毕业了的王冰不得不和同学们一起搬出学校宿舍。不同的是,同学们背上行囊走向社会,他背上书包走回了家里的书房。在家里看了整整3个月的复习资料,没有出过一趟远门。当他再一次背上行囊来到校园,是到浙江大学参加考研辅导班。通过几个老同学的帮忙,他如愿在校园里找到了一个安静的住所。每天早上7点不到,他就背着书包、拎着水壶出门,到教室或者图书馆自修去了。晚上不到11点,在宿舍是看不到他的身影的。
为了保证自己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考研复习的关键时期,前不久,他又回到了自己呆了3年的合肥工业大学,在学校旁边和另外一位考研战士合租一套房子备考。面对昔日的同学不断传来工作上的战绩,校漂族王冰的考研决心没有动摇,“学校给我的安逸感远远胜过其他地方,也许我天生是个书虫吧!”
2、“漂”并工作着
名片:李砚杭商院法学院2002届毕业生
状态:目前在杭州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尚未签约。
李砚来自台州。她找工作的过程,相对其他毕业生来说是非常顺利的。还没毕业的时候,她在司法局的律师管理处实习。那里的工作人员很欣赏李砚的工作能力,又恰逢有家律师事务所缺人手,就把她介绍过去了。因此,从2002年7月份开始,她就一直在那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不过至今没有签约,因此她就成了一个工作着的“校漂族”。
李砚是个勤快而乐观的女孩。作为律师助理,她的工作很琐碎,取送资料、做笔录、搞调查都是她的工作内容。她告诉我,现实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同事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和在学校里所设想的有很大的差距,但目前她已经适应了。比如同事之间的关系,本来以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用不着和别人打交道;现在发现只有同事之间关系融洽,工作才会更顺利。所以有空的时候,她也和同事一起出去搞活动。
尽管李砚每天上班,但她现在的生活还和学生时期差不多。她和原来的另外三个室友在朝晖一带租了一套房子,下班以后,大多数时候都是和老同学一起看电视、聊天、看书来打发时间。
当记者问她今后的打算,李砚笑着说,她是家里惟一的女儿,因此,家里人并不反对她如今仍“校漂”着。相反,她的父母十分尊重她的想法,所以,她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慢慢规划人生。她准备先在这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有了充分的准备,不怕今后找不到好工作。
3、“漂”只是过渡
名片:田慧浙江某大学2002届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生
找到田慧很不容易,因为她刚刚和一位朋友组建了一个广告设计工作室,由于人手紧张的缘故,她不得不一个人兼顾好几个人的活,比如跑业务、送广告设计样稿,特别艰苦。但田慧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在她选择创业之前找工作时已碰过许多次壁。
田慧学的是广告设计,从大二开始,她就帮几家广告公司打工。但这一经历反而使她对工作有点挑剔。因此,临到2002年7月毕业,她还是没有签约,正好国家有规定可以缓派,田慧有点无奈也有点轻松地选择了“校漂”。
“校漂”后的田慧先在杭州半山的表姐家住下来,开始认认真真地找工作。但田慧很快就感觉到了“校漂”带来的压力。招聘单位往往会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工作?”更令她难堪的是,有的招聘单位竟还认为她是被挑剩的。后来,靠她表姐的帮忙,她才有了去一家事业单位办公室做宣传文秘的见习机会,可只做了一个多月,她就觉得自己学非所用。她学的广告设计在工作中只用得上皮毛,平时大量的工作只是接
接电话打打杂。于是就“辞”了职。后来她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去嘉兴一家广告公司的机会,可总共只干了十多天就回来了。然后又是忙碌地奔波职场,常常因为一无所获而心情恶劣。不久,她终于接到了一位同学的约请,一起合作开办了一个设计工作室。“虽然这一两个月还是入不敷出,但我感到,自己终于找到兴奋点了,很有干劲呢。”
跟别的“校漂“不同,奔波的田慧没有去过一次学校。她说,这只是心理上的一个过渡,等时间到了,她就把户口迁出来,结束校漂生涯。
教育界人士说“校漂”
校漂不如先就业
毕业生选择“校漂”的理由有许多,远远不止我们所采访到的几种,但记者在采访众多高校学生处负责人时发现,大部分教育界人士认为,“校漂”对学生来说弊多利少。他们提醒学生,未来5年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增大。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如果学生盲目放弃现在正当时候的就业机会,等明年毕业生人数再次增加,就业将更困难,所以毕业生不妨先就业、后择业。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何老师:
失业是市场经济下的自然现象,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占有一定比例是正常的,说明教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近年来我国的高教发展非常迅速,但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相比,大学生所占人口比重远远落后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我省,一项调查表明,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中,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者占全省总人口的3.4%。因此,现在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同时,现在一方面存在着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又特别缺乏技工一类的专业技术工人。这是结构性矛盾,是产生“校漂”的重要原因之一。“校漂族”的出现将给社会管理和高校管理带来新课题。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王老师: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学生在临近毕业时选择了考研,去年电子工程学院有2名学生选择了缓派考研。“校漂族”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每年都是考研与就业交织在一起让学生焦虑不安。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往往临毕业时都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找工作,一方面考研,这样两者之间必然会互相影响。
“校漂”是部分大学生从毕业到参加工作的一个自然过渡期。作为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办事程序中的一条,学生只要提出缓派,学校还是支持学生的。特别是那些确实一时找不到工作,需要缓派的,学校将等到学生找到满意工作为止。
浙江树人大学学生处王老师:
对于校方来讲,学生因考研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办理缓就业而加入“校漂族”,学校是不支持的。一方面毕业的学生继续留校会占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另一方面学校还是希望毕业生能积极就业,特别是在浙江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时候,毕业生更应把握良机。现在,外省毕业生到浙江的签约率很高,这是因为外省的毕业生对工作不是很挑剔。我省的毕业生就业时也应调整心态,找工作尽量务实一些。
选择“校漂”,其实对学生本人很不利,招聘单位容易产生疑问,使就业更趋困难。另外,由于“校漂族”已毕业,学校一般都不会再加以管理,这期间的档案记录就是空白,这也不利于就业。至于这期间“校漂”万一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又该由谁来负责?可以说,“校漂族”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难题。
采访中还有部分专家认为,毕业学生要积极融入社会,学校教育应不单是教授科学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承受能力,让学生更顺利地完成校园与社会的交接。同时也希望已经踏上社会的同学正视及珍惜新生活,要勇于在新环境中创出一片新天地。(撰稿周丹红 潘磊 林燕)
新浪天堂隆重发布,百万玩家迎接公开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