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锡培脱胎换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2/20 18:59 21世纪人才报 | ||
党的十六大上,来自江苏远东集团的蒋锡培成了记者的"火力"集中点。这位11年前就入了党的民营企业家在聆听了江总书记报告之后,颇感振奋,他对记者说:"没想到,总书记报告中有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关系的问题,会阐述得那么细、那么深,让我更加坚信:民营企业的春天已经来到!" 本报记者忆城无锡报道 从"5万元梦想"起步 20年前,太湖和今天一样美,山水秀丽、气候温润,是陶的古都、茶的绿洲、竹的海洋、洞的世界。然而在那个困顿的年代,有谁会去留意太湖的秀美呢﹖范道乡,这个鱼米之乡无奈地在物质匮乏中挣扎。江南的乡镇如同今天民营经济的地域反差,当初发展也不平衡。 宜兴市范道乡过去称为"范道茅舍",意为过往船民和客商歇脚的地方。蒋锡培,就于1963年4月出生在太湖之滨的范道乡洋埝村。高考无缘,家里又穷得揭不开锅,父母愁白了头发,于是他和哥哥一起,从太湖跨到西湖,在杭州修理手表。那时,蒋锡培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这辈子一定要挣够5万元!" 为了这个"远大"的理想,天资聪慧加上刻苦认真,蒋锡培很快学成了一身好手艺。过人的技艺和诚信的人格,使他在当地修表行里声名鹊起。 创业之路的艰辛不言而喻,何况蒋锡培这样的从农村出来的穷小子?他花了许多心思寻找市场的空白点。等到1988年,他得到一个重要信息:上海、江苏市场上对电线电缆的需求量很大。于是,蒋锡培和几个朋友凑了10万元,从安徽、浙江收购电线电缆,运往上海和江苏,赚取中间的差价。这种方式虽然积累得快,风险也很大。好多次,他几乎丢了货,甚至丧命。 两年拼命地干下来,蒋锡培净赚了百万资产,有了进一步创业的实力。他很快用这笔资金办起了自己的仪表仪器厂。 如今,"5万元梦想"已成笑谈,蒋锡培在十六大上兴奋地对记者说:今年远东集团的销售收入可达25亿人民币。很难估算占远东集团35.5%的股份的蒋锡培现在坐拥多少财富,流传在人们中间的一个说法是,在远东短短12年的发展历史中,仅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就有100多位。 吾乡吾民 在人们还在争论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刚刚开始认识到致富光荣的80年代初,已先富起来的蒋锡培渐渐把金钱看淡,而把目光更多投射到事业与社会上去。 有一件事他永远无法忘怀。在公共汽车上,一位老汉气冲冲地对他泄愤:"范道这鬼地方,欠了我几百块钱,不知跑了多少趟,就是要不到。有人还想我把女儿嫁到范道来,哼,没门" 人穷志短,家贫气弱。是自己的故乡贫弱,又怎么能怪人家看不起呢﹖ 蒋锡培在思索,怎样才能带领乡亲们富裕起来呢﹖ 1990年,范道乡党委书记来到蒋锡培的家中。他对蒋锡培说:"范道乡穷,农民太苦了,你能不能在开发区办企业,帮乡亲们致富。" 27岁的蒋锡培点点头,二话没说,拿出180万元积蓄,领着28个青年好友,征地3亩,在范道乡创办了范道电工塑料厂--远东集团的前身。如今,远东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12亿元资产,员工2100余名,有12家全资或控股公司,以生产经营电线电缆为主业,涉及新材料、医药、投资、证券和管理咨询等领域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 算一算,远东有5%的职工已经变成"有钱人"。"远东工业总产值目前已占范道镇工农业总产值的70%,上缴国家税收占镇财政收入的60%。"无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周建军对蒋锡培带动家乡人致富的行为印象深刻。 进退十年中 一个农民出身的企业家,操持着远东经过四次"脱胎换骨",最终蜕变成一个现代化、多元化的民企集团。它的机制转换几乎伴随了企业跨跃式发展的每一个阶段:1992年,他把民营企业改制为乡办集体企业;1995年,适应当时改革形势的需要,远东又被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997年,与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等四大国企实行强强联合,组建了既有国家股、集体股,也有员工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解决了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不久前,公司又实行了第四次改制,组建了现在的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 蒋锡培说,没有第一次改制,就不可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企业的原始积累;没有第二次改制,就不可能迅速实现资本的扩张;没有第三次改制,同样就不可能短期达到企业规模裂变的目的;没有第四次改制,远东集团就不可能全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构筑市场化运作的发展平台。 蒋锡培的思路很清晰,每一步也走得无怨无悔:"每个机遇擦身而过时,都得把握住,因为我的起点低,哪一班车都误不得。" 蒋锡培的步伐还要往前迈,他力争赶上国际化的列车。 2001年,远东集团受让了上市公司青海三普药业27%的股权,跨地区进入新产业领域。就在来北京参加十六大的前几天,他还赶往青海,最后敲定并购事宜。 今年,蒋锡培和一家美国公司谈判,要引进替代钢材的合成材料生产专利,面向世界销售产品。 "穷当家"的最高奖赏 蒋锡培从没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长相敦厚的他不喜多言,但他对企业的爱是深沉的。他总是每天很早就到厂区,这儿转转,那儿看看,和早到的员工们随便打个招呼。走在厂区里,偶尔看到一个香烟屁股,他也一定会俯身拾起,扔进垃圾筒里。这个年轻的总裁平时吃饭非常简单,要是没有业务应酬,他就在食堂里和职工们一起吃工作餐。 有人说蒋锡培"抠门",是亿元企业的穷当家。这话其实也不无道理。 可是,有一次,蒋锡培聘请香港经济专家来公司讲学,一天的讲课费为2万元。 这与蒋锡培一贯的"穷当家"形象大相径庭。有人打趣他:"花这么多钱听一堂课,是不是有些过分﹖"蒋锡培笑着说:"有些单位请流行歌手还要几万几十万,我邀请的是知名教授,相比下来,超值了。" 蒋锡培高考落榜后,挤出时间,自学获得了本科学历,又读完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在他的带动下,远东形成了"学习是一种最高奖赏"的观念。 而这种文化的氛围又是需要民主来保证的。蒋锡培看重的是赏罚分明,公正、公平、公开的机制。 党办和工会办书记周照荣是蒋锡培诚聘来的"老书记"。"老书记"对厂里的事像对自家的事那样熟悉:"我们集团从进厂门开始,哪个地方都不准抽烟的。我还记得,一位副总因为陪客人抽了烟,被罚了100元;蒋总的侄子,因为出差,耽误了交工作小结,被罚了500块!这可都得在厂门口贴公示出来的!蒋总自己还罚自己呢,一般就得上万吧。" "锡培的爱人陈晓芬在计划财务处工作,曾经因为一笔账,罚了5000元。她觉得冤枉,和锡培两天没说话!哈哈……""老书记"像在谈自家的孩子,笑呵呵的。 天下英雄尽入我彀 记者碰见了虞正明,他是蒋锡培从上海电缆研究所挖过来的高级工程师。虞正明今年70岁,西装笔挺,皮鞋锃亮,衣冠楚楚,风度翩翩。他对记者说:"我向来在生活上不马马虎虎。10年前,锡培领我到范道,那时只有一溜平房。我住下来,别的都好说,最难受的是没有抽水厕所。我的一位挚友来参观,我不好意思让他在厂里方便,就领他到乡政府机关去,结果才知道整个范道都只有茅坑。" 1998年9月26日,67岁的虞正明获得了远东颁给他的"杰出贡献终身奖"。自这年起,他除每月领取工资外,还可以终身每年领取5万元奖金。与此同时,公司还重奖了有杰出贡献的10位工程技术人员。 这个时候的虞正明,站在领奖台上,激动地说:"远东就是我的家,我愿把自己的全部余热和才智奉献给远东这片热土……" 清华大学毕业的卞华舵,5年前在当大学教师时,在咨询和培训界颇有名气,被蒋锡培请到远东讲了一天课,两人相见恨晚,"卞老师"便成了"卞总",当了集团的副总经理。 1998年初,远东新招来几位大学生,他们一住进房间,觉得冷,又赶上回家过春节没钱,就联名上书蒋锡培,说了一通"饥寒交迫的气话"。蒋锡培把他们召集起来,说:"我也算在岗读完大学本科,有了硕士学位,但有不少地方,不如你们学得扎实,远东对你们是求才若渴的。你们从校门出来进厂门,这个厂依然是所学校,我就是大家的班长,今天开会什么都不谈,就是解决--饥寒交迫。"蒋锡培要求工会三天之内为学生们买齐棉衣棉被,预付工资让他们回家过年。学生们的火气顿消。 股份回购之后,远东建立起集团化构架,成立了新的江苏远东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明晰了产权制度,实现了从家族管理到管理家族的转变。 蒋锡培对家族制有这样的看法:现代企业的成败兴衰不完全在于它是否是家族企业,而在于它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及经营机制。中国民营企业的家族制度是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因为家族企业只有社会化才能现代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家族成员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日显不足,必须向社会招贤纳士,并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企业才能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轨道。 于是,蒋锡培把"人才工程"列入与生产、销售并重的大事,制定了人才开发计划,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人才。 今天,集团里11个"总"字号人物中,已有8个"外来的和尚",在财务、技术和生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报道得到远东集团企划部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每天早晨7点半,是远东集团雷打不动的晨会。蒋锡培站在办公室的队列里,与2100名职工一道背诵: "我是一名远东人。我充满自信。我将战胜恐惧,征服忧虑,抛弃借口。我拥有无限的能量,我有明确的目标,我不再害怕挫折和失败。今天的我必然超过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必然超过今天的我。我心中充满着爱……" 朗朗之声传向天空,余音袅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