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愤青、涂鸦短信--校园里的原创时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3/05 17:01 申江服务导报 | |
DV愤青的新风尚 文/檐上 这年头,电影失去了神秘感;校园里愤青的喷涌才情,也早已不满于涂抹几首叫诗的东西。于是在校园里,出现了三三两两的人影,扛着杂牌的DV摄录机晃来晃去。然后,在简陋的斗室或仓库里,他们吆五喝六招徕几个好奇的同道,郑重地举行了一个叫“首映式”的东西。然后,这些原始粗糙的处女作开始在互联网上游荡。冷不丁和若干好事者对了眼,叫他们一阵捧腹、唏嘘或是沉默。于是经由好事者的一轮一轮下载、拷贝,这些作品在网上渐行渐远。然而导演何人,编剧何人,却统统石沉网海。 DV很酷,赋予人平等的影视表达权利。然而为了刹那的冲动,真的动起干戈来可就很苦。什么编剧、导演、场记、灯光、道具、摄像、演员,全都一肩挑。贴光了辛苦打工赚来的那点小费,末了还得贴光面子,到处求人客串或出借场地。不过似乎随着技术的日益平民化,为了DV“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一茬一茬接连不断。某理工大学的两位愤青,为了记录一位退学的同学的故事,自掏腰包三万元,前后奋斗了一年,拍了一个小时的片子。学业几近荒废,差点遭受肄业之险。后听说,他们的师弟师妹们在他们的感召下还成立了一个DV社团。 相比之下,师大的小W可谓幸运。小W天生一副小学生样的乖巧甜美笑容,却晃荡着无数古灵精怪的念头。学影视编导的她,从大二起就和铁杆兄弟一起矢志走记录片路线。至今已有数部大作问世,匡得鄙人不少感动。其间辛苦不消细说,但小W多次发挥她精绝脑瓜和童稚笑容之组合优势,搞定周边许多小店老板免费提供场所。 第二图书馆 如今,“原创”成为一种时尚,我们不得不追溯到制造这份时尚的源头———大学校园里的涂鸦。不要怀疑涂鸦的“可贵性”,毕竟它包含了不少抒发自我,自编自创的宝贵成分。 追问大学校园里的涂鸦来历,说来很简单。象牙塔里的生活比起外头的“花花世界”枯燥郁闷许多。身在塔中,看来看去就那么几张老面孔,玩来玩去就那么点老花头,大学生们只能课桌涂鸦来获得“自我解救”,以达到“自娱自乐”的效果。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严格的行为规范就把你在课桌上搞创作的灵感掐死在襁褓之中。一个人一个固定座位,涂完了鸦,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准保被抓回到教务处。大学就不同了,教室是固定的,但上课的人是流动的,所以即兴的创作绝对不会被逮到,即使涂得一塌糊涂,再不入流,下了课甩甩尾巴,也没人知道这个“没品位”的人是谁;或许,说不定还有哪位“后来人”会对你的“大作”产生同感,然后留下私人电话,邀你随时“切磋切磋”。 更有甚者,今天在课桌上看到了某条原创诗句,搞笑又不乏品位;没几天,竟在手机短消息里出现了。短消息的传播速度嘛,可想而知,决不亚于流行性感冒。第三天,至少有五个不同的人给我发来了同一条短消息。 “原创”就是这么来的,信不信由你。 涂鸦·短信 文/Zytda 大学校园的周边布满了适合学生品位的咖啡店、茶座和书店,它们不仅价位低,而且因为沾到了坐落在大学校园周遭的光,以有浓浓的文化气息和书卷雅韵大做卖点,吸引了不少校外的时尚人士。 南京大学的校园旁边有一个名为“先锋”的书店,它就是靠着南大的学生才在南京市里“美名远扬”的。书店吸引“穷大学生”的特别之处并不是它清新幽雅的环境,而在于它能提供免费的茶水,舒适的沙发和悠悠的古典音乐;还有,你赖在这里翻一天的书,写一天的论文,即使最后空手撤退,也会得到微笑的欢送。 在弥漫着商业气息的上海,难以找到像这样的一个书店。在大多数的书店里看书,要么你体力够好,站着翻个半天;要么只能席地而坐。即使是安安静静地独自在一边闷头看书,心里也要时时提醒自己要会“看三四”———店员不停地在你跟前晃悠,老是给你使眼色,你就应该“拎得清”,再匆匆翻几页,然后马上大步流星地走人,除非你的脸皮够硬实。如果“嗜书如命”,但又要做绅士淑女的,就只能赶快买了书,掏出钞票,坐在一旁的咖啡雅座慢慢翻阅。记得一次,习惯了“先锋”风格的我在上海一家书店里看书,习惯性地捧了本书坐在一边的茶座上准备慢慢“享受”。刚弯下身,服务生就在身后大叫“小姐,请付茶水费再看书”。买书的兴致大扫,情不自禁想起了“先锋”的好。 于是,也就难怪“先锋”会成为南大的第二个图书馆;又于是,它成了宁城文化圈的亮点。“先锋”里来了越来越多的不是南大的人,有的甚至特地赶来,为的只是纯粹感受这里的氛围———舒服地靠在沙发上,满屋书香搭配一杯凉白开,再加上悠悠的古典音乐,即使发一天的呆也没人打扰。这种氛围,让你想走也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