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正文

我国20所高校自主录取5%新生

http://www.sina.com.cn 2003/03/12 10:3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 中国人对“一考定终身”的现代“科举”制度——高考的反思与批评,终于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民间舆论。

  教育部刚刚宣布的一项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强烈地表明:官方将通过政策导向,真正使中国高等教育走向科学和合理。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从今年高考开始,教育部将允许包括北大、清华、北京师范大学等20所著名高校,自主录取5%的新生。这意味着将有更多才华出众的中学生,在分数略低的情况下,有可能进入理想的高校。这意味着,实行多年的全国统一招考,正在出现松动。权衡其中利弊,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一次会议的高校人士,态度既喜且忧。

  “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趋势,是教育界人士呼吁多年的心愿。”全国人大代表、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我们可以减少一些对优秀学生落选的遗憾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高考指挥棒下的中学教育,过分追求现实功利性,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他举例说,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很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佳话。

  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当年非常偏科的历史学家吴晗被北大录取,而被誉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则在数理成绩很低的情况下,也取得了

清华大学的入校资格。纪宝成尖锐地批评“目前的高考制度已经把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推到了极致。”

  事实上,“唯分数是举”的高考体系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质疑。上海一位少年天才韩寒,不到20岁就频频出版销量达数十万的小说,但他因数理化成绩过低而被大学拒绝。

  中国著名童话大王郑渊洁也对这种教育体制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他特立独行地自己编写教材在家教育孩子。但是,5%的自主权却也让大学校长们大伤脑筋——如何保证不让自主权变成腐败的土壤,成为关系和金钱的通道?

  “我感到压力很大,在目前的环境下,社会上一些人肯定会因此利用地位和权力给学校施加压力。”许智宏说。纪宝成也承认,由于高考竞争异常激烈,教育公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防止腐败和黑箱操作,分数才被不得已地当作了唯一的评判标准。

  高考制度的确是中国人爱恨交融、难以割舍的一个情结。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废除了高考制度,采取推荐上大学的方式,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某些人的特权。

  1978年的恢复高考,这在当时被视为“拨乱反正”的重要改革,使很多没有背景的普通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近年来,高考舞弊现象愈演愈烈,媒体常常报道泄露考题和徇私枉法的丑闻。在社会上展开的激烈辩论中,一个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高考是目前保证教育公正的唯一办法。

  纪宝成说,教育牵扯到全社会最切身的利益,最容易触动公众敏感神经,因此,虽然政策强调学校的自主性,但关键要做到标准透明和公开。

  许智宏认为,我们当然希望高校未来能够有100%的自主权,但是在实际当中障碍很多。“比如我们不可能组织全国性的考试,那样高额的考试成本一个学校是根本不可能承受的。”

  也有某些代表对5%的计划表示异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陆善镇提出,教育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更加科学,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5%到底是如何调研出来的?”他认为,今后的改革最好能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计划。

  据了解,今年中国将有655万人通过高考进入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记者刘江吴晶)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