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正文

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3/03/21 14:12  武汉晨报

  一、试卷分析

  Ⅰ试题特点

  1.命题模式沿用了近几年来的以问题为中心的“专题探究”模式。

  全卷一共设计了15个专题,其中选择题涉及10个专题,非选择题涉及5个专题。全卷只有1道选择题即有关《茶馆》和《等待戈多》两部话剧的第19题,不在这一模式之内,这是与前两年试题不一样的地方。

  15个专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每一个专题又都是以鲜活的、丰富多彩的材料展现在卷面,然后多角度、多层次设置问题,要求考生围绕问题展开既有一定广度、又有一定深度的探究。考生解答这类试题,必须依据这些活生生的材料,把握试题不同的设问角度,找准相应的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专题探究”的命题模式,是对以往的以知识为主线的“知识立意”的命题模式的彻底否定,真正做到了“能力立意”。

  这种命题模式对考生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讲“通识”,即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形成一体化的知识网络,为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对各种材料进行整体分析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二是要关注现实生活,要了解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新观点、新方法,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知识的重组与整合、知识的迁移与再生的能力。

  2.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大多数试题对材料的选择、对问题的设置,都直接、间接地(或显性、隐性地)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热点、焦点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举例分析如下:

题号 

  选材内容    

反映的社会热点、焦点

01-07

 欧元正式流通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13-14 

 城市绿化

环境保护

15-18、40 

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对外开放、中国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

20-22  

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世界和平问题

23-27 

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影响

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

28-30 

国家财政收支的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31-32  

江泽民关于创新的论述  

创新问题

37  

旅顺、大连主权问题 

 大国关系、中俄关系

38 

洞庭湖变迁 

“三农”、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对社会热点、焦点的介入,有其特定的方式,即:(1)具体性,通过生动具体的材料,以小见大,以微见著,较少在一个抽象的层面直接介入。比如第38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特点对考生研读材料的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隐蔽性,主要体现在不直接介入社会热点、焦点,而是从历史纵深角度,对社会热点、焦点追根溯源,进行历史的反思。比如对大国关系中的中俄关系,我们认为要注意两个条约的比较(即建国初的“中苏条约”和2001年“中俄条约”),但第37题却追溯得更远,横跨百年近代史。第39题落脚于开封的经济结构调整,却上溯至千年之前的北宋。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本身,又要对其作历史的纵深的思考。

  这种特定的介入方式,使得试题既突出了对重大热点问题的考查,又没有时政化的嫌疑。去年试题的选材关注了时间上有长效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如环保、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扩大内需、科技革命、对外开放等,突出了经济建设,淡化了政治性时间性太强的热点问题。

  3.强调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交叉和综合。

  以往单学科高考由于受知识范围的限制,对问题的探究基本上是单向的和平面的,而文科综合测试以专题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注重从多角度、多层面展开“立体式”的探究,必然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交叉和综合。

  以第39题为例,该题以开封的古今兴衰为专题,设置了5个问题,从5个方面进行了“立体式”的探究。第(1)(2)(3)问,主要从历史角度,探讨了东京兴盛与衰落的经济、政治原因,其中对第(2)问的回答还需要借助地理知识;第(4)问要求回答黄河东京段经常泛滥的原因,是从地理角度分析了导致东京衰落的间接原因;第(5)问则跨越千年时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今时代古城开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的原因。解答这一道题时,考生感受着历史的兴衰,在试题设问的引导下,不断变换视角,综合运用政、史、地学科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探究。

  4.坚持能力立意。

  试题通过文字、图表、画片等形式,撷取生动、形象、具体的材料设置情境,并依据其设置极具创意的问题,要求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多科知识和多种能力,分析材料,研究情境,发现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比较、判断、综合、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然后对所设问题做出客观的、合乎逻辑的分析和说明。

  5.具有明显的教育功能。

  试题中所涉及的科技、环境、创新、对外开放、经济结构调整、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试题要求考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论证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这些问题是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是现代意识的深刻反映。考生平时必须注重现代意识的培养,比如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创新意识等;要敢于并善于观察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关注并努力实践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文科综合学科特征的体现(文科综合学科属人文科学),试题处处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教育。比如第37题,通过对过去屈辱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有利于激发考生的爱国情感。

  Ⅱ试题变化趋势

  200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与2001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相比,基本保持了稳定,也有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更加注重基础知识(或主体知识、核心知识)

  试题的选择题部分,考核的重点不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如欧盟是什么样的国际组织、

外汇储备的作用、财政收入的形式、当前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政策、民族的特征等,都是政治学科的基本常识;古今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重大战争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影响、近代列强侵华史等,都是历史学科的主体知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考查,在试题中占有极大的分量。

  2.对能力的考查更全面更有层次性

  比如第37题,共设4个问题,依次主要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基本历史事实的识记能力(第1问),分析历史事实并综合、归纳历史结论的能力(第2问),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第3问),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的能力(第4问)。这4种能力,由低到高,颇具层次感。而真正做好这一道题,除了具备这4种能力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研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整合知识、科学表达的能力。这又体现了能力考查的全面性。

  3.学科综合程度进一步提高

  从表现形式上看,除了保留围绕一个专题从多个学科角度设问这一基本形式外,又有新的变化。比如在选择题上,有些选择题的“题干”出现了学科的综合(如第3题的题干,弄清“临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欧盟国家,要借助地理知识,弄清“没有用欧元替代本国货币”的欧盟国家,要借助时事政治知识),有些选择题的“题肢”出现了多学科的综合(如第22题,判断4个“题肢”的正误,必须借助政治和历史两个学科的知识)。这些形式上的变化,进一步淡化了文科综合“拼盘”的痕迹。

  从本质内容上看,一些试题选择的材料和设置的问题在时间上、空间上跨度很大,反映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宽。这使得考生在解答某一设问时,仅凭单一学科的知识已不可能做出较完美的答案,尽管这一设问看起来是某一学科的问题。考生必须在他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的综合。这是一种更深刻、更本质的综合,也是文科综合测试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4.文科综合作为人文科学的特质更为突出。

  一方面,试题注重对学生人文知识的考查。另一方面,试题更注重对人文精神的树立。比如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第13、14题),对人类友好交往的赞赏(第15、18题、第40题),对战争的反思(第20、22题),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表达(第33、35题),对城市、民族、国家兴衰的探究(第37、39题),对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体认(第38题)等等,都体现了树立人文精神的取向。

  特别要指出的是第33、35题。试题材料引用了一些优美、抒情的诗句,置于选择题的最后,有利于调节考生的临场心理,使之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非选择题部分的答卷工作,有利于学生发挥水平。这体现了试题本身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试题的这一变化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生若不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是难以做好有关试题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没有深刻的人文理念,没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是不可能教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的。

  二.考情分析

  Ⅰ考生在考试中存在的缺陷

  1.知识性缺陷

  基本常识记忆不准确。如第2题,欧盟国家中实行共和制的国家有哪些;第28题,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部分考生记不准而失分。

  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把握不好,缺乏层次性、系统性、综合性。如第38题(3)问,从哲学上分析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相当一部分考生因对哲学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要点找不全而丢分。

  时政意识缺乏。由于学习时事政治存在误区,学生头脑里有的是时政知识、时政试题,缺的是时政意识和对时政思考。所以,高考时遇到立意深刻的时政试题,就不能创造性地应对,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把记住的时政知识和做过的题目的答案搬上去。

  人文知识缺乏,死读书、读死书。文科综合试卷涉及的面相当宽,从现实或历史的角度考查了教育、艺术、文学、地理、经济、民族、宗教、政治等问题,部分考生对这些问题了解不多、思考不够而丢分。

  2.能力性缺陷

  审题能力差,缺乏良好的研读品格。部分考生审题时不严谨不细致,审题时忽视了或抓不住范围和角度,思考方向偏了;审材料时抓不住关键词句,领会不了题目主旨和意图。这样,作答时就不能充分利用材料,紧扣材料,从题目提供的背景材料中找答题信息,而只能脱离材料泛泛而谈。其实,材料题的答案都包含在材料中,读懂材料,弄清问题,是作答的基本前提,一些考生缺乏良好的研读品格,造成大量失分。

  知识迁移能力差。思维不活跃,知识提取、重组、应用能力较差。部分考生解答主观题,不善于运用有关知识回答,而是就事论事,或运用的知识不对,或罗列知识,没有分析;即使分析比较规范,有逻辑性,但思维狭隘,角度单一。

  逻辑思维能力差,不能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比如一些考生平时训练注重了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归纳分析,但忽视了用观点分析材料,致使作答时只能罗列观点,然后抄一段材料附后,这是“两张皮”的低级错误。

  综合思维能力差。突出表现为综合把握课内知识和时政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差。部分同学在考试中表现出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就事论事,不能从理论的高度,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说明实际问题;二是就理论理,不能联系实际,反映不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达能力较差。不规范,非术语化严重,零乱,缺乏条理性、逻辑性。

  3.心理性缺陷

  对高考,考生都会紧张,部分考生对综合科目有恐惧感、神秘感。心理素质好的考生能够有效地自我调节,从容应考;心理素质不好的考生,心情比较紧张,影响答题,题做得越慢、越不会做,就越紧张。

  Ⅱ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高考中存在的缺陷是由平时学习不当造成的。学生学习存在的误区大致有以下一些情况。

  1.重知识,轻能力

  表现为: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学习、领悟和运用;重视背诵和做题,忽视领悟、思考和运用;重视动手,忽视动脑。其实,无形的练习即思考,比有形的练习更重要,更有效。做题时,重视数量,没有举一反三,忽视变通、比较、归纳。

  2.重视课内,忽视课外

  表现为重视课本知识,忽视课外知识;重视理论知识,忽视社会实际。这一倾向严重违背了学习的根本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对时事政治的学习也有明显的误区。

  表现在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复习过细、过深、过全,学习时政的重点停留在时政知识的记忆、理解和重复做题上,对重大时政思考不够,领悟不深,因而,学生头脑里有的是时政知识、时政试题,缺的是时政意识和对时政的思考。也就是说,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时事政治,没有主动地自觉地去关注、思考重大实际问题,去领悟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措施。

  4.重智能,轻人格

  表现为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培养独立、创新的品质和良好的个性,唯书唯师;忽视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不善于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心理素质差(策划/ 雷静 柯广来 稿件采写/记者张胜利 严珏 张斌 袁琦 程亚 张松 实习生 胡艳妮 向明 摄影/记者 高勇)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