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静谧又充满争议的地带--全景透视女子中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4/16 12:0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20世纪初的女校以妇女解放为旗帜,而现在的女校则进行一种特立独行的探索。我国整个青春期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很难做到主动性教育,而更明显的表现则是回避,男女分开让家长感到放心,老师感到省心,这是女校教育模式屡受关注的深层次社会原因—— 一个周末的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城南的华夏女中,这里是文革之后北京首个恢复的女校,静谧的校园由于女孩子们的点缀而显得清新美丽,即将回家的女学生换上了漂亮的 这本该是一所普通的学校,但由于它的特殊性,自一问世,就吸引了众多媒体的视线,学校办公室里厚厚的剪报也昭示出它的不同凡响。 不光这所学校,上海著名的市三女中去年9月首次面向全国招生,不仅引来了意料之外的充足生源,而且再次成为人们的争论的热点。而这所中学的前身则是一所教会学校———中西女中,宋氏三姐妹就曾在此就读。 不久前,200余位中外学者聚集上海,只为讨论一个问题:当今时代女校教育的意义何在? 因性施教 在北京华夏女中,进门不远即有一座西洋风格的小楼,里面有专为女孩子训练用的形体锻炼教室、学习插花陶艺用的艺术教室、女性青春期咨询室等。据悉,这个学校除了开设普通中学的课程外,还专设了现代女性修养、人文基础、科学探究、艺术体育四大类女性特色课程。 该校公开提出了其办学宗旨:以女子特有的生理、心理和体能为前提,以“全面发展、因性施教、优化个性”为办学理念,开发女中学生的潜能。 对此,校长李如意说:“办女校就是帮助女性从少女阶段就形成一个明确敏感的社会性别视角,唤起新女性的自觉,建立自信心。” 说到自信心,学生王鹃的体会是:“过去在课堂上都是男生抢着回答问题,女生怕难看总逃避,现在就没有这种顾虑了。”女孩子因异性存在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解除了,虽然课堂气氛比起男女混班来显得有些沉闷,但是课堂秩序很好,老师觉得教学进程推进很快。一位学生说:“大家都是女性,就没有人把自己当弱者,谁都要做到最好。” 在女校,记者明显感受出孩子们对涉及女权问题表现得较为敏感。一位女校老师说,在求职的时候,有些部门说不要女生,其他学校的女生就默默离开了,而女校的学生总会争论一番。女校对独立性的培养是绝对强于其他学校的,混校中可能出现的“男生打前站,女生靠边站”的情况,在这里不会出现。 “独立、能干、关爱、优雅”,是李如意校长赠予在校学生的“八字箴言”,她希望她们能够成为具有以上特质的时代新女性。 双重困惑 20世纪初的女校以妇女解放为旗帜,而现在的女校则进行一种特立独行的探索。应试压力和中学生性意识提前萌动的矛盾,是目前家长和孩子的一大困惑。 为什么送孩子来女校?很多家长的目的其实很简单:把女儿带出早恋的危险地带。华夏女中一学生家长王自立说,女孩子青春期问题比较多,而女校环境相对单一,更利于学生们专注学习,孩子在这里,“我放心又省心”。 对于女校学生家长的这些想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一位教授说:最重要的原因是应试压力,很多家长和老师希望孩子排除周围所有的干扰因素,全心全意地投入课业学习;当然,中学生性萌动期提前、早恋行为的增多也是家长为孩子选择女校的重要原因。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青少年有性心理发育前移、性行为低龄化的倾向。14岁至16岁的男女学生异性交往逐渐增多。甚至有种说法,中学生主要比拼的不是智商而是与异性交往的自控能力。 有利有弊 对于女校这种办学方式,北京师大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的许燕认为,现在我国整个青春期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很难做到主动性教育,而更明显的表现则是回避,男女分开让家长感到放心,老师感到省心,这是女校教育模式屡受关注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但许燕同时指出,放心和省心的背后是要付出其他代价的,男女分班会失去男女优势互补的促进效应,造成一些知识层面的损失。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宗春山说,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人的性意识被充分压抑,这样的人格是偏离的。对于女校,人们必须认真面对的是:要培养一个学习好的人还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 上海市三女中的一个学生说,人家听说你是女校的,通常会有两种反映:第一,能干、成绩好;第二,最好离她远一点,因为她太强了。 一位教育专家分析,女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一直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渴望积极进取,取得成就;一方面又希望成为传统女性,更好地适应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因而经历着激烈的内心冲突。 他说,女校学生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没有男生可以依赖,样样都要自己干,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自己太像男孩子,而失去女孩的特点,这的确会给女孩造成情绪困扰。 采访结束的时候,华夏女中校园里已一片静谧,多数学生都回家度周末了,只剩下宿舍墙上那些微笑的卡通娃娃。 李如意校长说,女校管理细致、校风好,能给女生更多的体贴和呵护,这也是国外女校延续至今的原因。我们办女校,是让学生及其家长有不同的选择。(本报记者马兰)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