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指导:文言文阅读备考六要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5/14 13:34 每日新报 | |||||||||
作者:天津五十七中学 及树楠 备考文言文阅读,首先要明确考试范围和要求,《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要能阅读浅易的古文,近年来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史传类文章,以记人记事为主,如2001年和2002年的文章都出自《史记》,2000年则出自《三国志》,考查的重点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原语文课本中共列了340个,根据十年的高考统计,在所考查的50多个实词中,有40多个是上述词语表中所列,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复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如“爱”,古代多指“吝惜”,“坐”古代有两个含义与今不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作“因为”解;“何坐?坐盗”中的“坐”当“犯……罪”解,也可以引申为“治……罪”、“触犯”等。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所谓“用法”,包括弄清(1)虚词的词性,(2)语法作用,(3)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例如“之”字,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是通常用法,而作动词“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讲则是特殊义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实,这一点在平时训练中尤应注意。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如2002年高考题:“其李将军之谓也”一句,应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句中的“其”,“……之谓”是关键词语,是得分点,译对一处给1分。第二句,“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句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算准确。译出大意只给1分,而“及”、“尽”两词译对一个则给1分。翻译的口诀是: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4、筛选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来,主要考查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且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全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6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作出判断。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则要求从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的发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阅读对象。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这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要求考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设计这类题,一般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如2002年第15题,就李广的品格业绩设计了四个切入点:卓越功勋;足智多谋;廉洁自律;承认过错。试题中拟设了四个选项对相关文章内容概括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类题目中的错误选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必须从细微处仔细核对原文,将选项中的每句话认真与原文对号,看是否对文意有所改动,切不可粗心大意。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与前一条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出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事件时所体现出的自己的看法或爱憎感情,而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首先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准确地进行分析或概括。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