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高考作文制胜技法 > 正文

第四关 心灵之约:感悟作文

http://www.sina.com.cn 2003/05/26 17:52  新浪教育

  “感悟作文”本来是针对长期以来同学们作文无话可说的现状而提出的一个新的实验课题,其宗旨是从根本上解决同学们作文无“源头活水”的问题,其途径主要是让同学们通过观察事物和广泛阅读,直接和间接地面对生活进行深思感悟。但我们在此关将它提出来的目的,还不是要对它的这一广义的含义进行研究,而只是想与同学们谈谈高考作文怎样有感而发、抒写真情,怎样反映生活、贴近社会,怎样有创新、具有个性特征。

  作文是为了表情达意,“情以物兴”、“缘事而发”(刘勰语),写作的源泉是生活。从感悟触发了写作动机这一作文本质出发,同学们可以把任何一次作文都归属于“感悟作文”的范畴。当然,高考作文不能直接去感触事物,它需要针对文题,激活感悟,恰切地“调出”生活积累,联系亲身体验,对事物进行回忆性的感触。如果我们将1999年前后的高考题作个比较,就可以发现,后者无论在行文内容还是在行文体裁上,都全面开放,一改过去对作文条件限制过多的弊端,给同学们提供了充分的自由施展才华、抒发感悟的空间。同学们,高考作文正朝着更符合作文人文本质、更能体现感悟作文宗旨的方向变革着,让我们努力地通过此关,满怀信心地去赴高考作文这个心灵之约吧!

  感想性作文

  概念阐释

  “感悟”顾名思义,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而不断渐进的过程。在“感”中去“悟”,在“悟”中有“感”,在不断地感悟中逐步地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又反过来促使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感悟。因此,我们不能把“感”和“悟”截然分开。为了帮助同学们顺利地通过此关,我们根据二者的细微差别,即侧重点的不同,把感悟作文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想性作文,另一类是启迪性作文。因此,本关所谈的技法对这两类作文均适用,只是为了便于同学们掌握,我们在每一种作文类型中各有侧重,同学们可以前后相互参照。

  “感想性作文”是对由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情感和思想反应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在“感悟作文”中,它以“感”为主,侧重写“感”,传达的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反应”,即“感受”。

  技法例谈

  (一)确立触感点。

  “感”的捕捉和表达是感想性作文的关键和重点。在高考考场上,触感点的确立有两个阶段。一是通过读题,激活感悟。根据文题要求,抓住命题作文的“题眼”,提取材料作文中的文字或图画材料提供的信息点,围绕话题作文所规定的范围,通过联想,打开储满生活积累的素材库,激活感悟,尽情地去感悟,得出无数的“触感点”。二是筛选和加工,找出那个对自己触动最大、最能唤起写作欲望的“触感点”,然后以这个“触感点”为主线,以这个“触感点”来源的材料为主要内容,构思出感想性作文的框架(当然也可以把这整个感想产生的过程作为作文的思路)。要求确定“触感点”的内核,即文章要表达的主旨,突出“触感点”的作用。

  确立的触感点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真实。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精不诚,不能感人”。作文要达到以文字感动他人,唤起他人与我们同“感”,就必须抒写真情实感,做到有实感而发,惟真情而发。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阅卷老师,进而感动他人,唤起读者的共鸣。二是独特。“触感点”确立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同学们产生联想的触感点——外界事物是相同的,也会由于各人视角、阅历、联想方式、认知能力等的不同导致所产生的感想各不相同。因此,只要触感点是真实的,感受就是独特的。三是新颖。感受的角度新,感受的结果新,才能使自己的高考作文给阅卷老师以春风拂面般清新、独到的感受,而且也更能以真情实感唤起阅卷老师的共鸣。也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创新、具有个性特征。四是恰切。感想性作文写作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同学们的感受与高考题及作文所选材料的内容结合得是否自然恰切。即:描述内容要是产生相应思想反应的最自然的充分条件,抒写的思想情感要是由所描述内容引发的必然反应和结果。

  (二)根据触发感想的材料类型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行文内容。

  1以“虚接触”的事物为触感点的

  这一类感想性作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触发感想的虽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虚拟的事物,但“感”的内容却是来源于生活,是真实可信的,而虚拟的事物只能作为前提条件。同学们在明确了前提可能囊括的范围后,抓住一个“感”字,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将自己感受最深、触动最大、关系与前提最契合的点或面作为“感”的内容设置行文即可。见下面1999年高考作文的例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脑海中那片桂林山水的风光送给邻居那位盲了的哥哥,从此他的心中就有了阳光,有了绿叶,有了河流,有了光明的一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草原上奔跑的马匹,蓝得没有一丝杂色的天空送给躺在床上的爷爷,从此爷爷孤寂的眼中又会燃起光亮,爷爷沉寂了许久的青春又会在他的体内翻腾……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我童年所有的故事,妈妈温柔的声音,爸爸慈爱的微笑,送给孤儿院的一位和我一样扎着两个小辫的女孩,从此,她的梦里有了童话,有了亲人,有了温馨的风……

  我还要索取,我要向爸爸索取与羊群共同生活的乐趣,我要向妈妈索取上山下乡的苦难与幸福,我要向爷爷索取抗美援朝中那一声声激动人心的冲锋号声……

  于是我变成了一条鱼,在回忆的河中逆流直上。我惊喜,我激动,我彷徨,我无助……之后我学会了思索,天真的双眸被染上了浓重的一笔,也许偶尔我还会叹息,但我再也不会掉下脆弱的泪。

  我要去过更多的河流,我会张大眼睛记住发生的所有一切,然后我会把一串串的驼铃声送给每一个梦想撒哈拉的孩子。凝聚过的,在这一刻升华……

  我不会再索取了,因为拥有的已经够多,我要把所有的记忆融解,把所有的一切用心体会,智慧的光,在这一刹那迸现!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们不要要求太多,补上生命里最缺憾的一笔,一切便都变得缤纷,只有你的经历与记忆交融,生命之河才奔流不息,美丽才会长驻心底!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青春会永驻,历史会长存,梦会永远,心会开阔,世界会更美好……

  那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颗沙粒沉入海底,许许多多年以后,有一个孩子,看见了一粒珍珠,在深深的太平洋底闪闪发光!

  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给定的显然是一个虚拟的供想前提,在“记忆移植”的前提下,我们的想象任意驰骋,可把“记忆”当作是一个概念、理念,也可以当作是一种物质、一种功能。我们看例文中考生的视角非常独特:针对人们生活中存在着种种缺憾的现象,扣住“记忆可以移植”的触感点,抒写自己对邻居的盲哥哥、躺在床上的爷爷、孤儿院的女孩、梦想撒哈拉的孩子的关爱之情,表达希望通过移植记忆达到“我”与爸爸、妈妈、爷爷的沟通,经历自己不能亲历、感受自己不能亲感的事,“补上生命里最缺憾的一笔”,使“一切都变得缤纷”,使“美丽长驻心底”的愿望。可见这位考生的感受已不仅仅停留在记忆的移植上,而是通过写对“平凡人”记忆的移植,抒发了对不完美人生和生活的感慨,表达了要弥补缺憾、使“生命之河”“奔流不息”的愿望,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人生和他人的关注,这就跳出了一般同学或肯定或否定的认识,具有人文性。

  2以现实中存在的人或事为触感点的

  在这类感想性作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事件的发展过程或细节特点等均可成为触发感想的触感点。这个触感点或贯穿全文,或在文中画龙点睛,或时显时隐地统摄感想过程和材料,成为写作内容的主线。

  汤圆儿

  “卖汤圆儿,卖汤圆儿,小二哥的汤圆儿圆又圆……"艾兵欢快地唱着。“这艾兵大老早地怎么就做上买卖了?"我莫名其妙地说。

  放下书包,我跑到艾兵旁边问:“喂,你怎么做上买卖了?"“你看张原,长得又白,穿的衣服又多,跟那又白又圆的汤圆似的!哈哈哈。"艾兵说完就大笑起来。我当时也觉得十分好笑,“这个绰号亏你想得出来。"“嗯,可不是,我昨天想了一晚上呢。"艾兵得意地说。旁边的同学都瞅着张原乐,我当然也不例外。再看那张原,站在那儿急得连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在咕囔:“你们呢,你们呢,你们不也有外号吗?”他的声音很小,但我离他很近,听得十分清楚。经他这么一说,以前的一件事突然跳进我的脑海:那是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时社会上在评论《水浒》。《水浒》里有个坏蛋叫“高俅",我也正好姓高,所以同学们也这样叫我,叫得我很不好受。记得当时我也是什么都说不出来,可心里十分地不满。所以,这件事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了,但却不能忘记。“汤圆儿?"我小声地念叨着,心里升起一种不平的感觉,看到张原那不痛快的样子,我也觉得很不好受。我想: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样叫人外号,一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很不道德;二是会触痛人家幼小的心灵。想到这,我冲着笑得最厉害的艾兵说:“你别叫别人的外号了,让他听得怪不好受的。别人要叫你的外号呢?"艾兵听了这话,先愣了一会,然后便也没有再叫,大概他也有过和我一样的体会吧,他脸上浮起歉意,主动约张原一块玩去了。

  事情过去了,艾兵没有再叫他的外号,但张原会不会像我那样,也把此事记在心上呢?——但愿不会,我在这里,也向他道歉了。

  这是一篇以“事”为触感点的感想性作文。文章通过联想,由眼前的所见所闻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同时将往事与眼前事进行比较和映衬,写出了“我”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认识。那么,是什么促使“我”产生联想的呢?粗一看:是同学间起外号一事引起“我”思想上的触动,“我”联想到了自己也曾被以外号相称的往事,将心比心,体会此事中张原的心情,意识到给同学起外号是不正确的,于是“我”不仅及时地改正了自己的缺点,还帮助艾兵同学纠正错误。细细推敲:全文开篇即对艾兵同学给张原起外号一事以对话形式进行了交代,“旁边的同学都瞅着张原乐,我当然也不例外”,这时“我”还并未有任何反应;直到离他很近的“我”十分清楚地听到张原“你们呢,你们不也有外号吗”的反问时,“我”的神经才被触动——“以前的一件事突然跳进我的脑海”;由此“我”结合自己在曾经的“高俅事件”中的感受进行反思,理解了张原内心的“不痛快”,最后决定帮助他,也帮助给他起外号的艾兵同学,于是作者一系列的思想反应化作具体的行动——解围张原,教育艾兵。可见真正敲开“我”思想大门的应该是文中人物的语言。

  巴金先生《家》中有:“觉民看见梅的这些举动,起了种种感想。”这是先生在告诉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成为触发感想的源泉。《家》中的觉民是一例,《汤圆儿》中的“我”也是一例。

  当然,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中时应该看到,事件的过程离不开人物的参与,表现出来的就是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等;人物的诸种表现也不是单纯无目的的,这就构成一定的情节事件。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所以,我们把以人物(包括言行等)为触感点的和以事件(包括局部、整体)为触感点的感想性作文归为一类。

  3以物为触感点的

  从生命现象看,物有静动之分。静物包括的触感点可以是其形、色、态及其构成和搭配关系等;“动”物除此之外,还包括其声、生长特性、规律、生命现象特质等。这类题材,一旦触感点明确了,则一般都应由物及人,通过联想,将主题推而广之。

  下面以巴金先生的名篇《海上日出》为例来看看以景物为触感点的感想性材料如何行文。

  海上日出

  巴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顽强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景物的构成主要是色彩、形态,色彩千变万化,形态千姿百态,其特定的形、色,及其形色变化的某一过程或全部,都可作为触感点,引出关于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诸多感慨,对这个感想的过程进行“感”的真实的描写、刻画和记录,自可完成感想性作文的写作。《海上日出》就是通过海上观日出的景象描写抒发作者欣喜、感奋、向上心境的名篇。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我们通过巴金先生的遣词用句可以看出,文中描摹的变迁景象时时处处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文中写看日出之始,红霞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过了一会儿露出小半边脸的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终于冲破了云霞,顽强跳出了海面”;太阳即使躲进云里、被很厚的云片遮住,阳光也“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慢慢透出重围”。可见,太阳在升起的过程中不正有一种不畏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吗?这“庄严”、“灿烂”、“壮观”的日出奇景怎会不构成伟大的奇观?结尾“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既是作者对“奇观”的肯定,也是作者内心思想感受与眼前景物特征相融合的自然流露,体现了这一类“感想性作文”情由景生、景助情发的特点。

  从上可以看出,在写作以景物为触感点的感想性作文时,必须对景观作细致的描绘,把握住思想感情的基调,以所抒写的情感内容设置景象的发展变化。

  再看一篇例文:

  大漠中的生命先锋

  沙漠,不知创造出多少幅令观赏者凝眸驻足的迷人画。一望无际的金黄世界,你看不到风沙弥漫,只感到是那么安定纯静:几峰昂首踯躅的沙驼,传来悦耳的丁冬驼铃声;夜幕上硕大如磐的月轮,令人憧憬起童话中的意境;在晨晖中跳动的朝暾又令人感到无限的温馨……这只是作家和画家笔下的沙漠。

  沙漠,不知创造出多少万古流传的浪漫诗篇,诸如陈子昂的“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王昌龄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李白的“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张籍的“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虽然在这里我们会领略到比任何一幅图画都更深邃的壮观悲凉之意蕴,这毕竟只是诗人眼中的沙漠,所产生的只能是审美的错觉。沙漠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有沙漠里的生命才知道得最深刻。

  对于这里的生命来讲,沙漠从来就没有诗情画意可言,而是意味着罕见的艰难;残酷的生存威胁与随时的毁灭,意味着无边的荒寂、贫瘠的沙漠。因而,我们不能不说,能够在沙漠中得以生存的都是顽强的生命,诸如沙棘、怪柳、仙人掌、光棍树等等。然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在北京林学院进修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师向我讲起的一种很小很小的植物。它一生中没有固定生处,亦无固定的死所,沙丘上的每一个脚印、沙坑、驼迹,都可能是它的临时驻地。它追随着太阳的走向,从日出开始,在大沙漠中不停地移动、奔波、跋涉到日落。因而,人们称它为走日兰。

  也许它并没有什么神圣的目标,命运也注定了其毕生也走不到太阳的身边,但是,它却像负了什么使命,矢志不移,忠贞不渝,永远向着光明前进,永远也不停止自己追求的脚步,移来移去,却仍是永远厮守着这片荒凉的热土……每当我记起那位老师向我讲起的走日兰,便想起了那些在大漠中奋斗的石油工人、边防战士、航天试验基地的人们;同时也想起了为绿化沙漠而在西北探索了一生的那位白发苍苍的林学院老师,正是他们在沙漠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啊,走日兰,如果说能够在沙漠中生存的都是顽强的生命,那么,你当是顽强生命中的一族先锋。

  走日兰,你虽然生长在大漠沙原中,虽然在植物志上我没有找到你的名字,但你却又是时时在我的身边,你早已成为我心中的夸父。但愿在你走过的地方也能够生长一片片盛开着的烧天邓林,把那些在沙漠中跋涉着的人生之旅辉映得更加绚丽红火。

  这是一曲以物为描写对象和触感点而吟出的生命的颂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经历了由物→联想→认识→再联想→再认识→再联想→歌颂的多次被触动的过程。

  首先,作者的视野放在沙漠上,由沙漠而想到一幅幅“迷人画”,此时作者眼中的沙漠“只是作家和画家笔下的沙漠”。之后自然想到“诗人眼中的沙漠”,想到古代诸多诗人面对同一物(沙漠)的感受(诗句)不同,或凄美,或壮美,或婉约美。由此,作者有了第一次认识:如果用这些诗与画的描述来认识沙漠,“所产生的只能是审美的错觉”,“沙漠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有沙漠里的生命才知道得最深刻”,“能够在沙漠中得以生存的都是顽强的生命”。这是作者对沙漠中生存的顽强生命力的肯定,也是为后文赞美“生命先锋”做铺垫。作者接着又以最能体现沙漠中顽强生命力的“很小很小的植物”——走日兰为触感点,展开联想,想到在沙漠中生存、与走日兰有着同样顽强斗志的奋斗的人们。最后推物及人,对沙漠中跋涉着的绚丽辉煌的“人生之旅”进行歌颂,将“沙漠中的生命先锋”定格,吟唱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在这篇以“物”为触感点抒发“感想”的作文中,作者前半部分通过逆向联想引出了“顽强生命”的象征——“走日兰”,后半部分通过相似联想由“走日兰”而想到“大漠中的人”,借助物与人相似的精神、品格,扣住题眼,针对两种“生命先锋”,吟出了作者内心对特定环境中生命的深刻感受。这样的联想和构文方式在高考作文时同学们不妨借鉴。

  1991年的高考小作文题目是把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并且要求①不要把圆想象成满月进行描写;②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重点,不要以陪衬“我”作为描写重点;③写成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不要写成故事。显然题目对作文的要求已经非常明确,对想象的范围和方向做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请看当年的一篇作文答卷:

  圆圆的人群

  “打架啦!”随着一声喊叫,骑车的下车,走路的停步,呼啦啦的围成一个圆圆的圆圈,观赏这不可多得的格斗。这个“圆”出奇的标准,像是用圆(规)画出来的一样。人们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偏不倚。这个“圆”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随时地有条不紊地移动,但总以格斗者为圆心,以不伤害自己而又看得最清楚的最佳距离为半径。这圆圆的人群中竟没有一个越轨者。“闲事少管嘛”,就是这个圆的哲学。

  这位同学选取了写“人”的角度,抒写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圆滑世故的处世哲学的感慨。那么,文中这个圆滑世故的“圆”怎样与文题中的“圆”衔接而由“圆”及“圆滑”的呢?那就是巧妙地借助“圆”的形为触感点,设置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围观打架的场面,将其中围观人群组合成一个与他们头脑中的“圆”同样标准的“圆”形,从而以有形的“圆”写到头脑中无形的“圆”,并与人们“不偏不倚”的“位置”、“有条不紊”“移动”的表现,时时提示和印证这位同学的感受,触感点真实、独特、新颖、恰切,想象合理。

  启迪性作文

  概念阐释

  “启迪性作文”是对由接触外界事物后顿悟和启发的过程和结果而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旁求俊彦,启迪后人”,启迪性作文侧重记录顿悟和启发的过程,注重顿悟和启发的结果对他人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如果说感想性作文是以情感人的话,那么启迪性作文就是以理服人。启迪性作文和感想性作文虽然同属感悟作文范畴,但却各有侧重。感想性作文以“感”为主,启迪性作文更侧重“悟”。感想性作文囿于个人所感的范围,“感”的内容主要指思想感受,也涉及到认识,但往往停留在浅层,即情感触动的感性认识阶段,表现为“点”的作用;而启迪性作文则突破了作者个人的适用范围,“悟”的内容主要是认识,是深一层次的理性思考的结果,如道理、准则、原则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为更多人提供借鉴,表现为“面”的作用。当然,“感”和“悟”是互相渗透的,即感即悟,随感随悟,相对于同一对象而言,它们表现为认识的两个阶段。

  技法例谈

  (一)确立触悟点。

  感想性作文和启迪性作文,一个侧重“感”,一个侧重“悟”,为了以示区别,我们将前者的感悟点称为“触感点”,而将后者的感悟点称为“触悟点”。启迪性作文触悟点的确立与感想性作文的触感点的确立大致相同,请同学们参看前文。

  (二)根据触悟点来源的材料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行文文体和写法。

  1以现实中存在的人或事为触悟点的,一般可选择记叙性文章,如记叙散文或小小说等文体。在写作时,必须根据确立的触悟点来设置情节、安排人物(或者说人物的命运),人物的“感悟”一般在结尾“画龙点睛”,最高明的写法是让人物的感悟贯穿整个情节,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1]选择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性文章,一般应以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等为描写对象,透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来折射社会现象,抒写作者对人生等的认识和感悟。人物描写手法和写作手法的应用,对启迪过程起的提炼和描写的作用,对启示和感悟的得出起的渲染作用,均是不可忽视的,在这方面尚可遵循平时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写作技法。

  地震给学生上的课

  霍忠义

  1997年12月5日9时45分,陕西泾阳发生4.8级有感地震,西安市在同一瞬间震颤。

  某大学校园4楼的两间教室。

  教室一。一位白发的老教授正在给学生讲课。大楼摇了一下,所有的学生连同教授的身体都摇了一下。这些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学生对地震没有一点点感性认识,他们都以为那是爆破引发的颤动。教授的心一惊:“可能是地震。”他张口时却说:“请同学们有序地离开教室,到教学楼前的空地集合。”学生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鱼贯而出。

  教室二。一位打扮入时的女教师正在给学生讲《人生哲理》。大楼摇了一下,所有的学生连同老师的身体都摇了一下。女教师大惊,喊了一声:“地震啦!"率先冲向门口。至于她身后的学生如何乱作一团,她不得而知,只感到一股强大的人力推挤着她向下奔……

  所有的人都集中到楼前的空地上,学校领导清点人数:只有老教授未下来。领导大惊,赶忙派人回楼上去找。

  正在这时,老教授出现在楼口,镇静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同学们一齐欢呼着来围住他。细心的人发现:他手里还提着一双高跟鞋——那是女教师为便于逃跑踢脱在楼道的。

  事后清查得知:老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安然无事,而女教师的那个班:有三名女生崴了脚,一名女生跑掉了鞋跟——当然,这里面还没有包括那双跑丢的鞋子。

  地震给学生上了一课,让他们学到了大学4年乃至一生都不易学到的东西:危险彰显人格。

  后来据地震局的同志讲:这种小地震根本不会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但它却在许多人的心中掀起波澜——或惊恐,或感叹,只是至今人们不知道老教授当时想什么。

  我想,和平岁月有时还需要有点小地震。

  这篇文章选自《八小时以外》1999第11期。作者紧紧扣住标题中的“上的课”,以“课”为触悟点,巧妙完成了由通常意义的学校课堂向人生课堂的过渡。行文以人物的言行为描写对象,借助于对比手法,将老教授与女教师对地震的反应、面对突变的做法及事情的结果等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对比:白发老教授镇定从容,时髦女教师慌忙逃命(“惊”“冲”“踢”);白发老教授是在学生“鱼贯而出”安全离开后出来的,而时髦女教师却是率先冲出的……文中尤具讽刺性的两个细节是:就是这样一个不顾自己学生安危的女教师,在事发当时恰恰正在大谈《人生哲理》;又恰恰是最后出现在楼口的老教授手中提着那位女教师情急时“踢脱”的一双高跟鞋。在危险的紧急关头,人格的魅力彰显得一清二楚,读后令人不禁要从内心发出危难显人格的感叹,也不禁要对女教师大喊一声:你可以不懂地震,但不可以不懂责任和人格。

  “危险彰显人格”是作者“悟”到的道理,也是行文的主旨所在。本文就是要借助“地震”的契机,通过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反应和表现,给学生、更给生活于“和平岁月”中的人们上了一堂人格课。文章结尾紧扣“地震”,寓意深刻,希望唤醒人们的人格意识,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2]选择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性文章,一般以一件事为描写对象,“感悟”社会,“感悟”人生。我们可以依据人们认识获得的规律,在情节设置上,集自然与曲折、巧合与必然为一体,在叙事中创设事件的某一典型细节或事件的变迁规律、特性、内含等,并以这些为触悟点,为启示、感悟的得出提供最充备的条件,突出瞬间所悟的启示。下面请看一篇2000年的高考作文:

  感悟

  夜,漫漫无边的黑夜。

  楠,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一阵微风拂过她的长发,她禁不住打了一个冷颤——今年的初夏居然还这么冷。

  街灯亮了,街边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楠没有在意,甚至于有几道好奇的目光落在她的身上,她也没有在意。这是哪一条街道,是不是向家里走去她都很木然。

  是的,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呢?比起她一笔一画、呕心沥血写成的,满怀希望寄出去,一天又一天焦急等待,最后竟然冷冷退回的稿子,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呢?

  “不许想,不许想稿子!"楠愤怒地命令自己,用力甩了甩长发。

  可是怎么不能不想呢?为了它,楠放弃了多少节日,放弃了多少周末的晚上,放弃了多少星期天的下午。不仅数理化一团糟,就连历史、政治也很少过问。她本想靠它们一举成名,使自己少年得意,不是成为第二个三毛或者席慕蓉,而是为了第一个楠……

  “不要想!"楠拼命地甩了甩头强迫自己,而对于周围毫不在意。

  突然,脚底一滑,楠猛地一惊。满地被撞乱的苹果,昏黄的路灯下,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半跪在地上拾着苹果。看着老人那颤颤地暴露着青筋的手……楠喃喃地说着:“对不起!"老人抬起头,慈祥地说着:“闺女,不是你!刚才那个骑摩托车的撞了就溜了。"楠只是小心地拾着苹果,认真地擦去苹果上的泥。“真是个好闺女!"老人赞叹着……

  楠记不起是什么时候离开的,也记不起老人还说了些什么。只知道老人不住的感谢。还硬塞给她两个大苹果。她的善良的举动帮助了一个善良的老人,那些善良的举动,使老人得到了一点温暖,同时,楠由此而看到了自己的可取之处。

  人生是曲折变化的。不同的抉择有着不同的结果,有着不一样的答案。我虽然不能使自己一举成名,使自己伟大,但是人都可以使自己崇高。为什么我一定要勉强自己成为人们心中的名人。世事千千万万,人生答案更是丰富多彩。平凡的人生不一样能有着不平凡的地方吗?面对人生不同选择,定会有不同答案。

  想到这里,楠轻松地甩了甩头发,大步地向家里走去……

  2000年高考作文给定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作文话题,显然不同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从联想过程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二题给定的作文范围恰恰是相反的。“假如……”提供给同学们的是一个产生联想的起因、前提,而“答案是……”却分明给的是一个自由联想和想象之后的认识、启示和思考之后所必须到达的终点和结果。既然题目已经给出了启迪性作文中顿悟和启发的结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那么同学们就只需要构思顿悟和启发的过程,而其中设置和把握能够引发这种感悟结果的触悟点是关键。

  这篇高考作文完整地展现了“楠”对人生的感悟过程:“楠”是一个有志向、肯努力的女孩儿,在她的心中没有什么比写作并“一举成名”更重要的了,所以退稿带给她的是木然无趣的人生感受。那么促使“楠”对人生态度由失望低落向积极进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呢?文章巧妙设置了“楠”路遇“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的情节:当“楠”对“半跪在地上”用“颤颤地暴露着青筋的手”拾着被撞乱的苹果的老人深表歉意时,老人却慈祥地说“闺女,不是你!”;当“楠”无目的地“小心”“拾”苹果,“认真”“擦”苹果时,却赢得了老人“真是个好闺女!”的赞叹和“不住的感谢”。善良老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不是你”)、一个动作(“塞”)及真切的赞美,深深地触动了“楠”的内心深处,她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新的认识。她“看到了自己的可取之处”,从而彻悟了:“平凡的人生”同样会“有不平凡的地方”,人生的选择不同,答案“定会有不同”。可见文章谋篇布局极具创意,触悟点的设置匠心独运而又自然天成。全文突破了一般人们惯用的从大事着笔写大主题的模式,用小处着笔、小处感悟、以小悟大、以小见大的笔法,抒发顿悟人生真谛的大主题。

  2选择写景抒情散文,如何使自己的情感与具体形象(或细节等)水乳交融是关键。下面举一篇以物象为描写对象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丑菊

  这真是件有趣的事。我去年种了株“丑菊”,天天盼着它快开花,因为我倒要看看享有如此恶劣名声的花儿究竟怎样。可是,事与愿违,它偏偏跟我过不去,懒洋洋地睡大觉,连花的影子都没有,我气得真想把它拔了,但没舍得。

  今年“五一”节,沉睡了一年的花儿忽然打了苞,我高兴极了,真庆幸没把它扔掉。起初,底狭头宽的绿叶芯中夹了一个绿色小球,非常小,只有小绿豆那么大。长了几天,花苞就透出了一点黄色,这时,已有黄豆大小,再耐心等待些天,花儿终于开了,颜色金黄的,几十个花瓣摆了三四层,虽只有铜钱大小,但这就更显出它的娇小,美丽了。

  我最欣赏的是,到了夜晚,几层花瓣儿便像收伞似地自动收拢;白天,花瓣儿又像撑伞似地张开,而且花面一直迎着太阳,跟着太阳转,显得非常恭敬。难怪它还有土名叫“状元伞”、“假葵花”呢!

  是谁给它起名叫“丑菊”的?这我不知道,但我觉得那人太不公平了。丑菊非但不丑,而且非常美丽、可爱。由此我想人间事物中,有不少东西往往名实并不完全相符,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不但要知其名,更要究其实。

  本文以“物”为描写对象,通过认识丑菊而联想到人世间相类似的事物,从而引发感悟,获得启示。篇幅虽短,但微言精义,引人深思。

  文章主要篇幅都围绕丑菊展开,着重表现的是作者认识“丑菊”的过程:去年,因恶其名加上迟迟不开花,对其没好印象。今年“五一”节,花开了,虽只有铜钱大小,却更显其“娇小,美丽”。由此,作者由自己的观察和切身感受认识到,名其为“丑菊”是名不符实,“太不公平了”。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将思想认识和感悟作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联想。由“丑菊非但不丑,而且非常美丽、可爱”,联想到“人间事物中”也存在的与“丑菊”命名同样的名不符实情况,从而提醒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不但要知其名,更要究其实。”这样,作者就在完成情感变化的过程的同时完成了“悟”的全过程。情感与“悟”互相渗透,水乳交融。

  可见,这类以物为描写对象的启迪性文章,很注意物象的形体外观、生长规律、某种遭遇等的描写,并常以这些为契机和触悟点,引发对大自然、人类社会、世界万象等的思考和感悟,抒写意旨。在写作技法上,也常常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采用第一人称或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3选择议论文体,必须以具体形象为出发点,以对某一形象的感悟和阐发为主要内容。拟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观点,感悟和启示他人。如下文:

  多方位去发现美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美?答案何止千万。

  高山流水是一种美,沧海横流也是一种美;古色古香是一种美,流金溢彩也是一种美;蓝天白云是一种美,小草露珠也是一种美;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美,骏马秋风冀北也是一种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说圆形美而三角形不美,也不能说半圆形美而菱形不美。世界是千变万化的,每一种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及正确性。

  在生活中,疑问层出不穷,当然答案也非一种。在小学的《自然》课上,说麻雀是一种害虫,然而至今,我仍弄不清楚它们到底是害虫还是益鸟,如果说吃了几粒小麦而盯着它看,那么它们更是有益的,因为它们是生态环境中的一分子。还有诸多问题也是这样的,我们根本就不能肯定地说是苹果香还是梨子甜。

  在学习中,问题错综复杂,答案同样是异彩纷呈。在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活学活用,必要的创新会使猛虎添上双翼,才子更添上几许风度。学习时,交流很重要。为什么要交流呢?因为有时我们的学习方法、经验都很好,相互学习有助于共同进步。

  在考试中,也能充分地体现这一点。数理化如今也有些题目有多种答案,语文英语就更是如此。天下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我们也可想象,在众多的考生中,写出的作文也不会完全相同,但出现的优秀作文却有很多,这是因为标准不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别的暂且不说,就谈我写的这篇作文,或许从某些方面看来,是一篇相当于小学生水平的作文,但也可能是很优秀的作文,抑或是那“卡西莫多”。

  如果世间的疑问的答案只有一种,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单调,单调让人想起生活在月宫中的嫦娥,让人想起那别里科夫,我想是不会有人喜欢生活在那种环境中的。

  以不同标准来看,东施的名字叫做美丽。以一种热情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游弋在美的海洋里。

  这是一篇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全文扣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文题,解析了人们认识事物容易犯片面毛病的问题。文章从自然、科学、生活、学习、社会知识多方面论证了任何事物都有“丰富多彩”的“答案”(内含、形式),都有其“美”的存在,说明我们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从而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和启示:只有客观、公正、全面地看待事物,多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才能发现美、认识美。

  结合前面的例文《感悟》可知,同一文题的写作,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感悟,文体也可以是多样的。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恕。

  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他却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恕。

  宽恕别人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却也不容易。关键的是,心灵是如何的选择。当一个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宽恕的话,那么他能将阳光洒向大地。古语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对一个人在无意中犯下的错误,我们为何不能宽恕呢?

  当我们的心灵为自己选择了宽恕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应有的自由。因为我们已经放下了仇恨的包袱,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仇人,我们都能够赠以甜美的微笑。佛道中常讲究缘分,在众生当中,两个人能够相遇、相识,那便是缘分。当你们如果因为仇恨而相识,不可否认的是,在你们的心里已经牢记住了对方的名字,如果你因为整天想着如何去报复对方而心事重重,内心极端压抑,那么倒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或许,因此你可以多一个可以谈心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宽恕,便能令我们多一位朋友。

  美国前总统林肯幼年曾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一次因为顾客的钱被前一位顾客拿走,顾客与林肯发生争执。杂货店的老板为此开除了林肯,老板说:“我必须开除你,因为你令顾客对我们店的服务不满意,那么我们将失去许多生意,我们应该学会宽恕顾客的错误,顾客就是我们的上帝。”在许多年后,林肯当上了总统。做了总统后的林肯说,“我应该感谢杂货店的老板,是他让我明白了宽恕是多么的重要。”

  学会宽恕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仇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恕,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宽恕别人,可以让生活更轻松愉快。宽恕别人,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还心灵一份纯净。

  这是一篇议论写法的话题作文。文章先由两段由头引出“心灵应选择宽恕”这样一个话题。第一段是比喻性的由头,饶有诗趣,耐人寻味。第二段是以触动读者心灵的典型事例作由头,令人触目惊心,难以平静。

  接着,文章以三部分论证了“心灵应选择宽恕”的理由。作者没有脱离“心灵的选择”去论述宽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等,而是紧紧围绕着“选择”,反反复复地说出“选择宽恕”的好处,和“选择仇恨”的恶果。通过一次次的对比论证,让人接受“宽恕”的心灵选择,而抛弃“仇恨”的心态。

  全文道理虽说得不算十分深刻,但选择平凡事例,感因悟生,亦情亦理,贴心顺耳,如涓涓细流,荡涤胸襟,净化心灵。

  针对性训练

  (一)片段作文:

  1留心观察,以自己生活中被感动的一件事为触感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感想性片段作文,自拟题目。

  2仔细观察某一景物,用心去感受它,记录下心灵受震动时所思所想的全过程,并深入思考,提炼出某种启示或感悟,整理成一篇400字左右的启迪性作文,题目自拟。

  (二)题目: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天

  要求:大胆想象,合理联想,自定角度,自选文体,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感想性作文。

  (三)题目:我好想

  要求:依据自己的切身感受,提炼一个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作一篇800字左右的感想性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四)根据下列给定文字,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补写下列文段省略号部分的内容,表达自己某种感受,完成一篇感想性作文,字数不限,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秋风乍起,一对母女站在“鬼拍手”树下,耳畔是风吹树叶“哗哗”作响……

  小女孩仰起头,眼中满是疑惑:“……”

  妈妈回答道:“……”

  小女孩……地对妈妈说:“不是的,妈妈……”

  妈妈笑了。……

  听着她们的对话,看着眼前的情景,我……

  (五)观察右边图像,联系实物,以一个香蕉或想象几个香蕉组合,旋转变换侧、卧、横、仰等不同角度,展开想象;并结合生活感受,选取思想感情触动最强烈的地方,写篇感想性作文。要求自拟题目,体裁(除诗歌外)不限。

  (六)听钢琴曲《命运》,捕捉心灵受震撼时刻的所感,展开想象,并围绕想象内容,自定作文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一篇700字左右的感想性作文。

  (七)看下图,以画面内容为核心,以三幅画,也可截取其中一幅或两幅,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启迪性作文。

  (八)下课铃响了,教室里,同学们纷纷离开座位,小小的过道顿时热闹起来。突然,一个水杯从一张课桌上掉下来,摇摇晃晃,滚到了另一张桌子旁……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启迪性作文。要求: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展开想象,补写省略的部分,抒发某方面感悟,写出思考后的认识。题目自拟,诗歌体裁除外。

  (九)题目:小河

  要求:

  ①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合理想象。

  ②自定作文角度,写一篇非诗歌体裁的感悟性作文。

  ③800字左右。

  (十)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我们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

  朋友,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呢?请以《感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在“感悟”的后面的空白处填充一个词或短语。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800字左右。

  运思指要

  训练题(一)

  1题目要求以“事”为感想的触感点,而实际上“事”中可以涉及人物、情节等诸多方面,它们中令你受感动的那一点就是你要确立的触感点,对此必须着力刻画;拟题时要注意扣住“触感点”。行文时必须注意以写“事”为重心,其余内容都为其辅,否则就不符合题目要求。

  2这是一道以“景”为触悟点进行思考感悟的文题。景物是多种多样的,思考的角度和结果自然异彩纷呈;触悟点或为一静“景”,或为一动“景”,或为其过程,不一而足,须视思想受触动的具体过程和所要表述的“感悟”“启示”的内容而定,做到“景”与“情”、“感”与“悟”的谐调统一。题目的拟定则要扣住触悟点。

  训练题(二)

  选材的时空范围可以充分放开,甚至可以从未来的角度想象。但必须扣住“生命只剩一天”对材料的限制,注意无论写人、记事,时间跨度都应是“一天”。题目是个假设的条件,所写内容应是这个条件限制下的延续。而题目对写作对象未作限制,所以,可以是针对自己,也可以是针对他人。或写自己“生命只剩下一天”的所思、所想,也可以写面对他人只剩一天有限生命时的所思、所想。

  训练题(三)

  本题虽为半命题,但题眼却很分明——“好想”,因此,应写一种深切的渴望。这其实就是“感想”的基调。同学们如果以此为思维之源,在确定自己“好想”的内容后,再逆向探寻寄托了自己这种感想的生活(或以生活为基点的想象)中的人、事、物……则自可完成充满真情实感的佳作。

  在补充空缺拟就题目时,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思维:一是顺向思维,如:我好想看大海、我好想出国、我好想登上火星、我好想做一条鱼等;二是逆向或侧向思维,如:我好想长睡不醒、我好想自由落体、我好想给他截肢、我好想成为一颗核导弹等。选材时,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也不受给题前半部命题的限制,可以非常自由,甚至可以是科学幻想。

  训练题(四)

  补写要全面考虑,明确前后内容的关系:结尾处“我”的联想和感受,直接决定前文补写内容的基调;前文内容又隐含后文的触感点。因此,确定“我”的感想是第一步。这就必须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对同学们触动最深感受最强的方面。其次,在补写前部分(风吹树叶和母女对话)内容时,要注意抓住一个“笑”字拓展。妈妈为什么“笑”?这应该从前面对话的内容中体现出来。应该注意:妈妈笑的原因、“我”的感想、开头的写景三者间的统一性。妈妈笑的原因找到答案了,文章标题也就好定了,全文自然能浑然一体。

  训练题(五)

  一个香蕉,由其形可想到诸如弓、伤痕、罗锅、长发、月牙儿等事物;两个香蕉组合,依其形可想到诸如括号、眉毛、嘴巴、笑眼、字母X、背靠背的两个人等事物;多个香蕉组合,其形如波浪、山脊、山谷、拉紧的弹簧、连绵的山丘等。无论其中的哪一种形似的联想,都可以自然引出我们对于人、事、物等的感想:一段美好感情、一个美好企盼、一种深深的遗憾、一份沉重的追想……此外,还可以以香蕉的味、色、顶部的蒂、香蕉的生长过程、被食的结果等作为触感点切入联想,展开想象。联想想象,甚至可以穿越时空,放眼过去、未来。可见,此题大有发挥余地,可令同学们尽抒胸臆。

  训练题(六)

  钢琴曲《命运》历来被视为是一曲顽强拼搏、坚贞不屈、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是一曲奋斗之歌。伴随着乐曲旋律,当同学们的眼前幻化出一个昂然站立的奋进者形象的时候,你是否还可以想象:这是一个临终者对生命的回望和总结?这是一个特殊处境中的人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乐曲的每一段音乐起伏都会触动我们的感情神经,成为触发我们想象和感想的触感点:人、事、物、景,它们的过去、现在、将来,乐曲的作者和创作的情景等等。写作时要注意联想想象的内容不能与钢琴曲《命运》无关,感想的抒发也要恰到好处。

  训练题(七)

  题目不要求一定要以三幅画的组合为切入点,则切入想象的角度可以是多方面的,引发启示的触悟点也很多,可以是一幅画中的砖、墙、文字、画外的人及相应的情节,可以是两幅、三幅画面组合起来涉及的砖、墙、文字、画面、画外人及相对前者更复杂的情节等等。行文时可以画外人的身份,也可以用第一人称或借助拟人化手法,以物的口吻叙写其中可能出现的情节;或由其中一点引发出自己的一段感想过程。注意思路要充分拓展,只要与画面内容相关,都是合乎题目要求的。

  训练题(八)

  题目提供的材料止于“水杯”落地且“滚”于他人桌旁,接下来围绕杯子将发生什么事,人是怎样的反应和举动,从杯子的经历可以折射出怎样的人文心态……它们是材料中省略号部分要续写出来的内容。但具体“写什么”、要反映自己什么样的思考认识,则又必须结合文首“下课铃”“教室”限定的青少年对象,他们面临脚下的一个杯子会有怎样的反映,那么这个反映就是你要表达的启示或触悟点。

  在具体作文时,作文切入角度可以从人出发续写,也可以从杯子入笔构思;情节设置时,触悟点既可以放在一人一面昭示启示,也可从几人几面的对比触动,引出自己的深入思考,启迪他人。

  训练题(九)

  本题选择写作文类时,必须明确:针对同一对象“感想性作文”与“启迪性作文”的概念只是相对思维发展的两个阶段而言,前者停留于受触动后思想感情的抒发,后者则是在此基础上深层次思考的结果。所以具体运思作文时,要把握好思维的尺度。

  题目已限定为“小”河,则应区别其与声势浩大、汹涌澎湃的大河的特点不同。可以小河的纤柔、细腻、温婉、含蓄等为触感点展开联想,联系具有此特点的人、事、物等,抒发真实情感:喜爱、遗憾、感叹……为感想性作文;可以蕴含自己的思考过程,得出思考结果,以示众人,为启迪性作文。

  扣住“小河”的形,以此切入联想,联想与之形似的人、物,叙写有关内容。或侧重写人,或侧重叙事,或寄予感想,或启迪他人。

  以“河”的内涵为触点进行联想,联想其过去、现在、未来,进而拓展想象,想象宇宙、星球、时间、人类历史、人的生命之河等。或叙述抒情,抒发感想,完成感想性作文;或记叙议论,昭示启示,完成启迪性作文。

  训练题(十)

  “感悟”后面所填词语可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写对某一种活动的感悟,如“感悟踢球”;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短语,写对某一种事物的感悟,“如感悟飞瀑”,或对某一段时光的感悟,如“感悟高三”;甚至于可以是形容词,写对事物属性的感悟,如“感悟美丽”,叙写自己对美丽的感觉、感受与领悟,阐明什么是真正的美丽。可见这道题的写作视角是相当宽泛的,只要同学们能从心灵深处提取动人的“生活切片”,对题材进行深刻挖掘,就能写好这篇作文。

  题目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从“感悟”一词来看,显然不适合写说明文,而议论文、抒情散文、记叙散文、小小说都是可以写的。下面几种构思及点拨可参考:

  写议论文比如《感悟花芽》,可以抓住花芽虽小、嫩、弱,但是,它也能经受住风雨的洗礼,并且成功开出鲜艳的花朵的特点。以花芽的形为触悟点,联系其生长习性,抒发有志不在年高、年少位卑也能为国争光等的感悟和启示。

  写抒情散文比如写《感悟高三》,构思时高三学习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会浮现在眼前。写什么?高三生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可以根据高三生活的一些特点,选取典型细节,在夹叙夹议中抒发感情。值得注意的是,抒情散文写作前酝酿感情极为重要。感情充沛,才能思如泉涌。

  写记叙散文或小小说必须设置情节,安排人物。人物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他(她)”,情节(或者说人物的命运)是文章的“感悟点”,人物的“感悟”一般在结尾“画龙点睛”,但高明的写法可以让人物的感悟贯穿整个情节,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新浪邮箱雄踞市场第一 真诚回馈用户全面扩容
  在家学新东方英语 注会注册评估师 考研英语
  用周杰伦的GD88打给mm ^O^ 狂抽猛送,果然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消毒品 诺基亚6100 NBA
 
  新浪精彩短信
图片
更多>>
铃声
·[容祖儿] 习惯失恋
·[梁咏琪] 无所不在
·[和 弦] 孤星泪
更多>>
两性学堂
立刻订阅有双重惊喜
彩信手机!性爱秘籍!

非常时期看新浪会展!

专 题 活 动


企业服务
患了皮肤病去哪里
中医治疗各种肿瘤

更多商情发布>>

分 类 信 息
:北方交大MBA热招
   手机有礼武汉分类
   春季旅游江苏行
丰乳+性高潮电乳夹
:全国特价酒店预订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现在订阅两性学堂
彩信手机一天一部

等你拿
加入缤纷下载,数万精彩图片铃声不限量任你下载,每条仅0.1元,让你的手机又酷又炫!
爱情、财富、超魅力
统统一网打尽
两性学堂帮你和爱侣打开性爱心门,探索神秘的爱欲花园。

每日2条,每条5角,包月计费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下载。
炫彩地带——和弦铃声彩图,10元包月下载
今天会不会有金子砸到你
什么样的手机号最配你
命里有注定有贵人相助
明天,你的爱情路在何方
属于你的星座运势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