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与备考策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5/28 16:24 内蒙古晨报 | |
本栏目由内蒙古自治区教研室、内蒙古晨报联合主办,新浪教育独家连载,更多内容,请访问内蒙古晨报“纸上课堂”栏目。 主讲:内蒙古教研室张心志、包头市第九中学马兰生、包头市三十三中 马立新 在2003年高考生物综合复习和备考策略的把握上,建议考生们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1)紧扣考纲、明确考点、把握目标;(2)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网络;(3)围绕能力目标要求,进行联系性、对比性复习,归纳概括、总结规律;(4)精析典型题,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解题规律。 一、紧扣考纲、明确考点、把握目标 高考复习最直接、最有用的依据是考试大纲。2003年的理综考纲中,生物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生物体的功能、遗传和进化、生物和环境以及实验五个方面、32个考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依据考纲,构建知识网络,归纳总结规律,形成科学的解题思路。 二、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网络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系统化、整体化的知识有利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综合复习要构建知识网络和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根据生命现象与生命本质间的因果关系,也可以根据生命活动的连续变化过程建立这种联系。 例如,教材中的某些知识链条可归纳为: (1)化学元素→化合物(包括生物大分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环境保护 (2)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mRNA→蛋白质→性状→生物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3)生殖→有性生殖→减数分裂→DNA复制→准确复制→遗传(→发生差错→变异)→生物进化→(选择)→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然后在每个“知识链条”的每个环节上进行知识的延伸,从横向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就形成了知识的网络结构。 也可在章节或章节的内部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例如: 再如:第五章可以以“中心法则”为主线:DNA(基因)→RNA→蛋白质(性状)。联系DNA的结构和复制、染色体和基因、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的产生、生物的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三、围绕能力,进行联系性、对比性复习,归纳概括、总结规律 1、能力要求 2003年考纲上,理科综合测试的能力要求具体分五项十条,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考生们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结论性知识,更要注意知识形成的科学过程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考对能力的要求。 2、联系性复习 可将每一部分知识与其它章节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进行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面对体的联系,从思维上学会演绎和推理,重点在于理解知识的应用,形成综合能力。例如: (1)生物基本特征之间的联系 (2)细胞膜成分、结构、功能及运动性、选择透过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设计或分析“酶”的实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专一性等) (4)水的污染和节水灌溉 (5)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温度、氧气、载体种类和数量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影响 (6)光合作用原理与农业增产措施 (7)生物生殖、发育与遗传和变异的联系 (8)生殖与进化的联系 (9)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粮食和水果的贮存) (10)人工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原理分析 3、对比性复习 对比复习是对于文字相近、内容有联系的知识,比较它们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防止概念混淆,帮助考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 (1)应激性与反射、应激性与适应性、应激性与遗传 (2)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层次与多样性、特异性 (3)动物与植物有丝分裂的比较 (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 (5)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综合的有关分析和计算 (6)细胞内染色体类型及其遗传特点 (7)生态因素与非生态因素 4、归纳概括、总结规律 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和解题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利于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掌握解题技巧。 (1)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变化规律 (2)细胞分裂图形判断 (3)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适用条件 (4)染色体组和染色组数目的判断 (5)生物几倍体的判断 (6)遗传病或性状遗传方式的分析和判断 (7)生态系统内各成分相互关系和食物链上能量传递规律及计算 5、实验分析和设计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近几年的高考理综测试题中,生物部分已形成了固定模式:即第Ⅱ卷中必有一道生物实验题。类型有两类:分析和设计实验,前者为分析实验方案中的不科学性(包括科学性和严谨性、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单一变量原则、实验对比性、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结果表达是否正确和数据处理是否恰当);后者为在给定的条件下,根据所问的问题设计实验。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首先要根据要求确定实验目的,然后确定实验的依据和思路(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观察指标和实验程序)。 四、精析典型题,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选择题 1、转基因技术是将目的基因导入某生物体内并使其进行表达,而接受这个目的基因的生物(被改造的生物)就称之为转基因生物。如果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将一位发性血友病患者的造血细胞进行改造,使其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如果她还可以生育多个儿子,那么,她以后所生的儿子 A、全部正常B、一半正常C、全部有病D、不能确定 答案:C。虽然将该女性的造血细胞进行了改造,但其卵原细胞的基因型仍是XhXh,故她所生的儿子的基因型全部是XhY,既一定是血友病患者。 2、丹麦科学家帕尔在1914——1918年间进行植物生长实验研究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端部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如图),这个实验证明 A、顶端能产生某种“影响物” B、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C、使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D、“影响物”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答案:D。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胚芽鞘尖端放置的位置”,即“去尖端的胚芽鞘左右两侧生长素的多少”,正是这一实验变量造成实验结果的差异。 3、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血浆成分很相似,而血浆中各种盐类的比例跟海水中各种盐类的比例很相似。对这种现象的较合理解释是: A、血浆中的成分是从海水中吸收的 B、动物的早期祖先生活在海水中 C、二者盐类成分的相似是偶然的巧合 D、生物进化中的返祖现象 答案:B。本题干扰性较强的选项是D,但我们知道返祖现象不具有普遍性。 4、科学家发现栽培含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农作物后,会使附近的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野生植物也获得抗除草剂的基因;野生植物获得该基因最可能的途径是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变异 C、自然选择 D、自然杂交 答案:D。这里抗除草剂基因先后进入了农作物和杂草体内,使这两种植物都具有了抗除草剂这一优良性状。但前者属转基因技术的产物,后者属农作物与杂草间的自然杂交产物。两者遵循的变异原理均是“基因重组”。 5、用纯种的黑色长毛狗与白色短毛狗杂交,F1全是黑色短毛。F1代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的表型如下表所示,据此可判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 A、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 C、两对常染色体上 D、一条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 答案:C。从题干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F2出现四种表型,且对♀、♂个体影响相同,由此推出该遗传属常染色体遗传;又因F2的四种表型比为9:3:3:1,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典型比例关系,故本题选(C)。 6、将10ml酵母菌放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四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值,结果如下: 从表中数据分析样品的先后次序为: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①④②D、②④③① 答案B。判断仍据是ph值的变化。由于瓶中酵母菌的作用,会使葡萄糖逐渐减少直至耗尽,酒精浓度增大,使酵母数量不增,甚至下降;又由于瓶中CO2的积累,使溶液ph值有所下降。 (二)简答题 7、下图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喷洒DDT)和生物防治(引入无数捕食者)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示意图: (1)A点开始的是____防治;E点开始进行的是____防治。 (2)A点开始的防治中,害虫数量越来越多,其原因是:一方面害虫____;一方面是害虫的天敌____因____。 (3)指出E点开始的防治有何突出的优点____。 (4)F-I段种数量已无明显波动,说明____。 (5)一般认为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害虫种群的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解释其目的在于____。 (6)根据生态学种间关系原理,再写出两种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____。 该题综合性很强,内容涉及生物进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图中可知农药治虫见效快,但易反弹,因为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会在缺少天敌的情况下快速繁殖,生物防治明显持久,因为天敌与害虫之间能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答案(1)农药生物(2)由于DDT的选择作用使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DDT的毒害而大量死亡 (3)不污染环境,又能有效防治害虫。 (4)引入害虫天敌后又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 (5)在不太危害农作物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生物种类,丰富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6)引入害虫的寄生物或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虫植物。 8、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有关问题: 炭疽热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它可引起动物组织水肿,黏膜出血,造成动物死亡。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牲口炭疽病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把实验绵羊用毒性已消弱的炭疽芽孢杆菌制剂注射,这些绵羊没有生病。四天后,对该实验绵羊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芽孢杆菌制剂,经一段时间后,实验绵羊全部正常生活。本实验的结论是:实验绵羊获得了免疫力。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毒性极强的炭疽芽孢杆菌进入绵羊体内作为抗原起作用,使其体内产生了具有免疫力的物质,请写出与该物质产生有关的主要细胞器的名称 (2)我们认为仅用该实验过程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设计原则、步骤、结果预测。 ①实验设计原则: ②操作步骤: ③预测结果: 本题对实验设计流程和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可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可操作原则)进行考查。 答案:(1)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2)①可对照原则②给未免疫的绵羊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芽孢杆菌制剂③未免疫的绵羊全部死亡 9、水体污染已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现提供如下实验材料和用具,请你帮助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N、P引起的,且P是导致水体营养化的限制性因素。 实验材料和用具:一杯绿色池塘中的水、大烧杯若干、少量尿毒、少量含磷洗衣粉、活鱼苗若干。 (1)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绿色池水静止数小时后,倒去上清液,留下绿藻;加入清水,再过滤。如此重复三次,保留绿藻待用。 第二步:将等量的绿藻、清水和小鱼苗分别加入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烧杯中。 第三步: 第四步: (2)请预测并简要分析上述实验结果: 本题属独立设计实验题,题干以环境污染作为问题切入点,考查内容涵概实验设计方法、新陈代谢、环境保护等。 参考答案:第三步:在甲、乙、丙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的含磷洗衣粉、尿素、含磷洗衣粉和尿素混合物,丁杯不做处理。 第四步:数天后观察烧杯中的颜色变化和鱼苗的生活状况。 (2)结果预测及分析:丙烧杯富含N、P,绿藻繁殖最快,但由于水体缺氧,可能造成小鱼窒息死亡。甲烧杯含P,藻类又可自己固氧;乙只含N;丁什么也没加。所以,绿藻依丙、甲、乙、丁逐渐变浅,小鱼生活状况则相反,丁中小鱼生活状况最好。内蒙古自治区教研室空中辅导电话:0471-6205117 6204242晨报热线:0471-4965599、0472-2510666 (内蒙古晨报特供新浪独家网站,版权作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