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正文

高考语文试题难不难?老考生再做今年高考题

http://www.sina.com.cn 2003/06/12 11:22  深圳商报

  【本报讯】6月11日晚上7时30分至10时,本报17楼会议室里坐着5位特殊“考生”。他们来自我市不同单位,分别毕业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2001年。他们是被记者“拐骗”到这个特殊考场: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必须在2个半小时内做完今年高考语文试卷。本报记者的“目的”是看看他们与高考“离别”多年后,成绩跟今年应届考生差别有多大,还能否通过现在的高考?

  红岭中学高级教师李明孝担任阅卷官。晚上10时20分,李明孝公布考试成绩:卷面总分150分,5位“考生”分别得109分、108分、92分、86分和51分。其中一位“考生”的作文得了满分60分。

  这样的分数能不能上大学?李老师调侃说:“109分上不了一流大学!”“考生”韩先生在深圳某高校工作,1981年参加高考时才14岁,那年数学高考成绩是满分。“考生”张先生1980年高考,是全省理科类语文单科

状元。另外三位“考生”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

  因为网上已公布了今年语文试卷及答案,为公平起见,在来到“特殊考场”之前,5位“考生”都不知道晚上要干什么。

  开考之前,本报记者作为“监考官”宣布:“考试时间与正式考试一样是2小时30分。除了进来倒茶水,我们不会打搅各位,但不准交流。”既然是“特殊考场”,当然有不同于正规考场的地方:大家围着圆桌而坐,可以不经同意上厕所。

  晚上9时30分左右,大家纷纷交了卷子。5位考生从“考场”出来,都是高高兴兴的。在李老师阅卷打分的过程中,5位“考生”回忆起当年的语文试卷。韩老师、张先生认为,现在试题的古文、语法部分比20年前的容易,死记硬背的内容减少,理解部分明显增加;20世纪90年代参加高考的姜小姐和前年毕业的徐小姐感觉考卷熟悉,比较适应;而1988年参加高考、1992年毕业的秦先生则认为,今年高考辨别错别字的题目在现实工作中并不实用,他对阅读理解分量的增加表示赞同。

  李明孝老师这样点评5位“考生”的答卷:“基础知识部分,几位肯定考不过现在的高三学生。一是大家多年未参加高考,一些基础知识生疏了或是记得不那么清楚了;二是高三学生都进行过半年至一年的强化训练。但作文题,一般应届考生比不了大家。各位的作文体现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成熟的思想理念。特别是其中一名考生的作文,有感性认识也有理性分析,我给了满分!”

  英语没有刁钻题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张杰

  听力

  英语试题难度与往年相当,但语速较去年慢。本套听力卷主要考查学生信息直接摄取能力。从题目设计来看,20道听力题里面有15道题都以What设题考查信息主旨,占总数的75%,而类似的题在2002年高考英语听力试题中只占了40%。

  单项选择

  今年高考英语题没有刁钻题,80%的题是考查学生语法基础和知识的运用,区分度较好。绝大多数考题只设一个考点,只有第26题有两个考点,涉及到冠词的两种用法,而且这两种用法也是比较基础的用法。

  完型填空

  完型填空是考查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点题型之一。我个人认为,在今年的整套高考英语卷中,完型填空是真正能够拉开考生差距的题型。

  本篇完型填空虽然以生活题材为背景,但在文章中由于使用了一些不多见的表现法,并涉及到部分西方生活背景知识,所以文章整体的理解难度相对较大。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联系上下文是本题解题的关键。跟去年的完型填空相比,今年的完型填空相对较难。

  阅读理解

  今年的阅读理解与往年一样有五篇文章。今年阅读总词汇量为2000个左右,而去年为2200多,所以今年阅读速度要求有所降低。今年的阅读理解题只要做到仔细阅读全文、注意细节,就可得到较满意的分。

  短文改错

  2003年的短文改错主要考查学生基本语法知识,情节较为简单,试题难度也一般,只要认真审题,拿高分应该不会太难。但其中的79题“keepadiary”可能会难倒相当多的考生。

  写作

  2003年的书面表达是看图写作。这样的题材或内容贴近生活,对学生来说应该不陌生,也不难,关键是学生要仔细,不要漏掉信息点。虽说文章内容不难,但要想得高分还需要精心设计,在不犯或少犯错误的情况下尽量用一些漂亮的词句或句型。(深圳商报记者邓小群整理)

  作文难度加大了

  红岭中学高级教师李明孝

  基础知识稳中有变

  所谓稳,是指今年的语文试题基本结构没有变、题型没有变,各部分的分值也基本稳定。今年变化的部分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第一部分第6小题是词句分辨歧义类型,属回归题目,近年来不多见。

  二是第二部分阅读理解文章选择有变化。近年选择的多是社科类文章,而今年选择了自然科学文章,但却没有以前高考试题中自然科学文章的尖端、前沿和晦涩。今年的自然科学文章属于科普类。除了检测考生的检索能力、概括能力外,还考查了考生的推断能力,从已然推未然,从或然推必然。

  三是文言文的选择有新意。今年选择的是《资质通鉴》中在隋、唐两代中均为皇帝近臣的裴矩的故事。这个有争议的人物在隋文帝和唐太宗时代分别为奸臣和忠臣,这样的选择与往年选择的正直、忠贞、敏锐、智慧的正面人物完全不同。而且往年的文言文最后是对撰主的高度概括,而今年最后一段是司马光的议论,他其实是通过裴矩作为案例,证明君主为臣子做出政治榜样的重要性。这篇文言文从取材到文本样式都有新意。

  四是第五题很新颖,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是否得体和亲切,要求考生语言优美,表达容易被接受,体现出温馨的人文色彩。

  作文难度加大

  今年的作文就《韩非子》一篇寓言故事,要求考生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难度比往年大。一是审题难度大,二是立意难度大,三是取材难度大。

  今年的作文属于话题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不仅要求学生对人生、情感有一定的经历,也要求学生在理性上有一定认识。可能不少学生因阅历限制难以做出一等的文章,今年的作文在打分时可能会因此降低标准。

  今年作文在选材、题材、体裁上对考生没有限制,然而在立意上其实是有所限制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不外乎三种观点:一是感情亲疏对事物认知有影响,二是没有影响,三是可以思辩来看。近日有媒体刊登了非考生做的这篇作文,不少都跑题了;而今年许多考生走出考场,都对自己的作文有点儿嘀咕:“有没有跑题?能得多少分?”(深圳商报记者邓小群整理)

  数学没有“送分”题

  深圳中学高级教师刘斌直

  今年高考数学试题最大的特点是:体现能力立意,注重知识交汇,深层考查学生的能力、潜力和心理调控能力;在保证稳定、依据考纲的基础上力求创新,打破定势;关于潜力和心理调控能力的考查是这份试卷区别历年试卷的鲜明特点。

  具体说有五个特点。

  1.入门的平台提高。与往年相比,选择、填空、解答题都很少有送分的题,故一些基础弱、平时训练中定势思维强而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面对这份试卷,会产生严重的心理不适。据监考老师反映,有个别考生是哭着完成考试的。

  2.布局微波荡漾。今年高考的难度与往年有很大不同,过去的题目基本上都是阶梯型的,由浅入深,但今年的难度是起伏型的,虽说不上是波涛汹涌,但也是微波荡漾。除难度出现这种变化外,题型考查能力也有变化,如今年的复数题不仅考查复数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考查算法、算理。这与老师的训练和学生的预期不一样,让做惯阶梯型试卷、常规题型的学生有些头晕眼花。我想,这不是命题者失误,而是一种导向,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而不是要现实来适应我们。

  3.知识横向交汇。今年的试卷面孔新,注重知识的交汇。如,19题的函数与不等式,知识横向交汇,问法新颖,是一道很好的题。还有应用题、解析几何题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对知识交汇点上的问题进行考查,更能从深层次反映学生能力,因为这类题没有固定路子,学生必须依情境而联想,调控解法。

  4.探测深层建构。一道好试题的设计应该能反映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今年的立体几何题、关于台风的应用题、最后的数列题都有这样的特点。如立体几何题中出现了斜面放置的三棱锥,虽然不难,但如果学生在学习线面关系、三垂线定理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只记结论,就会感到困难,这再一次提醒我们要重视教学的过程。

  5.考查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由于今年高考试题有上述变化,给考生心理带来严峻的挑战,这是否预示着今后的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训练。(深圳商报记者邓小群整理)

  “孩子总是自己的好”

  张春田(本报邀请“考生”)

  中国有句俗话:“孩子总是自己的好,老婆总是别人的靓。”话虽俗了点,但也是形象地向我们提示了一个道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与其亲情亲疏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从感性、知性再到理性的。人类在感知世界时首先有赖于其感官,形成感觉后再上升到知性、理性。而感情总是与感觉相伴相生的,又有一句俗话为证:“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既如此,则感情难免与感觉纠缠不清,影响甚至完全改变一个人的感觉,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其后的知性、理性。这种现象实在是人的本性使然。也正因为如此,当你对着自己的孩子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前看后看、缩近了看、放远了看,怎么看都比邻家的臭小子或黄毛丫头好看、耐看、中看。此乃人之常情也。

  但是,感情的亲疏对认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应该控制在什么程度和范围?这倒是要细细说来。一般来说,感情的亲疏对认知的形象应该局限在审美和价值判断的范围内,超出此范围则谬矣。比如,你可以说你女儿健壮的体格比纤弱的邻家女更健康,但你不能否认90斤的你的女儿的确比60斤的邻家女要胖这一事实。再则,即使是对审美和价值判断的影响,也要有一个度,超出此度也谬矣,且后果堪忧。以上《韩非子》寓言即是一例。非但在韩非子年代会有以亲疏定是非的荒谬,现代社会此种例子也俯拾皆是。君不见,多少贪官,教训起别人义正词严,然而轮到自己的子女亲友,什么原则、法律、党性皆放到了脑后,能行方便就行方便,即使“不方便”,也是“管不了许多了”。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违法乱纪、

贪污受贿、误国害民并最终害了自己的行为来,不可不谓大谬也。

  因此,总的来说,感情亲疏对认知的影响是显然存在的。人可以通过理性把感情亲疏对认知的影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若不然,放任感情亲疏来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认知,则必然丧失理性,并由此做出一些不合情理、不讲原则的事情来,误人误己。认识到感性亲疏对认知的影响,承认它,掌握它,并自觉地控制它,这才是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深圳商报记者魏守伦邓小群)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