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惑杂感--名师写高考(上海卷)作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6/17 13:27 新闻晚报 | ||
作者:华师大一附初中荣誉校长陆继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老夫子对教师下的职业定义,尽管有些当代教师不以为然,我还是奉为圭臬的。 我是个中学语文教师,与学生相处,虽然师道尊严差一点,没有什么程门立雪的故事 有个学生在社会上历练了一番之后,有一天跑来看我。一见面,我就觉得他经过风雨,见过世面,因为那脸上显出了一些沧桑感。但是,回忆起一些我们师生之间的往事来,当年他那天真顽皮的神情又渗出来了。 我们没有尽欢而散。告别时,他审视了我似乎跟他差不多年纪的模样(其实我比他大一轮生肖还多),审视了我的办公室,又瞟了眼窗外的校园,竟然十分诚恳而又面带怨色地握着我的手说:“您教育我们的话,教我们读过的那些好文章,我相信都是对的。但是,我照着做,常常行不通。陆老师,您只能生活在学校里,到社会上去大概吃饭都成问题!” 我惊愕,我尴尬,似乎有些惶惑和羞愧起来。一句话都说不出,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出神。 我相信,他讲的是真话。也许他在经历了许多“行不通”之后,终于反思出一条在社会上可以发展之路。其他学生也有这样的吧,只不过不屑于或者没有勇气对我说而已。 于是,我不由惘然,心酸,有些悲哀起来,连我自己也很难解这个“惑”了。 哪里出了问题? 自思传道授业几十年,满腔热忱地期望学生个个成材,为此,读过多少教育教学的书报杂志,做过多少教育教学的探索研究:扪心自问,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虽不能说像韩夫子那样“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却也倾注心血,教了一届又一届,无论在国内外,事业有成者不少。也许,每个走进社会的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校教育有过反思,在适者生存的规律中各显神通了。而我,按照那位学生的体会、观察、分析——“只能生活在学校里”! 学校教育也一直在改革,比起他们那个时候来,跟社会的沟通多了。而今的学校其实也是个小社会,是大社会的一角,老师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一心只教圣贤书”。跟教他们那个时候的“我”比起来,我也改变了很多。似乎谁都逃脱不了适者生存的规律。 然而,面对今天的学生,尽管社会过早地浸染了他们,或多或少地于天真之中藏着点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经验世故,我还是不忍心让光明中的黑暗,正道旁的邪恶,去沾污他们稚嫩天真的心灵,过早地让他们成熟。我总是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维护学校这块净土(如果还算净土的话)。但有时候总有些觉得无奈,以至于违心。也许这是我最后的固守。 怎么办? 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写作指导] 自圆其说就行 这属于话题作文。题目提供的思考与写作空间很广阔,是面向大千世界取其一点来发挥,从“我”的眼光、认识出发,一切自作主张、自圆其说就行。诸凡杂感、杂忆、杂说等,叙述、议论、说明无所不可,再加抒情、描写更好。 也许有的考生刚接触这个题目会觉得无从着手,但冷静地从题目中四个“联系”去审视,就有会心的微笑了。考生可写的内容很多,关键是提炼出最熟悉、最擅长、最有话可说、有情可寄、有感可发的题材,表现出自己敏锐的眼光、丰富的知识和顺畅的语言,如果带点幽默和哲理就更出彩了。但是,切莫硬套曾经写过的作文。“杂”不是一个筐,可以胡乱往里装,杂乱无章就不可取了;“杂”需要理性的清晰、感性的纵横,言之有物、文题相吻。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