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2004年双博士考研政治应试教程 > 正文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http://www.sina.com.cn 2003/06/23 11:38  双博士丛书

  Ⅰ 本章逻辑结构图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普遍联系(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永恒发展形式和状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实质: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及其特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客观性普遍性

  特殊性

  矛盾的方法论意义两点论重点论事物发展动力

  同一性斗争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质、量、度

  肯定与否定

  前进性与曲折性

  Ⅱ 本章新大纲修订情况

  2004年大纲与2003年大纲相比

  (一)2004年新增加的知识点

  1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2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3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4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二)删减的知识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2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3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4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6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7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9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三)2004年修订知识点(只是变换一种说法实质内容不变)

  1发展的科学性和普遍性。

  2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四)总结

  1现象与本质,从2003年认识论部分调至本章。

  2辩证思维方法由本章调至认识论的第四节。

  Ⅲ 本章知识点详解及评点

  内容评点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及其特点

  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具有以下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及系统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作为整体,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功能也不是部分功能的机械相加。要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综合地、系统地把握事物,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事物,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注意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随便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联系起来。第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能使我们正确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体现事物本身的根本性质,决定事物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基本秩序和必然趋势。科学的任务最重要的是揭示事物的规律;而要揭示和把握规律,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的各种运动变化,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

  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而条件又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有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决定的条件和非决定的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不同的条件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各种条件,是我们弄清问题、解决矛盾的必要前提,对做好一切工作具有决定意义。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这一观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就每一个事物和现象而言,它们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其他事物有某种联系和关系。就整个世界而言,多种多样的具体联系把整个世界联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就一事物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而言,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它们又形成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相互联系。

  2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必然得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因为相互联系包含着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包含着三种方向,即上升的运动、下降的运动、横向的运动。发展是上升的运动或前进的变化。尽管世界有着下降的运动和横向的运动,但上升或发展的运动成为运动中的主流,所以世界表现为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新生事物是指适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生事物在其产生的初期往往是弱小的,但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第一,新生事物来自旧事物,它是对旧事物扬弃的结果,因而它优于旧事物;第二,新生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是适应新的条件和环境产生出来的,因而也必然优于旧事物;第三,新生事物代表社会历史进步力量,因而能为社会先进力量所拥护,并加以培植,所以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是有区别的,哲学中讲运动是指一切变化,而发展则不是一般的变化,表现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新生事物不可战胜问题要与否定观联系起来思考。

  ★4.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死亡的过程中。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事物。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把一切事物都如实地看作变化、发展的过程,把它们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具体的考察,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才能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不断地开拓前进。第二,在今天,科学地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内容上看是事物由于其内部矛盾的作用而不断完善不断前进的过程,是新事物通过艰苦的斗争不断壮大并逐渐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但由于条件的复杂性,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从形式上看,既有高潮也有低潮,既有前进也有倒退。事物的发展道路就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通过各种曲折、各种迂回甚至一时的失败和倒退而实现的总趋势。把发展设想为一种直线式的过程,这是一种幼稚的也是错误的观点;只看到迂回、循环、曲折,看不到其中所存在的前进性的总趋势,则是循环论的观点。直线论和循环论都是片面的、错误的。这个道理对于我们分析改革和革命的形势,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既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对困难有足够的估计,准备走曲折的道路,胜利时不骄傲,面临困难和失败时不灰心气馁,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6.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2)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在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3)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自然规律的重复性是显而易见的,社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是2004年新增加的知识点。考生一定要注意掌握这一知识点要真正理解世界是做为过程而存在,并要注意它的方法论意义。此知识点可能以分析题或辨析题的形式存在。规律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因此,“规律就是关系”,即“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本质的关系指的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注意正确理解规律的重复性问题,特别是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可以重复。不要把规律与真理划等号。

  会规律的重复性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规律的重复性不能理解为绝对的重复,绝对的重复不仅在社会领域中不存在,就是在自然领域也不存在。莱布尼兹说过,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能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4)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则要受规律的支配。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规律,而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有动机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而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动机和意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许许多多人活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历史合力”,它不以任何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但它一旦形成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决定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充分表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违背社会规律,就不能实现人的活动所应有的价值,最终使人的活动归于失败。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唯心主义决定论和神学宿命论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一种伪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同时也反对机械决定论,主张辩证决定论。它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遵循着某种必然规律,而这种必然规律要通过各种偶然形态表现出来。这些偶然形态并不违背必然规律,但包含有必然规律所不能预先决定的内容。这种以决定性为基础,同时也包含非决定性因素的决定论,就是辩证决定论。现代科学中的统计规律,是辩证决定论的规律形态。

  7.现象和本质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和本质的区别既有客观世界本身的依据,同时又和人的认识活动密切相关,因而既是客观辩证法的范畴,又是认识论的范畴。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1)现象和本质的涵义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能为人的感官直觉所感知。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是内在的、全面的和稳定的东西。

  (2)现象和本质是辩证统一的

  对立表现在:现象是表面的、外部的、可以直接被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同类现象中);现象是多变的、暂时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曾以辨析题的形式考过。但有可能以论述题形式出现,应掌握这一原理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特别要注意区分真象和假象、假象与错觉的关系,对于现象是本质的,本质是现象的命题应能辨别。

  统一表现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自身;现象总是以某种方式表现本质,假象也是对本质的一种表现。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错觉是由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的范畴;假象则是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它是现象的一种属于客观的范畴。正是由于本质和现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才使我们既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分析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把握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

  (3)对这一原理的掌握,可以指导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第一,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科学研究的必然。正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存在着真象和假象,所以对于现象的认识并不等于对本质的认识,因而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实现现象到本质的升化,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化。第二,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统一关系,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可能。科学的任务就是要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第三,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牢记现象不是目的,本质才是目的。第四,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人们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8.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由于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交互作用表现出来的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势。必在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发展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的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和不确定的趋势。

  (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第一,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有区别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首先表现为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的矛盾所决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非根本的、次要的矛盾和外部条件所决定的。其次,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居于次要地位,不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再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体现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势。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持久的、稳定的趋势;偶然性则是随机的、不稳定的趋势。第二,必然性与偶然性又是统一的: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②偶然性体现并受必然性的制约。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蔽着必然性。③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无垠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这对范畴比较重要,已经考过。出辨析题和论述题的可能性都有,注意世界上既不存在绝对的必然性,也不存在纯粹的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有原因的、有根据的。不要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注意必然性问题还可以从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角度加以理解。2001年单选题就涉及了这个原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是关于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是有规律,还是无规律,是有原因,还是无原因的两种不同的哲学派别。凡是承认事物发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承认因果联系普遍性的哲学派别,都是决定论的。凡是否认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否认因果联系普遍性的哲学派别,都是非决定论。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决定论哲学,但唯物主义哲学的决定论又区分为辩证的决定论和机械的决定论两种形式,旧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机械决定论,辩证唯物主义主张辩证决定论。注意讲述每一个矛盾现象或范畴的对立统一关系时,要揭示具体内容,不能用辩证统一,既对立对统一,相互排斥,相互依赖的空话作为答题内容,而是要具体化。正确对待机遇、正确对待灵感。机遇与灵感都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3)把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实践意义第一,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是科学认识的基础和根本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是事物中大量存在的偶然性,但人们不能停留在对偶然性的片面的、表面的认识上,还必须通过理性认识去发现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把握了必然性才能羸得自由。第二,必然重视偶然性在科学认识、实践中的作用。只有认识偶然性在各物联系和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充分利用有利于我们的偶然因素来开展实践活动,防止和避免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在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关于认别“机遇”,抓住机遇,以达到对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

  (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1)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丧失了自己的质,它就不再是自身而变成他物;质也总是属于一定事物的质,质不能脱离事物而独立存在。质和事物的不可分离,既表明了事物的确定性,又表明了质的客观实在性。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区别是制定政策的基础,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蓄意抹煞和混淆事物质的区别,是诡辩论的一个特征。

  (2)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认识量的意义:一是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的考试中未以论述题形式出现。应结合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如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社会体制的改革与调整等)来理解与掌握。要注意掌握部分质变与量变、部分质变与根本质变间的区别与联系。注意量变和质变过程都充满矛盾斗争,不要认为量变只有调和,没有斗争,量变过程也同样充满对立。量变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数量的增减。事物数量的增加、减少都是量变,这种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达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发生质变。另一种形式是,事物在数量上没有变化,只是构成事物的各个成分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的变化。质变的基本形式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爆发式飞跃,这一类的质变通常是对抗性矛盾的质变,是矛盾双方发生剧烈冲突,导致以外部对抗形式实现的飞跃。第二种是非爆发式的飞跃,这一类的质变通常是非对抗性矛盾的质变,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没有发生剧烈的外部冲突,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灭亡来实现的。割裂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这会导致庸俗进化论的错误,在社会革命问题上,会产生改良主义等右的错误。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的积累,会出现冒险主义,在社会革命问题上出现“左”的错误。这个知识点考的不多,但是在1998年理科第12题考了这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注意。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变化以前,从总体和全局来看,事物仍处在量变过程中;但从局部或某个阶段来看,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3)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展开的,因此要深入理解发展,就要懂得事物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由此不断前进。

  (1)量变即量的变化,是事物在数量上增减,场所的变更,或者是其成分排列组合的变化。它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或渐进,而不是根本性质的变革。统一、相持、平衡和相对静止状态是事物量变状态的表现。

  (2)质变即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突变或飞跃。它是一种显著的变化,是原有度的范围内量变的中断,是根本性质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静止的破坏,是事物质变状态的表现。

  (3)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在前,质变在后,事物不通过量的积累和变化,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限度就必然发生质的变化。第二,量变与质变又是相互转化的。质变打破了旧质对事物的量的限制,巩固了量变的成果,促成了新质的产生。在此基础上,事物开始新的量变。新的量变超出度的限度,就会发生新的质变。事物的发展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事物经过这一过程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第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它表现为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包含量的特征。

  4)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实际工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告诉我们,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求实精神,要把远大目标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第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事物的部分质和量变、部分质变和根本质变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部分质变是处在总的量变过程,但就某些特性或局部来说,已经是质的变化,因此,它不同于单纯的量变。同时,部分质变也必须以一定的量变做准备,只有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两者又有联系。第二,部分质变不是事物整体和全局性质的变化,因此它同整个事物的根本质变是不同的。但是,部分质变为整个事物和根本质变创造了条件,促使事物总的量变,从而达到事物的根本质变。因此,部分质变是量变过渡到质变的必要阶段。两者又有联系。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不仅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质变,而且在质变过程中也存在着量的扩张。我们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有力武器。“激变论”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它们共同的特点在于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它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它破坏现存事物使之转化为其他事物。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相互斗争,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呈现出相对静止状态;当否定方面不断发展壮大,上升到主导地位时,促使事物自己否定自己,事物发生质变,转化为他事物。肯定和否定不仅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其统一在于:首先,它们互相依赖。一方面,没有离开否定的肯定,一个事物肯定自己是这个事物,也就否定自己是别的事物,所以肯定也就是否定;另一方面,没有离开肯定的否定,否定不是把某个事物化为乌有,而是改变这个事物存在的形态,对这种形态的否定,也就是对与它对立的另一种形态的肯定,所以否定也就是肯定。其次,它们互相渗透。一方面,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因为事物要维持自身存在,必须通过运动过程才能实现,而运动即是对自身的否定;另一方面,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因为否定必须通过吸取和依靠现有事物的某些积极因素才能实现,而这正是对事物的肯定。因此,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所以辩证的否定,不仅是事物内部联系的一个辩证因素,即与肯定因素既对立又统一的因素;也不仅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过程中的一个辩证环节,即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它还是事物发展全过程中的一个辩证阶段,即它使第二次否定也就是否定之否定有可能或将有可能发生,从而成为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可见,辩证的否定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4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考生注意把握两种否定观的对应,其中特别要注意把握辨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扬弃。两种否定观的对立,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应十分清楚。辩证否定观要求人们采取分析态度,注意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否定也是质变。

  辩证的否定观就是建立在对事物中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理解的基础上的,它包括以下三点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有两个显著特征: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通过否定旧事物变成了新事物;它又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吸取了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也会带有旧事物的一定遗迹和特征。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了肯定于自身的否定,既抛弃了旧事物中的过时腐朽的东西,又继承和吸限了它的合理因素。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与辩证的否定观相对立的,它否认事物内在的矛盾性,认为否定都是外在的否定,即外部因素对一定事物的打击或破坏,因而否定造成了一定事物的灭亡,是联系的终止和发展的中断。它割裂否定和肯定的关系,认为肯定就是全盘肯定,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形而上学否定观是一种错误的有害的观点。

  (1)它是我们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第一,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代表否定方面的新生事物是旧事物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新事物对于旧事物来说,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即所谓“容不得又离不得”。第二,新生事物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是适应了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条件应运而生的,所以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是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第三,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的,它吸取了旧事物的优点,又克服了它的缺点,并增加了旧事物所容纳不了的新内容,因而它比旧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四,在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它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由于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产生的,它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遇到旧事物的抵抗,因此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的新生事物,它必将战胜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发展必然性、上升性的体现。但是它的成长过程又是异常艰难曲折的,有时还会出现暂时的复辟、倒退,这是上升运动中曲折性的表现。那种一遇曲折,就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的态度,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态度。

  (2)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如果看不到肯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当前的性质;如果看不到否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展望事物发展的前途。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

  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因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的消极的因素,又保留了旧事物的积极的因素,并在新质基础上得改变和提高,实现了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因为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一个周期,在形式上仿佛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否定因素开始时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历反复斗争的曲折过程;在特定条件下,新事物还可能失败,出现暂时的倒退。掌握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当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满怀信心,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中去。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社会主义是新生的社会制度,又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成长的,只有经过长期、复杂、曲折的斗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走向完善。我们要充分估计和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认清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二)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正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斗争和统一,事物才有自己的运动和发展。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一条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各个不同侧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的本质。因此,对立统一规律必然贯穿在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第三,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的分析方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矛盾,承认不承认事物因内在矛盾而引起变化、运动,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矛盾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处在一个统一体中,它们彼此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这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织与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核心的内容,在以往的考试中以不同的命题形式多次出现。其中绝大部分是分值较重的论述题(参见《考研政治历年考点及应试精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尤为重要。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是包含对立、差别的同一。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与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相互结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是考生容易忽略的要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归根到底体现在矛盾这两个根本属性的相互结合。在理解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时,不要认为斗争、对立不需要条件。注意理解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斗争的绝对性相互结合推动事物运动。这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之所在。注意理解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转化的方向这一点。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即矛盾双方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性质,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差别性和对立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连结。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相互联系,不能分离。没有对立就没有同一,同样,没有同一也就没有对立。对立和同一作为两种相反的属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同一之所以不能脱离对立而存在,这是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差别和对立中的同一;对立之所以不能脱离同一而存在,这是因为对立是统一体内的对立,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了联系,毫不相干,也就谈不上对立。脱离对立的同一是绝对的同一,脱离同一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这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一,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的相互结合中实现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提供了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转化的基本趋势。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第一,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为矛盾的转化即质变做准备;第二,在质变过过程中,斗争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使旧统一体解体和新一体产生。第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二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的同一性使事物内部的两个对立面具有转化的可能性;矛盾的斗争性则创造出事物转化的必要条件,使这种转化成为现实。事物的一切变化,无论是量变还是质变,都是由事物矛盾运动所推动的。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这是2004年新增加的知识点。考生要注意对应中矛盾在推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004可能以辨析题、分析题形式存在.

  (1)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2)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

  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具体矛盾的暂时的或最终的解决和新旧矛盾的交替,它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的表现。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研究和创造一定的条件,促成事物向进步的方向转化,这是革命者的任务。否认矛盾转化,把事物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这是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抹煞转化的条件,空谈对立面双方的转化,不仅不能实现矛盾的转化,还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无处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两者的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共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当中。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中则包含了普遍性、共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在以往考试中两次以论述题形式出现。还可能以辨析题形式出现。应能联系实际予以掌握。本节中未考的空白点有:①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②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以上两个知识点都可能以论述题或辨析题方式出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体现为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在以往考试中未以大题形式出现,值得重视。当前这个知识点还是很有考查意义的。比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问题,都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提出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这一方法在实践中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应注意联系实际运用这两个方法: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意抓物质文明建设又不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提法。其理论依据就是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第二,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特殊、个别的事物是丰富复杂的,普遍性、共性只是个别事物中的一部分、一方面,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包括在一般之中。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下是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个场合下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2)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事物的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的重要表现。这种不平衡性体现在:事物的发展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同一个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3)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内部往往有多种矛盾存在,各种矛盾在事物中的地位是不平衡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各种矛盾存在的情况下,往往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别。主要矛盾是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于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反之,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制约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就比较容易解决,抓不住主要矛盾,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另一方面,非主要矛盾也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解决好了,可以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非主要矛盾解决不好,可以延缓主要矛盾的解决。必须恰当地处理非主要矛盾,才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第二,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可以转化为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非主要矛盾。注意和防止在解决主要矛盾即主要倾向时,忽视被掩盖的另一种倾向。对于次要矛盾和次要问题,既不能当做主要矛盾和问题,也不能忽视或加以掩盖。主次矛盾发生转化时,注意工作重点的转移。

  (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

  在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也是不平衡的,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则是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易其位、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发展方向,从而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另外,也不能忽视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因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是相互转化的。

  5.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抓中心环节,用重点推动全盘。辩证法的“两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非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辩证法的“重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原则。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事物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使矛盾发展中存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另外,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没有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无所谓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重点”。辩证法的重点论是以同时承认非重点为前提的,重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6.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1)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春秋末晋国太史史墨提出“物生有两”。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阴阳、有无、大小、强弱、静躁、正反、生死、存亡、兴废、美丑、善恶、攻守、治乱、古今等一系列矛盾概念。程颢说:“万物莫不有对。”王安石说:“万物皆有耦”,“耦之中又有耦”。朱熹认为:“独中又自有对。”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思想中国传统哲学用“相反相成”表述矛盾的统一,认为矛盾双方总是相互联系、渗透和转化的。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张载认为,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朱熹明确概括出“一分为二”,“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

  (2)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现代意义

  ①毛泽东的《矛盾论》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批判吸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精华,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解,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不断前进,建造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②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中的“和合”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以及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维护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对于加深理解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学说提供了良好途径。③在实践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已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矛盾观,对于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作用。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及其意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也是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应加以注意。考生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些辩证法的表述应有所了解。如:事物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知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的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大地变化,二端而已”,“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这部分内容出选择题、材料题的可能性较大。

  Ⅳ 常见错误点拨

  (1)将普遍联系看做是一种主观随意的关系,把客观事物自身的联系看做是人为所致。

  (2)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就不存在静止或是某种倒退。这种看法不正确。事物的发展只是运动变化的一种状态。相对静止或者某种倒退也是运动变化的形式。

  (3)割裂事物发展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因而将必然性或者偶然性加以绝对化,认为某种现象要么是必然的,要么就是偶然的。有些事物只具有必然性,有些事物只具有偶然性。实际上,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纯粹的必然性,也不存在纯粹的偶然性。

  (4)矛盾是绝对的对立,或者绝对的同一。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同一是有差别的同一,形而上学则把同一看做是无差别的、绝对的同一,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相同的事物;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对立,又是具有同一、统一的对立。

  (5)质变中量的扩张,属于量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不属于量变,而是质变,是事物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

  (6)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没什么区别。辩证法在承认事物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和作用,而相对主义则把一切都看做是相对的,否认了相对中间有绝对,这就从根本上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绝对与相对的辩证法。

  (7)辩证法就是诡辩论。辩证法与诡辩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①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诡辩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不顾客观事实、违背逻辑原则而作的某种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证,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形式。②二者的形式不同。第一,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事物客观的有机的联系,而诡辩论所说的联系是主观的任意的联系;第二,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发展变化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而诡辨论所讲的发展,则是夸大其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把一切具体物质形态都说成是变幻莫测、不可捉摸的东西;第三,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诡辩论则完全抹杀转化的条件性。

  (8)既然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什么意义。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根本属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同时起作用的,不能因承认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就否认矛盾同一性的意义。

  Ⅴ历届真题精选及解析

  命题总结与探究本章是考试的重点,每一年这部分所占比重都比较大,特别是论述题,材料题出题概率较高。对立统一规律尤其是重点。还要对于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否定客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多加注意,关于科学思维方法问题也要给予一定重视,不可忽略。

  (一)单项选择题

  1(1997年理科题)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答案】D

  2(1998年理科题)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答案】C

  3. (1999年理科题)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答案】C

  4(1996年文科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答案】C

  5(2001年文理科共用题)“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答案】D

  6(2001年理科题)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做一整体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辩证思维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指客观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辩证法在认识和思维中的运用和体现,两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因此,应选择A。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主观辩证法”这一概念中的“主观”,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即认识和思维领域,并不包含“唯心主义”、“抽象”等含义,因此,干扰项B、C、D应予排除。此知识点考生复习时往往忽略,要注意全面复习。

  7(1999年理科单选题):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试题出自列宁的一段话:“当一个唯心主义者批判另一个唯心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基础时,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如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等人的批判,黑格尔对康德等人的批判。”(《哲学笔记》)这里的关键词是“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矛盾即唯心主义自我矛盾,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显然选择C项最合题意,应当选择。干扰项A是讲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干扰项B和D分别讲的是矛盾双方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而不是讲一方的“自身矛盾”对另一方的促进作用,均与题意不符,都应排除。

  (二)不定项选择题

  1(1997年理科题)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答案】ABD

  2(1998年理科题)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答案】ADE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备选项都是中国的格言或成语,较易回答。干扰项B出自《老子》一书,说的是对立面相互依存和转化,干扰项C则属于因果联系和范畴,都和题意不符,应予排除。只有A、D、E体现了量变质变规律,应予选择。

  3(1999年理科题)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主张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

  【答案】BDE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形而上学客观的观点及其与辩证否定观的对立。较易回答。干扰项A、C是辩证否定观,应予排除。B、D、E正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张,应予选择。“抽象的否定”,即不包含肯定的绝对否定。

  4(1996年文科题)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答案】ACE

  5(1997年文科题)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C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D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E社会形态更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答案】ABDE

  6(1998年文科题)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答案】ABDE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选项A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说,易到了穷极时就要改变,改变了就会通顺,通顺了就可以长久。选项B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意思是说,说是灾祸呢,幸福就紧靠在旁边,说是幸福呢,灾祸又正埋伏在里面。选项D出自《春秋世论》,意思是说,天下形势,顺其发展到极点,就转化为反面。选项E出自王夫之《太和篇》,意思是说,荣枯不断代谢而更加显现其更新。ABDE包含了辩证法关于发展、变化、对立而渗透和转化、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等等思想,因此,应当选择。干扰项C出自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三》,意思是说,道(道理、道路或法则、规律)的根本是从上天来的,天不变,道也就不变。显然是形而上学不变论的世界观,应予排除。文科考生应具备一点古汉语和中国哲学史的知识。

  7(1998年文科题)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答案】ABD

  8(2001年文理科共用题)1999年,中美两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答案】ABDE

  9(2001年理科题)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与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答案】BDE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此题选错的人较多,主要原因是把干扰项C也选上了。选择项B、D、E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法,应予选择。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总和”,而是各部分的有机统一,干扰项A应予排除。“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而遗传信息只是整体所有属性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干扰项C是错误判断,应予排除。

  10.(2003年)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答案】

  A

  B

  C

  E

  【解析】体现辩证法思想就意味着承认对立统一,承认运动变化,承认矛盾。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而矛盾既对立又统一。D项把统一看作是一方克服另一方,把统一当做绝对的一致,也就不承认矛盾了。

  (三)辨析题

  (1995年文科题)“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答案要点】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素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科学探索的任务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做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上也就取消了科学。

  (四)分析题

  1(2000年文科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答案要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4分)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2(1997年文科题)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做好各项工作。

  (五)材料题

  1(1996年理科题)下面是有关科学理论发展的一些观点:

  材料1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

  材料2

  波普尔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惟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摘自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

  材料3

  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的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须被抛弃。”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

  请回答:

  (1)材料1、2、3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发展的不同认识。

  (3)参照材料2,简要评析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答案要点】

  (1)三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恩格斯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正确的东西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和不断证伪的过程。

  (3)波普尔着眼于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指出科学的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是有启发的,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以致从片面真理引出错误结论。

  2(1999年文科题)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3(2002文理科共用第36题)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效益之后,就往往偏重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答案要点】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众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这道材料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①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②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③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这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独立的三大块内容综合起来命制大型主观题的题型在考研命题的历史上还是首次。虽然此题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内容较多,跨度较大,但是由于要求分析既定的材料,而所要求回答的问题又非常具体地圈定了所运用的原理,这样就使本应较难答的题目显得容易了。回答此题只要原理清楚,抓住题中所给定的材料中与原理直接相关的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得高分也是不难的。

  Ⅵ本章内容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规律是指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B研究问题的原则

  C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则

  D事物外在的偶然联系

  2.质变过程有量的扩张,是指

  A.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之中

  B.没有显著的变化

  C.事物处于质变过程中

  D.事物处于相持状态之中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4.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是

  A.肯定与否定的相互转化

  B.对立面的排斥、否定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

  D.矛盾的协调一致

  5辩证法理解的同一是

  A没有差别的

  B完全等同的

  C包含对立、差别的

  D永恒不变的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属于辩证法的有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

  B万物莫不有对

  C人一次也不能跳入同一条河流

  D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什么不是必然的

  E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2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后优质种子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肯定不包括否定

  B.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C.肯定中包含否定

  D.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E.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肯定和否定是绝对同一的

  4任何事物都具有量的规定性,下面属于企业量的规定性是

  A管理体制

  B劳动生产率

  C生产方式

  D产品性能

  E设备构成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不可知与可知的关系

  E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6割裂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形而上学不变论

  E唯心主义先验论

  (三)辨析题

  1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2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一种折衷主义的观点。

  3矛盾是事物之间的差别发展到极端的产物。

  4坚持与时俱进的品格,就无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

  (四)分析题

  1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2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说明,在继续搞好改革开放的同时,为什么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鹿是哺乳动物纲有蹄目的草食动物。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种类很多,如梅花鹿、马鹿、驯鹿等等。由于它们混身是宝,所以倍受人们的关爱。在美国有一种白尾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1905年以前,美国亚利桑那草原的白尾鹿种群保持在4000头左右。1907年,美国政府为了发展鹿群,开始捕杀白尾鹿的天敌——狼和美洲狮等。狼的数量减少了,白尾鹿种群数量逐渐上升。到了1918年,白尾鹿的数量已达到4万头,这时,草原已开始呈现损耗过度的迹象,但并未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到1925年白尾鹿数量高达10万头,草场极度损耗,大批的白尾鹿得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急剧减少,降低到1万头左右。这时美国政府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及时采取措施,停止捕杀狼和美洲狮等,白尾鹿的数量才免于继续下降。这说明狼等捕食者对白尾鹿种群数量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白尾鹿和狼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狼捕杀白尾鹿中那些老弱病残者,使劣弱者被淘汰,而剩下的强壮者得到繁衍的机会,并有充足的食物,从而维持在一定数量的水平上。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C

  5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答案】ABE

  【解析】A项强调了矛盾是对立的统一,同包含差异,不能因为存在同就否认不同。B项则强调了事物是由矛盾对立的双方构成的,E项说明事物是由对立的双方构成和的,其变化与发展也是由对立面而引起的。C项把运动变化绝对化了,因此不是辩证法的观点,D项把必然性绝对化了,因此也不是辩证法的观点。

  2【答案】BCD

  【解析】正确回答此题,关键是要明确发展的实质的含义。辩证法所讲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只有BCD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AE两项只是说明了矛盾以及矛盾的转化。

  3【答案】CD

  【解析】辩证的否定认为,肯定包含否定,否定也是包含肯定的。因此只有CD两项是应该选择的答案。

  4【答案】BE

  【解析】此题中ACD都体现的是事物的质的方面,而不是量的规定性。

  5【答案】ACE

  【解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中重要的知识点。二者的关系经常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不是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因为不论是普遍性,还是特殊性都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

  6【答案】ABC

  【解析】DE两项不是否认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而出现的错误观点。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观点,主要是说,人的认识先于经验,是人的认识自生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否认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因此也就谈不上运动变化的趋势问题。而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趋势问题。因此,不应选择DE两项。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的确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但是不能由此得出一切都是必然的,这是夸大了必然性,把偶然性抬高到必然性,实际上也就否认了必然性。因为必然性并非等于现存的、有原因的东西,它表明的是一定如此的趋势。但是又必须指出,必然性就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否认偶然性的存在,也就否认了必然性。

  2【答案要点】事物内在矛盾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辩证法的观点,这种观点正确地说明了事物发展的原因,承认多种因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不等于是折衷主义。所谓折衷主义是不分主次,把所有的因素都摆列出来。

  3【答案要点】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或发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其二是说,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因此,并不是说只有事物的差异发展到极端才产生矛盾。差异就是矛盾。该题的说法实际是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认为存在没有矛盾的时刻,这就会为唯心主义否认矛盾具有客观性提供了依据。如果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存在,须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那么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就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就会造成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4【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由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适应新的情况,注意研究新的问题,也就是要认识矛盾的特殊性,但是,这并不能影响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从大量的特殊问题归纳总结出来的,是指已被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原则,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的品格,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也不能离开普遍性的指导。原命题实际上是借口坚持与时俱进,来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指导意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2)掌握这一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远大的革命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艰巨的历史任务不是一下子就能现的,必须与日常平凡的工作结合起来。因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步一步达到。没有各项工作量的积累过程,就实现不了质变。②邓小平理论中分“三步走”的战略充分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他提出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要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这个发展战略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阶段性质变到根本性质变的过程,是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体现。这既克服了我国以往在经济建设中盲目冒进,贪多求快的“左”的毛病,也克服了右的保守主义的倾向,是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全正确的发展战略。

  2【答案要点】

  (1)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地位是不平衡的,有的矛盾处于主导地位,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其他矛盾起着支配性的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而那些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就是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主要矛盾决定非主要矛盾的发展,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有积极的反作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认识事物或分析问题,首先需要全力抓住主要矛盾,这样才能抓住重点和工作的中心,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但同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反作用,有时为了解决好主要矛盾,就必须先从解决一些非主要矛盾入手,为解决好主要矛盾创造条件。

  (2)主要矛盾决定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有积极的反作用,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个关系。为了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必须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解决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发展的问题等等,这些虽然属于非主要矛盾,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条件和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劳动者得到保障,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解决好主要矛盾。我们只有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统筹兼顾,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材料题

  【答案要点】上述材料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关于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白尾鹿与狼和草场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白尾鹿、狼、草场、经济效益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鹿与狼,鹿与草场既对立又统一。狼与鹿既对立又统一,狼是鹿的天敌,狼总是吃鹿的,它们是对立的;但是,它们之间在具体环境下又具有同一性,狼太少时,并不能使鹿长久地保持稳定的数量。狼的存在,对于优化鹿群和保持草场的茂盛也有一定的意义。鹿群中的老弱病者的存在,必定与健壮的鹿争夺草场,它们的繁衍又会降低鹿种的质量。这一方面使草场极度损耗,也必定满足不了优质鹿的生存需要,反而会使鹿群数量减少。因此,老弱病鹿可以成为狼的食物,表面看,狼吃了鹿,而适当的狼存在,反而使鹿群得以存在。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考研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新浪邮箱雄踞市场第一 真诚回馈用户全面扩容
  新东方口语听说速成 2004考研名师授课 司法考试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深夜,用你裸露的身体慢慢轻揉他的胸膛,这样唤醒…
非常笑话
动物聚会,壁虎说增高就是蜥蜴,猫说额头有疤就是…
图片
铃声
·[李翊君] 逆风顺风
·[郑秀文] 终身美丽
·[徐怀钰] 我是女生
铃声搜索


专 题 活 动


企业服务
中医治疗各种肿瘤
关爱痛风病患者
专治强直性脊柱炎
关注糖尿病保健康
彻底治肾病尿毒症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03级MBA!
   十万大奖抓典型!
   春季旅游江苏行
华美启动"彩光"嫩肤
:全国特价酒店预订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激情狂野的性爱
缠绵美妙的感觉
加入缤纷下载,数万精彩图片铃声不限量任你下载,每条仅0.1元,让你的手机又酷又炫!
爆笑无比精彩无限,成人世界的快乐享受
裸身与她肌肤相触,让
双方的体温互相渗透…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下载。      
炫彩地带--和弦铃声彩图,10元包月下载      
情趣无限爆笑连连 令你笑口常开的非常笑话

每日2条,30元/月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