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正文

尘埃落定话高考之语文试卷总结篇

http://www.sina.com.cn 2003/06/23 13:56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明德中学高级教师陈良玉长沙市第26中学 易科军

  注重语文素养,关注人文精神,是今年高考试卷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导向。

  今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与去年相比,其内容构成、题量和赋分比例都没有变化,试题容量、命题质量和难度与去年相当。虽然题干出现不应有的失误,作文题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但没有明显的偏题、怪题,题干设置整体简明而规范,既有利于学生作答和老师评卷,也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考验学生语言修养体现了语文工具性

  一大题为基础题,题型结构与去年相似,考生做起来比较顺手。二大题,科普文章的阅读理解,难度较低,题干设置合理,导向好。三大题,古文阅读题,文章比去年稍难,非“浅易”可以形容。四大题的第16题为翻译两句文言文,据抽象调查,该题得分率为58%,考生失分大多在第一句的“廷折”和第二句的“佞”字上丢分较多。第17题为古诗赏析,得分率77.7%。得分高的原因是在标出的诗句中找诗眼。经过老师的训练,学生对王维的诗歌意境也较为熟悉。此种题型设计规范而切合实际,值得提倡。第18题为补写名篇名句,但题目设置基本与往年相同,五大题是现代文阅读分析题,文章比去年《话说知音》选得好,题目设计也较为浅易。作为现代文阅读〈包括前一篇科普文章〉,不给考生设置较大障碍,而注重能力的考查,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它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脱离其工具性的特点而玩云里雾里叫人看不懂的游戏。

  然而,今年高考全国卷的第6小题,选择“新闻标题中语言明确的一句”。此题题型较新,这次考试虽只在歧义上做文章,但对我们教学有一箭双雕的作用。第15题“对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与以前不同,虽还是符合《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气象。《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

  今年文言文有两个变化,一个是人物形象有所变化,是发展的,而非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二是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引自不同的典籍。这两种变化给所有语文教师一个新的提示:今后文言文中的人物将有可能比以往更加丰满,富于变化。因为一篇文章中对一个人的评价一般是一致的,但两部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可能就不同甚至相反。这类题的好处就在于人们可以学会辩证地看待人或事。

  但根据高考抽样显示,第14题平均得分率为40%。值得我们引起重视。更值得一提的是六大题的第24小题和第25小题。第24小题为整合材料下定义,第25小题笔者认为此题是全卷最出彩的的一道题,不同于过去单纯从修辞学上考查学生对句式句型的掌握能力的做法,侧重从内容上考验学生的语言修养,要求亲切友善、生动不失原意,具有语法常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特点,同时还与实际有联系。

  作文考察由“德”而“能”学生思想简单、呆滞

  第七大题作文,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对今年作文的评价,看法不一,褒贬各有不同。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要求: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首先,该题将前两年对学生思想道德及情感态度方面的检测转向了思想能力和思辨素质的检测,这一由“德”而“能”的转向不仅同样显示了对学生的人文修养的关注,而且是一种涵蕴更深的人文关怀,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社会意义。其次,该命题对提倡学生说真话,防止说假话有好处。再次,从答卷情况看,该试题区分度高,50分以上的约占7.6%,不及格的约11%,40-49分的约56%,良好以上的作文水分很少,有难度,有效度,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

  从对试题的分析和对答卷的解读来看,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引起重视的:

  1、关注社会人生。此次作文表面上看是一种哲理思辨能力的考试,似与现实无涉。但在现实生活无不存在“感情与认知”的关系问题,优秀的学生可以从亲身经验、社会世态、国际关系中信手拈来诸种材料,一针见血、情真意切。但许多考生竟无话可说,“少年心事当拿云”十七、八岁的青年本应“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对现实高度敏感,而文章却如此空洞,如此木然甚至幼稚无知,令人深思啊!

  2、学会思辩审美。此次作文中暴露出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学生思想的简单、呆滞。不少文章用华美的词语来掩盖思想的苍白,一戳就破。还有些考生在破题之后只能勉强地拿一二事例作平面的类比,不懂得条分缕析,深入拓展。“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会思辩,学会审美,生活会变得更精彩,文章也会变得更精彩!

  3、拓展知识领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此次

高考作文为例,如果考生有一些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多一些历史知识和文学素养,作文就不会写得如此无可奈何,如此苍白无力。

  今年的高考已尘埃落定,人们考前的种种猜测,种种焦虑,至此可以告一段落。然而,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是一刻都不能停止的。如果拿今年的高考试卷与往年作一点比较,再分析一下今年的高考答卷情况,或许能给后来者一点启发。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