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一种启蒙--清华大学的创业教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6/26 10:49 东方网-文汇报 | |||
本报驻京记者吴娟 在清华园,提及“创业”,每位学子都不会陌生。1998年,校团委在多年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础上,组织了首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首次将“创业”这一概念与在校大学生建立起生动的联系。清华学子随后的一系列创业实践,激发了全国许多高校学子的创业热情。2000年1月首届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即由清华承办。尽管直至今天,人们对学生创业的利弊 创业激情的理性回归 “如果绘制一条清华学生的创业曲线,以1998年为起点,曲线急剧上升,至1999年达到最高点,2000年之后开始下滑,近两年则走得平缓而稳健。”清华大学团委书记郑浩峻对记者说。1999年清华第二届创业计划大赛举办之时,正值网络经济火爆、知识英雄频出之际,“视美乐”、“易得方舟”等首批学生创业公司获得巨额风险投资,在清华内外引起不小的震动。崭露头角的冲动,实现自我的梦想,引发了众多在校学子的创业激情。 随着网络经济的降温、学生创业实践的进展以及时间的推移,清华学子对创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理性的思考。当年的诸多学生创业企业历经艰辛,有的已渡过难关,正在进一步发展壮大,如“视美乐”、“慧点”公司,有的最终没有踏上成功的彼岸。 该校团委副书记马扬飚对记者说:“视美乐得到投资时,一些同学就开始给邱虹云他们算股权,看赚了多少钱,但时间长了,发现事情并不像他们想象得一样,邱虹云们仍和大家一样朴素地生活着,睡上下铺,骑自行车,吃食堂饭,努力学习,创业并不意味着轻松和风光。”1999年8月首批11家公司入驻有孵化功能的清华创业园,学生参与创业的公司占大多数;后来入驻园内的公司中,学生自创公司开始减少。目前,园内40多家公司有三分之一是学生创业公司。见证了这些公司成长过程的创业园主任罗建北告诉记者:“1999年第一批学生创业公司进来时,大部分创业者不太知道怎么做公司,对资金、营销、产品市场化这些环节缺乏认识,商业意识不足。钱花得快,贷款又困难,一断顿,企业就很难撑下去了。而且技术在木头匣子里成功了,并不意味着市场成功,要变成产品,要批量生产,器件变了,线路布置变了,有许多难题要克服。” 罗建北认为,与市场中一切企业一样,学生创业公司也有成有败。她分析了一些公司失败的原因。有的因为缺乏对生存和长远发展的考虑。如易得方舟首期融资660万元,跟当时众多网络公司一样,没有过多考虑盈利问题,后来融资不利,房子一缩再缩,员工一裁再裁,造血能力达不到维持生命的水平。还有一家公司将希望完全寄托在融资成功上,投资人投资协议都签了,最后遇到股市缩水,拿不出钱。也有一家小公司什么都想做,同时扑到两三个领域,没有盈利特色,人、物、财又有限,结果哪方面都没有挣钱。 记者了解到,无论公司发展如何,十多名被批准停学创业的学生后来大多返回校园,继续完成学业。 创新教育的延伸 对学生创业,尤其是在校学生停学创业,人们议论纷纷。不少人提出质疑,担心学风会下滑,有人甚至认为这股学生创业风是上世纪80年代经商热的重演。但更多的清华教育者经过一番理性分析和思考,认为真正在学生阶段付诸创业的只是个别学生,只要引导得当,不会影响整体学风。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看到了创业意识启蒙对于教育本身的价值。郑浩峻对记者说:“几年来的清华学生创业实践,凝聚出不少有价值的东西,留下几家公司、公司规模有多大倒在其次,最有价值的是它对大学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对教育的重新思考。” 教育者开始有意识地将创业、创新教育逐渐融入到现代大学教育中。早在1983年,清华就开始举办了校“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展览交流会,后来规模越来越大,至去年已满20届;在清华,有多个覆盖各主要学科群的学生科技赛事,有科技论坛、院士报告会、学术沙龙等活动,各种课外学术科技项目支持基金也先后设立并运作。创业、创新教育则已不局限于校内科技活动,开始将科技创新向产学研联动推进。 郑浩峻说,清华将创业创新教育的意识贯穿第二课堂的全过程、全系统。在中国,创新意识的培养比起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张扬个性、有利创新的舞台。已举办了5届的创业计划大赛就是这样一个舞台。每年大赛都吸引数百名同学参与。每次大赛持续大半年,从4月开始学生交上商业计划大纲,5月预赛答辩,暑假用一周时间请专业公司对学生培训,学生利用暑期进行市场调研。9月至11月复赛、决赛,学生要完成一份完整规范的商业计划,进行最后角逐。“在预赛中,我们采纳了一种电梯间陈述方式,很锻炼人。这是借鉴西方的一种做法,风险投资商很忙,创业者也许只能在电梯里与他聊一下,那么他得在3分钟内让人家明白自己的商业计划。”参与组织好几届大赛的马扬飚对记者说。 目前,创业创新教育已渗透到清华教育的不同层面。例如,经管学院设立了创业研究中心;从今年起,清华科技园主任还在全校范围开设了《科技创业理论与实践》的选修课。谈及创业启蒙的效果,有人举了个例子,易得方舟虽然解散了,但公司的几个创始人有的再次创业,有的到其他公司担任要职,个个出色。 创业也可以是一座桥梁 开展创业启蒙的同时,清华也在尝试营建一种创业机制,以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学生创业公司大都受惠于这一机制。 “慧点”是创业园的第一个入园企业。刚入园时,他们正面临资金困境,创业园帮他们进行资金周转,经几次融资,公司渡过难关。短短几年,已由一个注册资金50万元、十几人的技术型小公司,成长为有150多名正式员工、总资产达5000余万元的高科技软件企业。创业园自1999年成立以来,经常组织圈里创业者交流体会,请成功创业者介绍经验,请咨询公司为企业诊断,请专业协会评估调查,介绍园内小公司与外面大公司合作,推荐他们拿到银行小额短期贷款,帮助他们请律师会计师,找资源、渠道、信息,以及确保他们享受到其他一些优惠政策。 已有数家创业计划大赛获奖者创办的公司入驻创业园,更多的学生创业公司由毕业生创办。这些创业学生开发的技术与产品,大多与自己的研究课题紧密联系。下一阶段,创业园想鼓励毕业生带着教师成果创业,以促进校内科技成果的转化,教师则起咨询顾问作用。 清华材料系研究生马晨正致力于这种努力。“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项目是材料系研制多年的成果,马晨参与了这项研究。这种人造骨骼材料在人体中可降解,可促进人体自身骨骼生长,目前这项技术已通过动物试验,并已在若干家医院做了一期临床试验,极富市场价值。原打算出国的马晨考虑到项目的重要意义,决定投身到项目的产业化过程中。 罗建北主任说,她接触到的创业学生基本都像马晨一样,并非怀有暴富心态,而是有一种理想和使命感,有的拒绝了外企的高薪聘用,有的放弃了出国的机会。她认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如果培养出一批企业家,会有不小的贡献,也可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 郑浩峻老师认为,创业创新教育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锻炼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真正的创业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自己去开公司这个很窄的范围里,大学生创业应该在足够的知识贮备、心理准备、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加上科技、管理、商机等一系列条件再去开展,而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则是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两性学堂--关注两性健康 学习两性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