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纪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7/22 16:10 新浪教育 | |||||||||
作者: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冀永义 欢迎网友投稿 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 --谨借夏完淳诗句,献给像我一样正沿着同一条路走来的朋友。
“秋风欲问缘底事?芦花无语只摇头。”这一次心灵的挫折,不想竟成了日后考研的原动力,真所谓“人从虎豹丛中健,天在峰峦缺处明。”生活中充满的辩证,有时只能让人感叹塞翁失马的故事。 有那么一天,我重读《为学》,忽然又被“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包含着普适劝诫性的名言无端地感动,勾起往日的雄心来。三年前打定主意要考研,这种思想忘却许久了;如今恍若隔世的理想重新浮现在脑子里,并且变得越发明晰。黑夜中的徘徊许久了,幸亏偶然地发现不远处有盏路灯,这束光明呼唤着我,使我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来。 四月的风柔柔地拂过未名湖,水渐渐地绿起来。湖边假山上的野花被一夜东风唤醒,空中弥漫着甜甜的香气。坐在湖边看穿梭在垂柳丛中踏青的游人,忽然脑海里浮现出卞之琳的《断章》诗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想起去年的今日,我还在山东一所默默无闻的学校里挣扎,如今却可以在这心仪已久的北京大学的匾额下徜徉。这种时空的回转变奏,正不知积压装饰了多少考研人的梦呢。于是就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把几年来有关考研的心路历程和学习经验写下来,以飨正沿着这条路走来的朋友。只是朝花夕拾,提笔之初,忽然平白添无限感慨,正是“青灯受读,想当年总角之时;绛帐生悲,忆故里嬉游之日”。梦里说佛,门外谈禅,只好不惮以文辞浅陋,但愿对朋友们有些帮助。 一 二十三年前我出生在鲁西平原一个偏僻的小乡村里,祖上似乎也算半个耕读世家,可惜这门第传承的书香,终于在清代以来的历次动乱中逐渐消磨了。后来被人从家里抄出四个青铜砚台和一箱子线装书,此后家境更惨,扣了帽子,四乡八镇抬不起头来。好在我出生的时节,社会已变,天下太平。可惜我的父兄,因为历史的教训,虽不把印刷物品视为洪水猛兽,却也不去问津,只顾踏踏实实,耕田种地。唯有祖父,念念不忘,向我幼小的心灵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于是我自小就习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的蒙训,刻苦学习。也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自绛帐启蒙十年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在县一中读书,有一次全县统考一举夺魁,被誉为“大秀才”,春风得意,横思无涯。不料1997年参加高考,偶感风寒,影响了成绩,随后福无双降、祸不单行,报考的第一志愿未被录取,竟被调剂到省内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去了。时年十八,正欲趁年轻一展宏图,没想到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如此巨大,实在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秋风欲问缘底事?芦花无语只摇头。”这一次心灵的挫折,不想竟成了日后考研的原动力,真所谓“人从虎豹丛中健,天在峰峦缺处明。”生活中充满的辩证,有时只能让人感叹塞翁失马的故事。 录取我的学校叫曲阜师范大学,大概是国内惟一一所设在县城里的高等院校。这大约是孔子的原因罢,可是孔子的遗风久已不存,唯有市里一些钩檐的建筑和仿古的马车,还让人觉得有些趣味。学校里有一尊孔子行教图像,像一个默立的黑大汉,注视着我这一个失魂落魄的幽灵。两千年前他也是在各国碰了一鼻子灰,而后不得已返乡授书来的。看来冥冥之中,我竟与孔圣人结了缘。曲阜师范大学设在县城,是这座千古文化名城的骄傲,却是这所大学的悲哀。当然,在我走投无路最失意的时候,是它接纳了我,给遭了海难的天涯孤棹一个避风港,这么说我应该感谢它。可是当时我却没有这种觉悟,只认为自己点了一份可口的饭菜没有上来,只随便施舍了一碗粥,把我当叫花子了。满脑子的穷山恶水,只觉得被狭窄的天地挤压着,透不过气来。想有一番作为,却又处处碰壁,落得满脸的灰,才悟出英雄人物原来不是书生做的,因此把那“跨马飞鞭渡长江”的心思冷却,毛驴都没得骑,哪有跨马的机会?原来这千顷的碧野,果然幻化成深不可测的汪洋,我这只白鹭飞来,无处停脚,只好再飞走。于是打定主意考研。主意一定,就像请客的菜单已经做出了,下一餐就要准备原料。当初我想报考法学,借了很多书,高铭暄的,沈宗灵的,还有博登海默的名著,兴趣颇广,转来转去,看了几本书,没有丝毫的心得。最后随着时间的消磨,竞把当初的雄心壮志冷淡了。屈指一算考研,尚有三年时间,遥遥无期,何必放如此长的线。于是每日里云起时看云,雨落时看雨,小城的春夏秋冬,安静得没有故事可讲。方才悟出人生的挫折与苦楚,可以描绘成悲愤的博人一恸的史诗,如杜工部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或者转化为慷慨的令人发尽上指的燕曲,像荆夫子的《易水行》;但是还有一种态度,是最健康的人生价值之本位,或者说人生价值本位之取向,就是把它淡化成平静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像白开水中放了盐,虽然吃起来有些咸苦,但可以调味,又能滋补筋骨。生活有时是不能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于是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竟不觉度过了大半个大学时光。其间无非读书,写字,做几笔文章赚几元稿费,与女孩聊天换换口味,交了几个朋友,评了几次三好学生,毕业前还勉勉强强入了党,尽管在纳新大会上整风,被人批得一无是处,但是结果却说明自己还不是个十足的坏人或笨蛋。 如果完全这个样子,我现在应该在某个县城给学生们讲鸦片战争的屈辱或拿破仑帝国的伟大。可是命运常是偶然的,有那么一天,我重读《为学》,忽然又被“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包含着普适劝诫性的名言无端地感动,勾起往日的雄心来。三年前打定主意要考研,这种思想忘却许久了;如今恍若隔世的理想重新浮现在脑子里,并且变得越发明晰。黑夜中的徘徊许久了,幸亏偶然地发现不远处有盏路灯,这束光明呼唤着我,使我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来。 二 总之,方向已定。但这只能说只有东风,万事不备。以后的几个月,就是我最忙碌的时间了。在下面的部分里,我将详细地介绍一下我的学习方法,希望这些经验之谈,能对朋友们起到一些实际的作用。 我是在2000年三月份决定报考北京大学的,那个时候我的英语早已通过六级考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因为英语在考研中的重要性,我还是不敢掉以轻心。我先买了一本人大版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词汇》,认认真真地背诵了两个月;到六月份的时候,我已经能把书中5000多词汇中的任何一词的词性、词义和用法准确无误地说出来。许多朋友认为词汇是考研英语中的一台重头戏,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所以这个基础一定要打牢。我觉得在背诵英语单词的方法上面,千万别想着投机取巧,尝试什么分解式记忆啦、联想式记忆啦等等方法,那样只会弄巧成拙。我常做的一个比喻就是:你的老友,为什么你总能记住他(她)而不至于忘却呢?这是因为你见得他(她)次数多了。所以背单词的时候也要这样,多看,多背,死记硬背,才能把它牢牢记住。采用构词法记忆当然不错,但是也要多看,多背,不如死记忆硬背的方式好。因为在英语考试的试题中,题量大,词汇多,时间紧,没有时间容你去按照构词法去猜想这个词的意义。而如果你一开始就是培养死记硬背的习惯,就会把映入眼帘的单词迅速地转化成信息,反应在脑子里。即使偶有几个不熟,也可以在上下文的语境中顺出来。有的朋友反映记下的单词容易忘却。这里我介绍一个比较可行的记忆方法:先把词汇分成组,比如每组五十个或一百个,然后在第一天记一组;第二天在记第二组之前,先对第一组进行复习;第三天在记第三组之前,再把第二组巩固一遍。这样以此类推,记忆的第二天来一次复习巩固,符合遗忘曲线阐述的规律。这些单词像一队队的敌兵,需要我们反复地去打,试图一劳永逸地一次性消灭敌人的可能性不大。我就用死记硬背加复习巩固的记忆方式,在六月份记完了所有的单词。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愚公移山,终成正果。 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多读英文材料。众所周知,阅读理解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占百分之四十的分数,是重中之重。不培养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想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高分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况且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听和读是属于信息输入的范畴,说和写则属于信息输出的范畴。信息输出,总是要建立在信息输入的基础之上的。而听和读两者相较,我认为读又是听的基础。所以阅读是比较根本的技能训练。我在六月份买了一本《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阅读理解220篇》,每天坚持看四五篇;另外,订阅了《21st Century》报,既可提高英文阅读能力,又可以了解时事及一些社会问题,一举两得,获益匪浅。 直到十月份我才尝试着看两套往年的研究生入学试题,琢磨其出题特点和测试方向。 我发现这两年的考试,总的来说,还是集中在阅读能力和词汇掌握的熟练程度等方面的测试上。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比较重视考查考生在语篇方面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掌握了真题的特点,我就有选择地去做一些模拟题。做完后一边核对答案,一边对自己的缺陷和对试题的缺陷进行评估,也对自己在上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这样每做一道题,都要有四五天的时间用来思考,这些思考不只是对题目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正,更重要的是对前一段时间的学习进行总结和核定,同时查缺补漏,重新建构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如此一程一程,不断反思不断解构又不断建构,终于在考前的三四天内形成了固定的战略体系,此时再看那场为期不远的战争,已经是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了。 下面谈一谈政治复习的一些个人见解。政治课考核的内容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五块内容的难点应该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因为这两个学科理论性强,要牢固记忆的东西居多,同时又需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比如哲学部分的唯物主义原理和辩证法思想,就要反复阅读直到记忆,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等也要牢记。只有理解没有记忆是不可行的,因为那样在考试时只能用自己的话来答题,很不准确。而只有记忆不会理解也是不可行的,因为那样不能把理论贯彻入实际,不能灵活运用。我是在六月以后,就买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编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指导》,细细地阅读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部分。两个月后,再去看其他三部分内容,因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包含的许多知识都是常识性的,容易理解,也不必死记原话。考前两个月,市场上开始出现许多版本的时政复习资料,我建议朋友们多看几种,比较出重点来,这样命中率高。最后一个月,可以看一些试题,了解一下出题方向及考试特点。总之,对待政治考试要有信心,因为政治受限的人总是少数。但是在战术上却要知已知彼,以确保百战不殆。 至于专业课的准备工作,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况且报考方面各有侧重,一人介绍的经验,就不是普适性话语了。不过对于文科各专业来说,我个人认为,考试的内容还是比较基础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时要全面,争取面面俱到,不漏万一。在某个领域某个问题上也要有自己的一点独特看法,否则无法让人看出你是个可塑之才来。还有,目前社会上越来越重视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反映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就是跨学科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所以在准备迎考的过程中,只要时间允许,尽量多看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我初学法律,后转向历史,同时也读社会学经济学的论著。这些东西,对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有着很好的助益。总之,只要是文科的考生,就应当了解目前经济学界有个哈耶克,社会学界有个布迪厄,哲学界有个哈贝马斯、德里达等等。其实这些人物本身就都是超越了学科界限的通才。 三 以上所谈,都是可操作的经验。可是果然操作起来,却又是个很累的工作,压得人几乎窒息。十一月报名工作开始,忙了几天闲事,谁知从此竟收不住散漫的心了。猫吃过几回鱼,便不肯问津馒头;人走惯了下坡路,就不想努力往上攀。古人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难道我放不下心是兆示着难以步入学问之道么?报名之后的几十天里,我每天都去看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播映的《电影欣赏》,晚上照例回忆电影中的剧情和主持人袁静女士的音容笑貌,并在日记里写千言万言的评论与感受。我的两篇电影影评,就是这个期间发表的。 初试的时刻终于到了,然而那三天对我来说,却仿佛淡淡的流水拂过鹅卵石,一点声响都没有。后来焦虑地等成绩,匆忙地来京复试,日子像在人身上偷偷溜走似的。直到复试终结,方才长舒一口气,宛若甲胄俱卸、重负已释。逃过几年风浪中的船,终于上到一处宁静的浅滩。踏上北上的列车,只觉得远方的路正像列车下响动的铁轨,现实与理想俱来,竟都走入疲惫的梦里去了。“梦中草檄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而今又提笔怀旧,那平添的一番感慨,总觉得尚未言尽呢。(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2001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小传 1979年出生于山东省垦利县。两岁随父母迁回祖籍阳谷,五岁进学堂,念了几年书,算作启蒙,十一岁考进镇上初中,喜读四大古典,然而胸无大志,总想考中师教小学谋生。无缘实现理想,十五岁进县城读高中,这时开始与现在的女友谈了恋爱,成绩反而因之辉煌,故那三年算是金色与粉色的和谐。1997年高考失利,到曲阜一呆四年,看了些书,做了些事,发表些文章,悟出些意思。受了心爱的女友的时时鼓励,便来北大略做拓展,所以我很感激这几年她对我的精神上的支持,尽管她现在只在家乡中学教书,但她的无私精神,却是我必须以师事之的。 尝记儿时院子里一棵古槐,夕阳西下的时候,就有鸟鸣与淡淡的槐香溢满整个院子。而今脱域,重嵌在京城混凝土的一角,常常不得不受到边缘心态的困扰。场域的转换,语境的更迭,与身份认同的疑惑俱来,“我是谁”这一问题,还真是一言难尽呢! 本文选自桑磊主编的《中国名校硕 士谈考研》丛书之《风雨考研路》,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任何媒体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