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中追寻收获 打拼在IT行业的中关村女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8/01 15:18 中华工商时报 | |||
摘要:IT产业是年轻人的产业。云集在中关村的,大多是一群二、三十岁的女孩,风华正茂、着装讲究。她们无意于名垂青史,也不会像男人那样脑中总萦绕着功和利。她们随着中关村的兴衰而沉浮,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新陈代谢。也许,她们只是在有意无意间推动着中关村向前发展 光凭勇气也许还不足以铸就今天的东方通和今天的东方通中间件,她的智慧和韧性总 张齐春的中间件之缘 在国内还根本没有系统集成的概念时,她就已经带领当时IT界的领军企业四通公司涉足系统集成业务;当大家还在讨论UNIX系统是否可行时,她已经把这个系统成功应用到了建行的一个会计核算系统中;当她创办的东方通科技把系统集成做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时,她却突然宣布东方通彻底退出系统集成领域,做起了当时国人还很陌生的中间件产品……她的这些举动即便在今天看来也颇有些另类。 这位经历有些传奇色彩的女性就是东方通科技的创始人张齐春女士,是一个经历了整个中国IT发展史的人物。 张齐春在业内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物,人们对她的敬重也许有年龄和资历的成分,但更多是因了她的勇气、智慧和韧性。 1984年,46岁的张齐春离开了科研机构,“下海”来到刚成立的四通。“‘下海’还是后来的叫法,当时人家说我是落草为寇,是往火坑里跳”,说起那时的遭遇,张齐春不禁笑了起来。其实,今天成为笑谈的事在当时却需要她付出很大的勇气和决心。不搞学术,而去和那些农民一样的人混在一起,这不是堕落吗?这样的议论充盈耳际,在那样的年代给她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不过,最后还是她决断的勇气占了上风。而这样的勇气后来在决定东方通转型的紧要关头再一次显现了出来。 1992年,张齐春离开四通,创办了专门从事系统集成业务的东方通科技有限公司。1998年,张齐春突然宣布:东方通退出系统集成领域,专心做中间件产品,转型为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先不说从SI到ISV的巨大跨越,单是从已经在业界做得颇有名气的系统集成业务中彻底抽身,这一变化就已经让很多人瞠目了。1996年、1997年是东方通在系统集成领域的鼎盛时期,当时他们一次就拿下了四川省18个地市建行系统的大单,一次拿下了建行河南省的全部项目,这令当时她的同行望尘莫及。就在宣布退出系统集成领域的前夕,建行山西省分行还同他们接洽,希望东方通承揽建行山西全省的项目。张齐春果断决定把该项目推荐给其他公司,这一举动曾令当时的东方通销售人员扼腕不已。 即便在今天,张齐春也不得不承认,那确实是做得最辉煌的几年;但是即便在今天,她也还是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光凭勇气也许还不足以铸就今天的东方通和今天的东方通中间件,她的智慧和韧性总会生出许多的传奇。 张齐春与中间件的缘分始于一次失败的投标。 1993年,建行北京市分行的一个IT系统招标,东方通在那个项目上输给了IBM。不过,这次失败的经历倒使张齐春眼前一亮:他们输在无法提供一个能够完全保证对方提出的几个关键技术指标的解决方案,而对方提出的这些技术指标只有中间件才能够满足。同时她也悟到,类似U-N IX这样开放式的系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正是开放式的系统给了SI以及IT其它许多产业发展的机会,而中间件极有可能在未来形成一个产业。于是,她决定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当时她怎么也不会想到,除了将彻底改变东方通的命运外,她的决定未来还将书写中国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的中间件历史,并对整个中国软件业产生一定影响。 那时别说国内没有中间件的概念,就是在IT业最发达的美国,中间件也仅处于起步阶段。在投标的过程中,上游厂家H P公司曾经向她推荐国际上最早做中间件的一家公司——泰康公司。有了对中间件的一些感性认识,张齐春又去了美国硅谷,并且一呆就是3个月。3个月中,她挂着SI的胸牌儿频繁奔波于各家公司和各种展会。她要充分论证自己为公司选择的这个新的航向是否正确。从美国回来的张齐春信心十足,默默开始了中间件的开发,一干就是5年。而1998年的正式转型就是这5年的厚积薄发。 之后的又一个5年,东方通中间件从填补了中间件在中国的空白到确立了自己的品牌,经历了一段艰难却是让张齐春和东方通人颇感自豪的发展历程。2003年,东方通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的股权投资,东方通中间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计委均在东方通立项,东方通中间件产品已经占领了国内同类市场份额的30%,总装机量超过了10万套。东方通也成为世界上能全线提供中间件的少数供应商之一。 “我对中间件充满信心,我对这个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和未来更充满信心。”这个60多岁老人的目光中跃动着激情。她的目标不止是东方通的中间件。去年,她曾牵头召开了一次全国的中间件论坛,与其他有志于此的厂商共同探讨中国中间件产业未来的发展。 张齐春身上有一种她那个年代的人所特有的精神,这在现今有些浮躁的IT界是少而可贵的。 张齐春崇尚信念,信念使她向确定的目标努力,信念使她无所畏惧。 当年针对“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的说法,张齐春曾经说过:“等到你看见别人已经赚到了钱,你就没有机会了。你必须要有前瞻性。”前瞻性使她找到了UNIX,找到了中间件,而她女性特有的执著和韧性又使她在追求开放系统和中间件的道路上历经风雨却痴心不改。 一头“乱发”的她,女人味十足,乍一看似乎不见当年军人的影子;说话不疾不徐,丝毫不给人以紧张感,可是曾经她的同事说,她像浑身捆了炸药一样 从军人到职业经理 笔者面前摆着三张照片,一个是站在欧洲码头衣着光鲜的长发美女,一个是澳大利亚农场里的“农家女”,一个是在悉尼街头张开双臂,一头乱发的红衣“少女”。这就是陈葵,在冠群金辰当3年总经理的陈葵,3年三个模样。“我常有惊人变化,”陈葵粲然一笑,“我总是求变,不安分,经不起诱惑。” 这“不安分”让陈葵15年的职业生涯波澜起伏,让她脱去军装,让她跳过DEC、康柏、3COM等一家又一家公司,又让她到冠群金辰,从而完成从一个军人到职业经理人的嬗变。就像蛹化成蝶要经过痛苦或甜蜜的酝酿,这一嬗变也必然蕴藏着诸多酸甜苦辣。 第一次“蜕变”源于1992年陈葵所在的二炮第一研究所成立经营性的开发实体,做了三、四年计算机程序员的陈葵被领导指定加入进来。 如果以现在的标准衡量,随后在开发部做营销的几年简直“苦不堪言”,但那时的陈葵青春年少、满腔热血,似乎一点儿都没觉得。至今她还非常怀念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施工现场住简易的工棚,用板凳和草垫搭铺睡觉,喝羊汤,与成片苍蝇搏斗。拼命工作,累得自己甚至得了尿结石,还以累为光荣;付出可以看到回报,收入比研究所原来的同事高,成就感得到了很大满足。 习惯了这样生活的陈葵,自然不能接受1994年开发部解散后,回到从前按部就班的日子。 本来渴望进中关村的陈葵,却意外地接到了DEC的上班通知,当然这是经过了四轮考试,历时一个月的层层选拔之后。这期间,其实陈葵也去H P、IBM面试过,这是陈葵心中曾经的“痛”。简历是朋友帮忙写的,说得“天花乱坠”,更有意思的是,简历上书“精通DB2、SYBASE等数据库”,而陈葵那时都不知SYBASE为何物。H P的“面试官”衣着、举止都非常规范,陈葵至今都还记得很清楚。他说,我们聊聊SYBASE吧……后来当陈葵在香港康柏已经位居高职后参加一次聚会,还遇到这位“面试官”,他还是一个普通的销售,当然,这是后话了。 如果说在DEC的PC部门,陈葵学会了怎样和总代理合作,一起在市场中拼杀,那么这种能力在康柏被发挥到了极至。当时康柏的四大总代拖欠康柏很多货款,包括陈葵在内的四位销售经理各自负责一摊。四大总代中有的欠款最终也没有清偿,甚至让康柏都无法追究,而陈葵则不仅将自己负责的总代所欠的几百万美金全部收回,并且帮助救活了这家公司,所以说这一仗打得相当漂亮。 毕竟PC的“没落”更映衬出网络的“光明”,“经不住诱惑”的陈葵接受了3COM的邀请。如果说陈葵在康柏学到一种“特种兵”精神,充分磨炼了自己的个人能力,那么在3COM更多地是学习了管理。那时的很多经验教训对陈葵现在都很有帮助。 “空降”到冠群金辰,陈葵只身前往,首先表明了和老员工并肩作战、共同创业的态度;然后她通过软盘换光盘等一系列营销手段,清空库存,让资金运转起来,并做出由单机版转向网络版这一现在已被证明是正确的决定——她很快证明了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力和敏锐的触觉。 多年的外企经验让她体会到规范化的好处,她也想以此来改造冠群金辰。冠群金辰已经从过去有些“土”的国内企业,变成了一个比较规范化的“合资企业”。有了规则,可以使很多事情自动、有效地运转。不过,陈葵也看到,康柏就是因为过早地被植入IBM和H P的文化,那“特种兵”的勃勃生机渐渐消失了。所以她认为,应该随着公司成长的需要,逐渐引入一些规范。 经历过一件件事,一个个难题,陈葵变得更娴熟。她依然在变,从外表到内在到处事方式。一头“乱发”的她,女人味十足,乍一看似乎不见当年军人的影子;说话不疾不徐,丝毫不给人以紧张感,可是曾经她的同事说,她像浑身捆了炸药一样。“可能是年纪大了吧,”她笑道,“不过,人们总觉得女强人会很强悍,但其实真正的女强人反而不会那样……”正所谓“真水无香”吧。 做总经理和以前有很大区别,陈葵感觉压力空前大了起来,不过以她“求变”的性格,挑战正是她的追求,这样也许可以让她愿意在这个位置上做得更长久。 “我是个很追求快乐的人。工作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享受工作的快乐就是享受生活的快乐” 享受工作的快乐 与紫光分销事业部总经理刘燕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她的言谈间既思路清晰、娓娓道来,又不乏女性的自然与亲切,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我觉得事业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刘燕骨子里的想法带有很鲜明的女性特点,“工作带给我的是快乐,这就像旅游,其实也很辛苦,但你不这么认为,因为你是在享受这个过程带给你的快乐。实现目标、解决问题、把握节奏,这一切都可以带来工作的愉悦,而享受快乐也是我工作勤奋的一个很大的内在原因。” 学印刷的刘燕,1995年一跨出校门就进入了清华紫光集团,一干就是8年。从紫光的子公司——三艾公司的市场助理开始,第二和第三年做销售,第四年做销售部经理;第五年即1999年5月转到惠普分销做经理助理;2001年在惠普业务独立成事业部以后任副总经理;去年8月任总经理。这一过程对刘燕来说,显得非常的顺利和自然。 “在三艾工作阶段,我学到的技能确确实实就是销售本身。由于行业特性很浓,更多接触的是客户,了解的是应用,而对IT行业的感觉并不清晰。1999年转到分销,我才真正感觉了什么是IT行业。 刘燕对IT行业的认识是随着紫光分销业务的发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她也一步步成长起来。当时,紫光做分销的基础非常好,一方面刚刚上市,资金雄厚;另一方面,紫光各地分支机构的销售基础和客户基础非常好,因此,分销业务的起步非常顺利。 “1999年,我们不到半年就做了1个亿,但那时我对IT仍然没有什么感觉,觉得分销也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活儿;2001年算是个分水岭。业务量从3.5亿蹦到10亿,这时,单纯的销售技能已发挥到了极限,你会感觉到真正要做好分销业务,不是仅靠销售就能完成的,分销的一个很强的价值在于整体的运营管理,我开始认识到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管理的重要。当公司分销业务按当初既定方向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发现这里面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我个人的全局管理意识、概念开始逐步形成并建立了。”刘燕并不认为在这个行业中男性与女性有什么不同,她觉得IT行业的性别感不是很明显,男女的区别更多体现在做事风格上。“我从不喝酒,客户看我是女性往往也能理解,但男的就不行,从这方面看,我受的苦难比男同事要少很多;另外,女性在与人的沟通交往上会更平和一些,可能这算一个优势吧。刘燕更多地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运气好”,遇到了好的公司环境、好的领导和出色的同事。“运气是外部环境的一部分,我的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碰到了好的公司环境、好领导和好同事。”从三艾到IT分销业务,分别是紫光在不同阶段运作的重点业务。过去,三艾的总经理以潜移默化的语言和行动教给她销售技能,分销业务时的领导的正确规划和引导,并指导给整个高层团队良好的管理技能和更开阔的业务视野,以及现在紫光分销事业部这个年轻团队的成员的激情与创造力,都使她念念不忘。 刘燕认为不断学习和领悟是适应工作和推进工作很重要的因素,现在除了在工作中学习,同时也正在清华就读MBA。 作为经理人,刘燕考虑更多的当然是管理与发展。面临竞争,更多的挑战来自于自身,一家公司一定要有自己生存的空间和理由。我们自己需要改善的东西很多,起初要关注的是销售本身,现阶段,要关注公司的整体运营以及紫光的内部改革,创建一个高效快捷的、信息化的整体运营体系是我们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 紫光分销事业部的员工在内部都是直呼刘燕其名,而员工对快乐、融洽的工作环境也非常认同。事业部会有定期的“头脑风暴”活动来激发大家的创造性,刘燕也认为,人员结构比较年轻,充满激情是这个团队的一大特点。 “我并不特意把自己看成一个总经理,而把这个职务当作一个分工状态,也更愿意员工把我当做完成公司目标的一个资源。”这也许就是刘燕的领导风格。 罗萍说,中关村的岁月是她一生难忘的时光,“因为投入太多,所以离开的时候伤痛也多,这也是我离开这个圈子、最终去了深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关村“情人” 2001年4月份,罗萍给我邮来了她新出版的两本书:诗集《飘来飘去》和正引起轰动的长篇小说《中关村情人》,当时她在赛迪影视干得正欢。2002年春节和罗萍一起吃饭,她突然告诉我她已经从赛迪影视副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下来了,两个月后就收到她发来的电子邮件,说是人已经去了深圳,并且从IT传媒直接跳到了房地产行业。之后就再也没有了这个人的消息。 这是一个总能让人惊奇的女人。当再次联系上她时,据说她正在深圳参与策划大型的“城市运营商”和“小康城镇”运动,她还像以前那样感性和执着,骨子里的理想主义在电话里都能感觉得到。 1997年12月,罗萍从广西来到北京,歪打正着进了和光集团北京总部,在市场部做公关推广。回忆那段特殊的日子,罗萍说自己“如同经历了一场高热,因为不了解产生激情,然后又因为了解而感到平淡。”和光从代理起家,是一个偏“理科型”的建树,而罗萍认为自己多少算一个有点“酸”的文人。 2000年,和光集团与康柏联合推出的“康柏-和光”电脑无疾而终,其自有品牌部门的大多数员工也都离开了和光。在失意之中,罗萍也面临着她在中关村的又一次人生选择。那时候,网络的神话正铺天盖地,大家一心往网络公司挤,尤其是一些传统媒体的记者,“我也一样很想到网络公司去,一是网络还是一个新东西,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另外在那里似乎到处都是名利双收的机会。”但是她的简历却误打误闯,到了一个电视栏目制片人的手里。 就这样,罗萍进了栏目组,并在半年后随栏目组一起被赛迪影视收购。在此期间,这个女人的才情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短短两年时间,她从一个记者做起,凭着自己的实力一步步升任主编、总编辑、制片人、副总经理。罗萍的崛起是从《环球IT报道》开始的。这是中国首个日播的IT节目。 如果说在和光集团,罗萍是行业中人在做IT,那么在《环球IT报道》,她则是从传媒的角度审视并展示IT。《环球IT报道》“把冰冷的IT做出温度”的口号,多少体现了罗萍对IT行业的看法。罗萍认为IT行业更讲求数据和规则,这一方面体现了IT的规范性和国际性,同时也意味着它少了很多的人情味。“因此从影剧上表现高科技总采用冷色调的蓝色。规则从某种程度上是冷酷的。” 在此期间,罗萍完成并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中关村情人》。这部小说总结了罗萍在中关村几年的心得,被称为“中关村第一部情感小说”。罗萍说:“中关村是一个年轻人的群落,在这里拼杀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智慧,更有她的青春和健康,对女人尤其如此。”《中关村情人》就是写这种残酷的竞争环境中,那些女人们所展示出来的情与欲的美丽。 罗萍说,中关村的岁月是她一生难忘的时光,“因为投入太多,所以离开的时候伤痛也多,这也是我离开这个圈子、最终去了深圳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比现在做IT的人,罗萍觉得自己更幸运,“因为我赶上了自有品牌电脑和网络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对我一生的影响,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我当时所做的节目能够被认可,也跟当时的大环境有关。”“现在对IT界发生的事,我知道的已经越来越少了,甚至想起以前的人和事,已经变成了一种‘怀念’。社会发展太快,时间会很快把你遗忘,所以个人也要学会遗忘历史、尤其是遗忘辉煌。否则你会很痛苦。” 罗萍现在正从事房地产策划,并且做得津津有味、有声有色。除此之外,她还打算今年再出三本新书,罗萍说:“写东西编故事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做房地产策划是我的社会职业,它们对我都同样重要。” “我不会轻易放弃我现在的一切。”接着她又说,“不过回到中关村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毕竟我曾经迷恋中关村就像迷恋一个‘情人’。” 更敏锐更细致 身为佳杰科技软件事业部副总的祝琳,在微软产品分销圈里很有名气。 自入行以来,祝琳一步一个脚印的在事业的阶梯上不断攀升。作为IT人,作为IT圈中的女人,祝琳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的心收集着点点滴滴的感觉与收获。在她看来,作为一名女性,要在IT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立足,并得到同事与客户的认可,保持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最为重要。因此,祝琳谈到:“经历了这么多酸甜苦辣,我乐在其中。” 在外人看来,祝琳进入IT行业也许是她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祝琳说起此事却觉得很平淡:“原先在一家国企工作,也许是觉得缺少激情吧,于是就出来了。进入IT这个行当似乎也没有过多的考虑,顺其自然的事情。”其实,祝琳离开国企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事情。那时,国企的稳定性依然是许多人所追求的。也许祝琳当初做出转入竞争激烈、前途未卜的IT行业的选择,并不是像现在看来这样轻松的。 祝琳并不认为IT圈中的女性和男性之间有什么区别,一些不同之处仅仅是出于两性本来的一些性格差异。祝琳说:“现在IT圈中有很多出色的女性,而且很多人都是站在一线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绩。女性的一个优点就是细心、耐心。这是女性地主要优势。对许多问题,女性会有更敏锐、更细致的洞察力,能更为人性化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因此,我们能把工作做得更细。能够与同事和客户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不止是事业和生意上的伙伴,而且能够成为很好的朋友。” 祝琳也承认,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战略性的问题上有时看得没有那么远,这也是缘于两性在性格上的差异。因祝琳从不为自己制定过高的、远景性的目标。这既是减轻压力的一种方法,也适合女性的性格特征。当然,祝琳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和职位,就一定要成功。”她说。 在祝琳看来,女性在工作中也会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关键是女性在工作中要有原则,陪客户吃饭、唱歌这并不是女性优势的体现。 多年在IT圈中的摸爬滚打使祝琳收获了很多。无论是同事,还是客户,或者其他一些圈内人,祝琳已经结交了很多朋友。祝琳喜欢和朋友聚会、逛街、聊天,她说:“和朋友一起,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好的想法,好的建议,许多工作和个人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同样,许多人一有问题也就会想到我,能给别人带来帮助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只要身处IT圈,就会有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女性。但祝琳以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这一切,在酸甜苦辣中体验奋斗的乐趣。在事业上,她还会一步步去追寻收获。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