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招生滑铁卢” 150分上大学真相调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8/20 11:37 新闻晚报 | |||
上个星期,今年的高考招生工作迎来了一个颇富戏剧性的尾声。由于有26所专科院校在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今年为文科251分、理科226分)上未招满生源,按照上海市招生工作的规定,这些院校可以在市教委划定的最低录取控制线上(今年为文科175分、理科150分)自主确定“3+综合”成绩的最低报名资格线,自主招生。没想到,最后还真有几所学校把资格线降到了150分。 150分,这条“优惠”的不得了的资格线使很多考生一下子转忧为喜———终于赶上高招的“末班车”啦。150分,这个低得离谱的门槛也让许多学校松了口气———招生计划总算可以勉强完成了。 然而,高等教育还有质量可谈吗?每门考分还不到50分的学生能胜任大学课程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否会更加严峻?一时间,议论纷纷。究竟该怎样看待这个现象呢,每个人会在心里做出自己的判断,而真正的答案也许只有等时间来告诉我们了。 调查样本 资格线降到150分的学校: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 上海长宁区业余大学 上海市宝山区业余大学 民办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 民办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 调查对象 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侯定凯(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邹荣祥(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校长) 忻福良(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忻建国(新侨学院党委书记) 若干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家长和教师 问学校———行不行 [现象]复读比专科“吃香” 其实,这次有那么多第三批的专科院校遭遇“招生滑铁卢”,主要原因在于专科院校在广大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不少上了线的考生宁愿选择复读也不愿意在专科院校将就。截止到7月9日中午,已有373个考生去市教育考试院办理了撤销志愿手续,其中撤销第三批高职高专院校志愿的就有315人。 十年寒窗,一朝高考,为什么这些学生甘心放弃已经到手的读大学的机会,再去苦熬一年“高四”呢?“我们同学都觉得进高职、高专院校有点降低了自己的身价,将来毕业后工作也不好找。”一个今年高考发挥有些失常的毕业生这么说道。 这么看来,专科院校的失宠,一方面表现出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考生家庭对学校的选择余地更大了,选择起来就更慎重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很多专科院校的社会信任度不高,对家长和学生没有吸引力。 既然招不到足够的线上生,这些不受青睐的高职、高专院校只能退而求其次,把目光投向广大的线下生。对学校来说,生源是其生存资源,在学生数量都无法保证的时候,就没法奢谈什么质量了。牺牲质量换数量———录取分数就这样被降了下来。 “学校是为了收费!让学习差的学生进大学是幌子而已!”“这样的教育下能成什么才?”———各大网站的评论版上顿时骂声四起。虽然这些评论中也许不乏情绪话的语句,可是,由于竞争力弱,就降分录取,使得学生质量一降再降———这样的高校是不是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症结]师资吃紧 专业“撞车” 从今年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有缺额的第三批专科院校名单来看,13所民办院校的缺额数占到了80%左右,民办高校招生又遭遇了尴尬局面。 相比公立专科院校,民办高校的生存、发展更受到生源数量的制约。能够被列入计划内招生的民办高校,大多投资过亿,如果学生人数太少,学校就很难维持正常的教学和日常支出。目前,本市列入招生计划的民办高校已达到14所,而学历文凭考试院校有19所。与此同时,公办本科院校也在不断扩招。所以,在争夺生源的“战场”上,“腹背受敌”的民办高校只能降分,再降分。 但回过头想想,大家为什么那么不信任民办高校呢?记者首先采访了一位在民办高校执教多年的老教师。 “还不是对教师质量不放心?虽然各所民办高校都宣传自己的师资力量有多强,但它们聘请的教授、副教授多是各大学的退休教授或在职人员,流动性大,教好教坏学校又无法评估,即使教得不好,也很难管。”这位老教师本来是华师大的老师,所以这方面感触颇多。“再说了,名校的教授本身都要忙于课题研究,在自己学校也不怎么给本科生上课,让他们给民办高校学生上课,就更没有积极性了。高校的数量增加得太快了,过两年会出现高中毕业生数量的锐减,那时民办学校招生会更加困难。”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于海副教授也提到了同样的问题:“我国的大学教育正处在扩张期,就是从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这在一些人眼里也成了‘淘金期’。高职高专要办得好,一定得有一批有经验的老师,而现在很多民办高校还没有这样的条件,常常到处乱拉老师。可以说,它们的招生数量和实际教学能力还有差距。” 不过,一些拥有稳定师资力量的职工大学、业余大学今年招生也遇到了冷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学校设置的专业与现实要求有了脱节,专职教师反而成了它们转向中的难点。”那位老教师这样解释道。 而在专业设置上具有灵活性优势的民办高校开设的大多数是比较热门的专业,例如国际贸易、物流、计算机、商务英语等。因为专科院校的“门槛”低了,学生竞争的压力便从高考推向就业,如果毕业生“销路”不好,即使分数线定得再低,也会有招不到学生的危机。 但是,这样一来,专业设置不平衡、热门专业频频“撞车”又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高职高专培养的是毕业后能够直接工作的学生。所以,它们经常一窝蜂地开设某些所谓的热门专业,然而这种跑短线的做法只会使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于教授的一番话真是直指要害。 “今年,因为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国际货运与报关专业成了抢手的大热门。但能上这门课的老师全上海只有这么些个,到时候,这些老师肯定又要到处‘赶场子’了。”老教师说到这里也是一脸的担心。 [出路]质量+特色+实践 经过8月11日、12日两天的阅档,8月13日,本市26所有余额计划的专科院校向预录取考生发放了共5.2多万份通知书,47所外地院校发放预录取通知书共2000多份,预录取通知发放数占考生填报学校数(65225 )的84.64%。看来,这些高职、高专院校今年的招生任务是可以完成了。但是,如果产生生源危机的根源没有消除,明年招生岂不是要更大幅度地降分? “从长远来看,一个学校要保持生命力,还得靠质量取胜。如果我是家长,对那些门槛太低的学校肯定会产生疑问。”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侯定凯老师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社会学研究,他认为,认钱不认分的学校最后是会被市场淘汰的。“但是,高等教育也有两难,从质量角度说,当然希望培养最好的学生,而从普及、公平的角度说呢,又要尽量满足所有想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需求。不同学校面向的是不同的服务对象,也不能以统一标准来衡量。” “其实不少民办高校的办学起点是很高的,像我们学校,有200多名专职教师,不少人以前还是各大名校的学科带头人,年龄结构也比较合理,平均在三四十岁。”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的邹荣祥校长想要为民办高校在社会上的不良形象“申诉”一下,“现阶段,民办高校在总体水平上是处于弱势,但并非每个民办高校都不如公办的。我相信,若干年后,一些追求档次、注重质量的民办高校是完全有能力与二本线上的公办学校抗衡的。” 而要解决就业难,早就有专家指出,在学历文凭上不占优势的专科院校,应着眼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公办高校的补充,强调实用型和技能型,在专业特色上下功夫。 邹校长在这方面似乎也很有心得:“用人单位现在很强调人才的实用性,看重的是员工能创造什么价值,文凭只是标志一个人接受过多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并不反映他或她的实际能力。所以,我们学校正在努力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 新侨学院党委书记忻建国曾经把质量和特色看作民办高校的生命线。作为众多考生圆大学梦、接受高等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各大专科院校要想不被社会淘汰,还是得牢牢抓住这条生命线。 问学生———值不值 [现象]社会压力大家长期望高 8月15、16日,是有缺额的第三批专科院校接受考生报到的日子,记者也趁这个机会去了一家民办专科院校的报到现场一探究竟。 学校里人还挺多,不少家长正领着孩子向学校的老师咨询读哪个专业比较好。在一个咨询台前,记者看到有6个家长正对着一名老师进行着“连珠炮”似的发问,而一个身材不高、皮肤较黑的女生则站在一旁,一言不发。上前一问,原来这是一家子,从崇明来的,孩子考进了大学,长辈们就全体总动员,来为孩子的专业把把关。 “多读点书总归好的,不管怎么样,也算是大学生了,将来找工作会容易一点,起码能当个白领吧。”女孩的爸爸话语间流露出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全家人最后决定让女孩念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每个月四五千块总有的把。”外婆临走前的一句话把咨询老师问乐了,只能笑着说:“我到现在还赚不到四千块呢。” 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家长还真不少。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同时,他们又认为进大学是有出息的先决条件,所以拼了命也要把孩子送进大学。“其实有些孩子自己并不想来,都是家长要他们读下去。”咨询处的一位老师说。 “这种观念早就该转变了。”于海教授提起这事有些激动,“上海的外来人口多,那些体力活现在都是他们在做,饭店里也是外来妹在‘端盘子’。可以说,上海人现在已经产生了身份比较的心态,有些工作似乎已经成了外来人员的专利,上海人去做就会觉得很坍台。所以,家长都鼓励孩子上大学,目的就是让他们找份相对‘高档’的工作。这也是我们这个劳动力富裕的社会特有的现象,其实,这样只会抬高用人单位的门槛,造成资源浪费。国外也有低端的高校,虽然它们的教育普及率很高,但不上大学也很正常,就算找不到很高级的职位,收入也不会很低,更不会被人笑。” [担忧]一年一万能否回报 这样看来,家长要进行这笔价格不菲的教育投资,还得三思。现在大学进行的不再是精英教育,而低端的专科院校更不是什么保险箱,对学生来说,不是在里面“泡一泡”就能“脱胎换骨”的。进大学只是就业的充分条件,决不是必要条件。 记者在同一所专科院校的报到现场还看到一个由妈妈陪着来的高个子男生,据咨询老师说他们已经在这里徘徊了3个小时了,还没有选好专业。“他数学只考了20几分,外语也不及格,我们建议他念广告专业,他又不喜欢。可其他对数学、外语有一定要求的专业,他肯定是读不好的。” 这也是文章开头的一个疑问,考分如此之低的学生能完成比高中更复杂的大学学业吗?“就150分这个分数而言,可以说这些学生的功课程度是相当差的。可以说,他们的高中学习是不合格的。而现在降下来的是大学录取分数线,而不是大学学习标准。我想,考分那么低的学生是很难跟上现有的大学课程标准的,也许上大学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华师大的侯定凯老师觉得,这些学生确实有必要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适应大学的学习。 侯老师接着说:“总的来说,不同阶段的学校有不同的标准,不是什么人升上去都可以适应的,这也是高考存在的必要性所在。现在,不少初中老师都觉得学生难教,就是因为小学升初中取消了考试,学生水平相差太大,有的学生并没有达到初中教育的要求。” 上文提到的那位老教师对这些低分学生的素质也叹起了苦经:“这些学生上课时思想很难集中,最近,他们又想出了逃避上课的新招———频频上厕所。其实,这些孩子考分那么低,是长期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不是进了大学就能改的。” 对此,于海教授认为这还是因为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扩张速度太快了,“学校太多,结果在现有的应试制度下,很多不符合条件的学生也进了大学。最后苦的还是家长,现在专科学校每年的学费在7000到10000元,对不少家庭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如果孩子达不到他们预期的目标,家长肯定会很伤心的。” [对策]适合自己才最重要 不过,一些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这些低分学生的特点:“他们的书本知识确实不如别人,但往往在其他方面多才多艺,特别是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很强。”工商外国语学院的邹校长总结道,“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还只是考察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这使一部分学生的潜力无法得到发挥。大学不能因此就对这些学生关起大门,老师改进一下教学方法,还是可以使他们学有所成的。像我们学校就要求老师上课尽量生动,多让他们动手。” 那位老教师对此倒也赞同:“一些学生看书看不进,做实验、跟人打交道却很拿手。这次招生,学校就让一些学生帮忙,他们干得还真像那么回事呢!”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的忻福良副院长也是这么看:“考分很低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习惯、自觉性比较差,而多数学科是只要刻苦就能学好的。所以,学校在收了这样的学生后,只要花更多精力、加强管理,还是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的。” 中侨学院还很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该校的主办单位有20多家下属企业和上百家合作企业,它们都与学院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给学生提供了可靠实用的实习、培训基地。 对于这些良莠不齐的学生,不少学校已经想出了对策来保证他们能够各取所需,比如分班教学,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学校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给有的学生补补课,有的则“开开小灶”。总之是要尽可能地挖掘他们的潜力。 事实上,专科生也不是没人要的孩子,据近期某报报道,日前在上海举行的某大型招聘会上,中专、大专人才需求高达60%,专科生甚至比研究生还“吃香”。 擅长技能的中专生与大专生,由于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自然受到重视。所以,只要找准方向,专科学生的就业前景还是可以看好的。而且,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专科生具有灵活性、要求低、实用性强等特点。“我们的学生能找到月薪2000元的工作就很开心了。”中侨学院的一位老师这么说。冲着这点,一些单位从用人成本的角度就更倾向于选择专科生。(实习编辑蒋洁 李静)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