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办高校:“贴金”贴不出金字招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8/21 15:38 人民网-市场报 | ||
作者:禾木 立秋过后,暑气渐渐消退,而民办高校招生的热潮却是一浪高过一浪。各民办高校摆开阵势,扯起诸如“中国民办高校十强”、“十大优秀民办高校”、“名校知名教授执教”等各式大旗,纷纷往自己脸上“贴金”,展开了一场拉抢生源的大战。其结果是让人感到一片“兵慌马乱”的景象,不仅学生无所适从,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可程度也不高,最后落得 民办高校从起步发展至今,不过十多年的光景,在缺资金、少师资、生源不足的窘境中,各路英豪一路征战,民办高校的市场越做越大,1300多所民办高校竞相崛起,不少获得了国家承认学历的办学资格,相比较拥有优越办学条件的公办高校,实属不易。也正因为有拓荒者的辛勤耕耘,让社会看到了民办高校的曙光,加上9月份即将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从法律上确定了民办高校的地位,并可以“取得合理回报”,于是民办高校成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有条件的、没条件的,都争着上,投资办学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窝蜂”。 单纯从投资的角度看,投资者为取得投资回报,在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招生中大玩营销手段,倒也无可厚非。可事实上,教育产业本身是有别于其他行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就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既然是公益性事业,就更需要兼顾社会效益。当下,确实有不少投资人把办教育当成圈钱的工具和挣钱的手段,能捞一把则捞一把,有的甚至借机“圈地”,做起了房地产买卖,至于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办学环境,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更加适应社会的分内事,则放到了一边。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生源成了那些办学者眼中的“金元宝”,对能拉来生源的许以高额回扣,有的甚至玩起了“倒卖生源”的伎俩,于是学生处处提防,常常有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教育本来就不是件急功近利的事,民办高校指望一炮打响,一朝走红,尽快收回投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是有违办学基本规律的。就在不少民办高校喊出了要办“中国的牛津,中国的哈佛”的时候,殊不知有着800多年的牛津大学和有着300多年的哈佛却从来没放弃对自身的锻造和积累。一块优良品牌的塑造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指望通过花点钱往脸上“贴金”是换不来“金字招牌”的,更是经受不了岁月的洗礼的。一所民办高校知名度几何,看的不是你的招生规模、占地面积、资产总量,关键看你的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学术水准等。在国外,评选大学学校声誉基本上没有硬性标准,而诸如校友捐款率、毕业率等都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就是其身后学校的一张脸,很难想象通过蒙骗手段揽来生源的高校,会把学生当成一种永续的资源去培养、开发,也更难想象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会把回馈学校当成自己的荣耀。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民办高校珍惜和培养好现有生源,比单纯通过往自己脸上“贴金”,来摆脱目前社会地位和认可程度低的现状,也许效果要更好。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投票! 赢超酷腕表式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