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课程对你有没有用?爱恨交织说培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8/26 15:38 精品购物指南 | |
不管是企业采购还是个人购买,每一次培训课程最终的消费者,其实还是个人。而他们对于培训最主要而直观的印象还是“这次课程对我有没有用”。 智联招聘网内容发展经理郝建 现场效果不等于培训效果 印象中,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在密云度假村接受的三天管理培训:来自不同部门的经理们参与到小组活动、头脑风暴、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中,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关键是培训师已经在培训前期深入到公司调研了许多案例,在培训中调动大家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案例研讨,很有针对性和效果。就目前的工作来看,我最需要的是媒体运作方面的项目管理培训,希望掌握媒体运作流程,成本和时间控制,团队分工协调方面的技能和知识。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参加过的培训也不少了,我有一点体会:有一些培训虽然现场效果不错,趣味性强,讲师很会调动大家的情绪,大家当时感觉很好,很兴奋。但回去后仔细一想,发现实际收效并不大。别人的东西很好,如果仅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他面对的市场环境、经济规律、体制、培训对象等等又都不是一样的,受训的经理人很难找到一种感觉。因为他觉得很陌生,很多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但就是实现不了。 所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受训人的实务能力才是关键。另外培训要在企业中产生效益,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过程,并且要取得好的效果,除了培训工作本身的质量之外,整体的企业文化对培训所传达给干部员工的内容,是否具有强化支持的作用,也是很关键的。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的土壤,管理培训是凝聚员工共同成长的添加剂,只有基于鲜明的企业文化基础上的管理培训才能发挥其效力。我觉得,缺少企业文化支撑的培训是没有方向的培训,违背企业文化规范的培训是误入歧途的培训。 某行业报记者部主任杨先生: 别错过专业论坛和讲座 从事媒体工作后,最早的一次培训是参加科博会的专业论坛,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采访,后来一位前辈告诉我,这样的论坛对记者来说其实是很好的接受培训的机会,论坛的采访就是主要的培训方式。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愿意放过这样一些免费提升自己的机会了。几年来,听的最多的“课程”是竞越、前程无忧、华点通等培训机构举办的人力资源专业论坛,通常下半年会多些,几乎平均每个月都有一次。其他的就是去北大蹭讲座听。一开始逢讲座就去,现在选择性强很多了,通常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的讲座。我并不购买课程,说实话,记者这个职业的培训机会很多,只要自己有学习的欲望,通常都能获得邀请。如果非要购买课程,那就是如何找到一个名师扎扎实实地读个博士。 过去我对市场、管理接触的不多,而现在必须面临员工管理和报纸内容发展等问题。因此现在对于怎样激励员工,如何让每个员工在创业的时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但又能使报社整体目标达成,如何让大家觉得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事业和使命等方面的培训有需求。希望能通过培训提升“沟通”、“激励技巧”甚至“销售”技巧等。 总的说来,有一定规模,并且将培训产品化的公司服务不错,感觉很专业,讲师大多都经过培训,有一定技巧。我更喜欢上实战派培训师的课。对于内外训,我喜欢内训,量身定做,针对性强、时间效率高,外训虽然也有收获,但与付出的时间成本比较,效率较低。 参加培训也是结交朋友的过程,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认识一些同行或者业界精英。由培训找到商机的情况也有,但在培训中认识朋友只是契机,商机都是后来发生的。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培训经理季菁: 培训效果需要时间来体现 作为培训经理,我需要了解跟行业有关的各种课程和去体验各种人的讲课风格,从而满足各种知识的需求。就目前工作情况来看,需要的还是和销售工作本身有关的优秀培训课程。 对于过去参加过的一些培训我基本还是满意的,但是有时候会出现“期望过大”的现象,感觉很期望了解的知识最后没有达到,这是因为一些讲师没有深入了解企业。一般企业都会采用内训和外训结合的方式,因为二者各有利弊,需要互相弥补。企业自己的培训师做内训,对公司的环境、文化、部门结构、所面临的问题等各方面了解,带着问题来讲,大家就会觉得有针对性。但因为身在其中,有些问题反而表述的不是很淋漓尽致。而外来的老师对一些深刻敏感的问题讲起来没有太多的顾虑,有问题就直接提出来,他不用面临后面引发的问题,比较敢想敢说,局限就是对企业的环境、整个行业等不了解,所以他可能容易停留在一些表面的东西上。 我认为,培训效果是需要时间来体现的。因为现在很难说有谁能通过一次课程就使自己有突飞猛进的变化,通常我们认为,在一次培训中哪怕只有一点的收获都能被认为是成功的。另外,培训效果还需要一个企业系统化的培训支撑的,只有系统化、不断强化的培训才会是有效培训。 本报实习记者石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