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沉重的爱承受不来 孩子对家长陪读很无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9/09 12:01 中国青年报 | |
“陪读”,这里是指父母陪子女读书。在目前庞大的“陪读大军”中,包括形形色色的家长:有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也有从农村到城市的,还有从大城市到小县城的;有陪大学生的,也有陪中小学生的,甚至有父母为博士生陪读—— 背井离乡放弃职业的“陪读大军” 9月5日,记者在北京一家颇有名气的美发厅里,看见曾获得亚洲美发大赛亚军的美发师正给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孩剪发。这个18年来一直由妈妈理发的男孩之所以来美发厅,是因为今年刚被上海一所著名高校录取,第二天他将离开北京到上海读书。 为了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妈妈不但给他买了一台1.3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一部3000多元的诺基亚手机、一块两千多元的卡西欧登山表和一台1000多元的好译通,还买了上千元一套的美国休闲服、一双780元的耐克鞋、1500元一只的箱子……并预定了机票,打定主意送儿子到上海后,她留下陪读。她已托上海的朋友在那所大学附近租了套两居室。 至于为什么陪读?这位妈妈告诉记者,儿子上的中学是市重点,初一时成绩在全年级排第二。初二时,儿子的老师告诉她,她儿子从不交作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经过对儿子的一番跟踪,她才知道,儿子天天放学后打发时间的地方竟然是间“黑”电脑屋。 从此以后,她一直监督着儿子的行踪,直到儿子考上大学。她说:“我去陪读,主要是担心儿子从来没离开过家,不爱和人交际,自理能力很差,怕洗衣服。还担心他管不住自己会变坏。” 有人戏称像这位妈妈一样的父母为“陪读大军”。“陪读大军”是一支庞大的队伍,这其中有形形色色的家长,他们中有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陪读的,也有从农村到城市陪读的,还有从大城市到小县城陪读的;有父母一方独自陪读的,也有双双陪读的,甚至还有父母分别为两个孩子陪读的;有为大学生陪读的,也有为中小学生陪读的……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广西玉林有位何先生,当他知道在南宁上大学的女儿整天泡在网吧,期末考试5门功课都不及格,最高的47分,最低的才3分,还与在网吧打工的小伙子产生了恋情时,着急万分。他不惜放弃养家糊口的小面馆,长期住在南宁陪女儿一起上大学。他在南宁亲戚家住下,每天从亲戚家出发到女儿所在学校,然后穿梭于学校附近的31家网吧。通过“巡视”,确认女儿是在学校上课后,才放心离开。经过一个月的陪读,他女儿改变很大。原来不及格的5门功课经补考顺利通过,学习成绩也日渐上升。而他每周都陪女儿出去吃饭、聊天,并放宽对女儿的政策,允许她每周六可以进网吧。他说:“为让女儿彻底与网吧那个男子断绝关系,我这个学期将陪女儿读到底。” 据了解,这些家长或是因为担心孩子会变坏、担心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或是因为望子成龙等原因而“背井离乡”去陪读。陪读现象近年来在很多地方已形成一股潮流。 近些年,北京郊区一些区县日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城区租房陪读的也与日俱增,有不少农民纷纷将子女转学到城区的中小学就读。住在远郊房山区深山沟里的老张近些年跑运输赚了钱。为了让儿子进城上个好中学,他在城里租了房,又向学校交了几万元赞助费,让爱人每周带足了粮油进城给儿子陪读。小学毕业后就干农活的老张说,自己没文化,只能干卖力气的粗活,但决不能让儿子这样了,玩命挣钱的目的就是培养儿子上最好的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 把孩子从大城市送到郊县去上学的也大有人在。四川成都市下面一个县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附近,有个“陪读”一条街,房子十分紧俏。 孩子对家长陪读很无奈 对家长含辛茹苦的陪读,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不少被“陪”的学生承认自己实际是处于一种无可奈何、被动接受的状态。 那个要到上海上大学的北京男孩说:“从小到大一直是在妈妈的唠叨和爸爸的斥责中生活,之所以报考外地的大学,就是想脱离父母的束缚和庇护,过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没想到妈妈非要跟着陪读,还想在上海买房子,我大概永无出头之日了,想起来就够恐怖的!” 广西何先生的女儿表示:“父亲来南宁陪读,是他不放心我,但她干涉我交男友,我不能接受。” “我觉得跟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很希望自己能回归到同学当中去,跟大家过同吃同住的集体生活。但我又不敢向父母提出回校住宿的要求,这样父母一定会不开心的,毕竟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广州一个被父母陪了3年的大学生说。 四川某大学一个女学生则说:“对妈妈的呵护,我一直很痛苦。我知道母亲很爱我,并为此放弃了工作,但我觉得这份爱太沉重了。我希望妈妈回到父亲身边,过幸福的家庭生活。这样才是对我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在采访中,记者甚至还听说一个初中生因不满家长陪读而喝农药自杀的悲剧。 据死者的一个亲戚透露:“这一切都是陪读造成的!这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成绩不太好。开学后,学校在召开家长会时,要求他的家人陪读。他父母对此十分重视,开学后母亲就一直陪读。这给他精神上带来巨大压力,他多次向父母提出中止陪读。当他母亲总算同意停止陪读时,学校又通知其父母去陪读,得到通知后,他一直闷闷不乐。但万万没有想到,他竟服毒身亡。” 陪读会让孩子的能力弱化 针对当今社会上愈演愈烈的陪读现象,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泽奇。据邱教授介绍,北大周围的出租房里也住了不少从外地来陪读的学生家长。他对陪读现象是有感而发: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陪读现象的产生是有多种原因的。首先,陪读现象说明,通过让子女接受良好学校教育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这个传统也仍然约束着我们的行为,成为很多父母的目标。正因为千千万万的父母有了这样的目标,才使得社会的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督促子女接受教育,是于子女、于家庭、于国家、于社会都有利的事情。 其次,子女读书有人陪,也说明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的变革,一部分人不仅有了钱,而且有了闲。陪读的父母大多数是城镇居民,年龄在40岁以上,没有舍弃不下的职业。甚至有的学生念到了博士生,父母还在陪,并且在北京买了房子,置办了产业,把整个家都搬到了北京。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说明孩子独立生活的脆弱化。从了解到的情况看,父母要陪读的理由无外乎两种,一是认为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果不陪,可能会导致他们衣食无着;二是认为子女的自制能力差,如果不陪,可能会导致他们行为失控,甚至走向社会的对立面。 让子女接受学校教育是培养他们的重要过程,为什么一些能够上高中、上大学的学生,反而在日常生活和行为自制方面出现了问题? 事实上,不少家长在子女的成长中,的确没有尽职尽责地培养他们的衣食住行能力和他们的自制能力,而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本该由学校教育负责的部分,譬如学习成绩。当孩子要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时,家长才猛然发现孩子并不能独立生活。 因此,家长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家长要陪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家长也应该明白,“陪”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使问题恶化。 首先,对于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而言,“陪读”只会让他们的能力变得更差。众多的研究说明,人的几乎所有社会能力都是后天习得的。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私生女因为母亲害怕社会的压力而被养在阁楼之中与世隔绝。尽管年龄已经达到5岁,但她面对社会的时候,人们发现她的智力远远低于她应该达到的水平。既然已经耽误了子女们学习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大学教育可以说是他们获得这种能力的最后机会,家长如果“陪读”,就只会使他们的生活能力日益弱化,进而有可能成为被淘汰的对象。 其次,对于行为自制能力差的孩子而言,“陪读”也会产生同样的后果。人的成长中有几个阶段,其中进入成年阶段是最为重要的时期,他们正常的人格会在这个阶段健全起来,他们的心理会在这个阶段趋于成熟,他们对社会的基本观点也会在这个时期形成,并由此形成他们对自我的基本认知和对自我行为的控制模式。而18岁左右,正好是他们上大学的期间,因此,这也是他们获得自我人格的黄金时期,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教育中特别强调“育人”的原因。家长如果“陪读”,也会干扰他们的人格形成。 正因为如此,父母们应该用适当的方式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行为自制的能力,在所有的方式中,“陪读”并不是最好选择,而是最差的策略。(本报记者刘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