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高校扩招导致就业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9/15 14:53 南方日报 | |
图:在广东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一群应届毕业生在查看招聘信息。陈健聪摄 透视大学毕业生就业(上) 编者按 今年,广东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同寻常。遭遇非典,遭遇就业洪峰,加上奔涌而来的全国其它地区高校的毕业生人才,广东已成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压力最大的地区。和你们一样,我们的目光也一直紧紧追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这个热点,我们的思考更未曾离开。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透视大学毕业生就业》,敬请垂注。 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今年尤甚。 关注来自不可回避的现实。 今年是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就业洪峰向我们迅猛扑来。据教育部门统计,今年全国有212万大学生毕业,广东有11.23万,到目前为止,我省还有约3.8万毕业生没找到工作。 一种观点自然而然在社会上传开:就业都这么难了,每年还要招那么多大学生干什么?有专家甚至表示:就业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扩招带来的结果。 果真如此吗?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广东的高等教育还要大步向前吗? 就业难与扩招不是一对必然的矛盾,这是不同坐标系里的比较,教育的功能在提高人口的质量,而不增加人口的数量,人口不接受更多的教育,不增强就业竞争力,到时就业才是真的难 省教育厅副厅长罗伟其对扩招导致就业难的观点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他有三个“总量不变”的观点,其中一个就是某一年龄段青年学生的总量是基本不变的,需要就业的人数也基本不变。教育的功能在于提高人口的质量,而不增加人口的数量,因此,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不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相反,如果人口不随着社会进步而接受更多的教育,不增强就业竞争力,到时就业才是真的难。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扩招说成一对必然的矛盾,把人口的质变和量变进行比较,这根本就是不同坐标系里的比较。 有人反问他:不管怎样,你不能否认因为扩招,因为毕业的学生急剧增加,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的确是下降了。 罗伟其则认为,我们在看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同时,还要看到我们的就业绝对值在增大。以前我省高等教育入学率低,没有多少大学毕业生,不仅100%就业,还供不应求,可在这个100%后面,有多少适龄青少年跨不进大学的门槛,造成许多人隐性失业。 还有一个原因被很多人忽略了:我们每年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我们有没有关注过占同龄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呢?前者是同龄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个体数量自身的历史比较,会有所下降;后者是大学毕业生在同龄人口中整体就业率的历史比较,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会逐年提高。也许这一比较就更清楚,接受高等教育是让就业难了还是让成功的机会更高了。 其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一个全球性共同话题:美国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对于迈出校门的大学生们来说,能找份工作已是件不易的事情;尽管俄罗斯近年经济出现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总体上大学生就业市场还是供大于求;瑞典以前有号称大学毕业生乐园的爱立信等大公司,现在纷纷调整、裁员;而在印度,能有3%的大学毕业生找到理想工作已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了…… 一位经济学家提醒我们,以前我们有大量劳动力在农村,但并未对其进行就业统计,我们称其为隐性失业,现在,我们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迈向大众教育,每年有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包括农村适龄青年走进大学校园,每年毕业生也大批量地增加,就业问题就这么鲜明地摆到了台前,这种就业难在某种程度上可不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进步呢? 就业难让我们反思,不是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多了,而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否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现实情况是,我们高等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办学层次过低,工科生偏少,部分专业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 就业难与扩招不是一对必然的矛盾,但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到大学的扩招。 细究下去,分析也许可以从这里开始:到底是哪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结果并不难看到。据教育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今年我省登记暂缓就业的3万多大学毕业生中有2万多是专科生。在遭遇就业洪峰时,研究生、大部分本科生还是市场争着要的宝贝。 不可否认,目前我省的高等教育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不合理:专科层次比重偏高,研究生和本科教育比例偏低;工科学生比例偏低,尤其是专科院校中工科专业比例较低;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这种教育结构自然不利于毕业生就业,难怪大学生就业市场会出现热的热得烫手、冷的冷得出奇的现象。 广东商学院并不是一所一流的本科院校,可它的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却连续两年在广东高校中名列前茅,今年7月一次就业率就达94.88%。为什么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如此受市场欢迎? 广东商学院院长吴家清认为,高校毕业生要受到市场欢迎,从学校的视角来看,最重要的还是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创新,既对已有专业进行调整、改造、改革,又要根据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人才市场的新特点设置一些新专业。市场无情又有情,哪所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够动态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人才市场的新需要,哪所学校的毕业生就能成为宠儿。 就是这么一条简单的道理,但几十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办学的高校面对它却显得无比沉重———全省71所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科和专业老化、滞后,缺乏适应广东经济结构转型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应用型学科以及新专业、新学科群,明明这个专业已不适应社会需要了,可每年还在招生,甚至还要扩招。 难怪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的毕业生能找到理想职业才怪呢! 道理越辩越明:就业难不是叫停高校扩招,恰恰相反,就业难让我们更加坚定,广东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广东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迫在眉睫。 为什么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设置合理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高?就业难呼唤着扩招后的高校一定要树立新型的质量观、人才观:不以分数比高低,而以能力看优劣;不以劳力者为耻、而以当技术蓝领为荣 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的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他说,现在除了极少数的高校是培养科研者、理论家、思想者外,其它大部分的院校应是侧重职业教育,可高校内部竟然还有一些人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自命清高,关门办学,劳心者看不起劳力者。 有人甚至想不通,为什么叫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出去后当工人? 然而,市场变化的滚滚洪流不会为谁而停滞,谁先改变观念,谁就先尝到甜头。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在就业市场中尝到甜头的学校之一。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企业抢着要,就业率多年来在全省专科院校中位居前列。 还不仅仅只是深职院。据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从2002届、2003届两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设置合理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其它学校,尤其是7月份的一次就业率,相差近10个百分点。 同样是专科院校,为什么会有这种就业差异? 深职院院长俞仲文认为,其实观念的转变最重要,高职院校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说白点就是明确自己是培养高级技术工人、技术蓝领的。 差异就在这里开始了,那些还固守着培养“国家干部”的专科院校,开设的专业仍侧重于管理、文科、艺术等,评价一个学生好坏还主要看考试成绩,毕业生在择业时更注重单位性质,就业期望值比较高。 而目标明确的高职院校则完全是另外一种面貌,面向市场办学,每个专业背后都有一个行业协会作依托,与企业密切合作办学,采取实训教学仿真化、全真化甚至直接到企业开课,学生成绩好坏就在岗位上见分晓,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上岗,学生也以自己是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国家正急需的技术蓝领而自豪。(本报记者梅志清胡键通讯员王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