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修订中学生守则 “俭朴、谦虚”将消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9/25 13:09 北京娱乐信报 | |
《上海市中学生守则(试行)》已出台,这是《上海市中学生守则》第一次修订。据了解,目前上海市使用的《中学生守则》是1981年由当时的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通用”版,经过20多年社会的巨大变迁,其中的很多要求已经落伍,试行版是20多年来上海市首次对这套《中学生守则》进行修订。与“全国版”一样,“上海版”《中学生守则》总共10条,“诚实守信”、“热爱科学”、“尊重外宾,增进国际理解,维护国家尊严”等也第一次进入《守则》。 “全国版”《守则》中的很多条文精神被《新守则》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例如,“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不骂人,不打架”等要求被浓缩至“遵守学校纪律”等条文之中,而“生活俭朴”、“谦虚”等要求也从新条文中消失。《东方早报》9月23日 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试行)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遵守学习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律。 三、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热心公益劳动。 四、热爱科学,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究。 五、自觉锻炼身体,积极参与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六、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朴实大方。 七、诚实守信,明辨是非,自尊自爱,有错就改,克服困难,不怕挫折,文明上网。 八、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爱护公物,爱惜劳动成果。 九、珍惜生命,注意安全,讲究公共卫生,不吸烟,不酗酒,不赌博,远离毒品。 十、尊重外宾,增加国际理解,维护国家尊严。 观点交锋 ●俭朴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俭朴”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是不是值得提倡,尤其在中学生中提倡?这在现在居然已经成了一个问题。莫非是部分经济学家“以消费拉动内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生活越奢华,就越爱国,也越为中国的社会发展作出大贡献?“俭朴”因此变为一种与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的东西?可是,首先,我们不能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其次,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就是稀缺与效率: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他们的资源。地球只有一个,物品是稀缺的,节制我们的欲望,避免奢华浪费,是对地球和我们子孙后代负责。 尤其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中学生的攀比风和高消费都非常严重。从现实的中国国情出发,提倡“俭朴”的生活态度,也没有过时。 “俭朴”和“谦虚”都是我们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提倡。即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我们不断向国际接轨的进程中,它也并未与新形势格格不入。韩福东 ●个性无须“格式” 其实,不管是“生活简朴”,还是待人“谦虚”,原本都应列入个人生活习惯和内在禀性的范畴,而该范畴内的东西也本不属《守则》之类调节的范围。就拿生活简朴与否而言,它首先取决于学生家境的宽裕程度。20多年前,大家大都不富裕,故而《守则》即便不将“生活简朴”之类的条文列进去,大多数人也照样得清清贫贫度日子,生活在这些家庭中的学生,不用老师谆谆教诲,他也会比较自觉地使自己的生活简朴起来,故而《守则》中关于“生活简朴”的要求也纯属多余。可如今,在人均收入早就突破万元大关的上海,家境差的人家肯定还有,但绝大多数人家的生活与20多年前相比,不知上了多少个台阶。尤其在追求生活时尚化的都市人群中,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消费观念早已没了市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做到不铺张浪费才是消费观念的道德底线。这时《守则》依旧要求学生“生活简朴”,不仅显得不现实,而且有干涉他人“私生活”之嫌。 再说学生待人“谦虚”与否,就更属于人家的个性或禀性使然,“谦虚”固然是美德,但靠压抑学生个性甚至泯灭个人禀性而挤压出来的“伪谦虚”,就与美德无关了。就不同家庭背景和生活阅历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而言,每个人的个性都千差万别,有的人天生懦弱,待人低调而谦逊,而有些人则天生自信,处处透射出聪慧和傲慢之色。可不管是“谦虚”的前者,还是“傲慢”的后者,只要其行为没有对他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作为学校就不应乱施“外力”进行干预。而对待学生不同的个性,学校反而有责任予以保护和善待。周士君 众说纷纭<、b> ●尊重外宾无须增加 现实生活中,许多城市、许多机构、许多行业给予外宾的特殊待遇,远非我们普通公民所能相比,让人想不尊重都不行——举例说,民航高标准与高规格的外宾休息室、外宾通道,许多公共场所标有“外宾”专用的档次更高的洗手间等,都在强化我们的“外宾”应该受到更好的礼遇,得到更多的尊重这一点,干什么还要另列一条,给“外宾”以特别待遇呢?而我相信,只要我们把“外宾”和我们的公民同等看待、同等尊重,那些“外宾”也一定能够理解与接受。反之,那些只要是稍稍具有现代社会平等意识的“外宾”,或许会对我们过犹不及的做法提出质疑的。严阳 ●夹起尾巴如何做人 同“生活俭朴”的旧标准一样,“谦虚”的字眼也过于虚幻化,也缺乏严谨求是的量化标准。最近,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清华大学讲学,对渴望成功的年轻学子这样建议:“中国学生不要太乖,胆子可再大一点。”这是希望中国的学生不要老“夹起尾巴做人”。但要想大一点“胆子”,就不要动不动指责学生“不谦虚”。建立民主、文明社会的基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发展空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在“骄傲”和自信的良好氛围里才能做到。李辉 ●凸显人文关怀 全国版《中学生守则》里有9个“不”字“禁令”:“不迟到”、“不早退”……强调对学生的约束和纪律要求,《新守则》只提了3个“不”,且是对吸烟、酗酒、赌博3种严重不良行为的要求,对学生道德修养、个人健康方面则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有一种很浓厚的人文关爱气息。例如,以前规定中学生“不喝酒”,现在改为“不酗酒”,这些细节变化都使《新守则》的要求更科学,也更合情合理。志雄 ●关爱生命成亮点 “珍爱生命”是《新守则》的一大亮点,想想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些大中学生轻生事件,还有“大学生伤熊”事件,都不同程度反映了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这背后其实是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此前,北京市修订中学生行为规范时,将“见义勇为”一条进行了调整,《新守则》写到“珍惜生命,注意安全”可能也是一个“信号”。这些新条文将过去片面强调的利他主义提升到生命关爱的层次上来,更容易被接受。诒范 ●强调社会责任感 《新守则》的要求比以前高了很多,“诚实守信”、“珍惜资源”、“讲究公共卫生”等社会公德要求得到了强调,而“热心公益劳动”也被写进了《守则》。今后,光在学校做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学生”是不够的,还要具备遵守社会规则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铭慈 ●做合格公民 以前的《中学生守则》主要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提出的要求,而《新守则》把学生看做“社会人”。“孝敬父母”等作为做人的基本道德素养,也第一次被提出并放在突出位置,其实《新守则》的不少要求就是《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一些内容。这一变化对学校教育将是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要树立“大教育”观,培养学生做合格的“小公民”。(吉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