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大学门外十多天 贫困生终于踏进校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0/09 09:56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 |
父亲办的工厂垮了,并欠下10万元债务,双双考上大学的兄弟俩命运迥异。弟弟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顺利入读,哥哥却徘徊大学门外10多天,住过高中同学寝室,住过火车站候车室。家长几度向本报求援。在本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国庆前,哥哥终于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生宿舍,昨日,这对苦难兄弟又喜获爱心援助。 “我的两个儿子都很争气,今年双双考上了大学,为给他们筹集学费,我愿意把手里的3个保健食品项目的技术转让给别人。”近日,曾在生意场上风光一时,而今身无分文的达州人张续蓝多次来到本报,希望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筹集资金,让两个儿子都有机会上大学。 张续蓝的两个儿子今年都从达州职业中学毕业,大儿子被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校产品设计专业录取,二儿子被四川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 张续蓝的厂子垮了,积蓄全赔了,为了偿还借款,张先生把家里的房子卖了,家具和金银首饰等值钱的东西能卖的都卖了,能典当的也都典当了。如今,他本人尚未找到工作,一家人四处借住,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两个儿子一年近2万元的学费更是让全家人寝食难安。 本报对张先生愿意以技术换取孩子学费,或者如有企业能提前支付几个月工资他愿意到该企业打工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尽管咨询关爱的电话很多,可是真正“出手”的却一个也没有。眼看着离孩子大学报到的时间越来越近,张先生忧心如焚。
9月10日,在好友处借了400元路费的张续蓝,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陪同小儿子来到四川理工大学。他把自己的情况向该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领导作了反映,系领导调出学生档案,发现这是一名相当不错的考生,顿生爱惜之情,当即决定让孩子先入学再办理助学贷款等事宜。不仅如此,该领导还个人掏出几百元钱捐给孩子作生活费。
安顿好小儿子,张续蓝又马不停蹄地陪同大儿子到川音绵阳艺术学校报到。9月12日,在该校教务处,由于他们出示的贫困证明仅有村、乡证明,没有县级民政局的证明,他们被告知:学校无法为其提供助学贷款,必须补齐证明后才能办理报到事宜。就这样,张氏父子只好拎着行李走出了校门。 张续蓝决定让大儿子先到绵阳某高校亲戚家暂时借住,他只身回去补办手续。大儿子只住了一晚便被该校管理人员发现,被请出了校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来到火车站,在候车室睡,凌晨两点,由于火车站候车室关门,只得再次转移“阵地”,在车站外囫囵睡了一夜。就这样,大儿子在同学处和火车站候车室之间徘徊了10多天,整个人瘦了一圈。
9月26日,张续蓝再次来到本报求助,说到动情之处,这位七尺男儿哽咽不已。当日中午,记者同张续蓝一起赶往川音绵阳艺术学校。招生就业处的薛主任在听了张续蓝的介绍后,也对他的情况表示同情,表示“特事特办”,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由于大儿子就读的艺术类专业每年学杂费为13120元,根据有关规定,学校每年只能担保贷款最多6000元,余下的7000余元还得依靠家长自筹。可以先写一个分期付清的保证,先入读,再想办法。薛主任称,学校还将为其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帮助他渡过难关。 薛主任表示,艺术类院校和别的院校不同,收费本身就高,国家规定的贷款金额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而作为民办二级学院的绵阳艺术学校,国家拨款少,如果贫困生太多,费用全免的话,学校根本就无法正常运转。据了解,今年该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生10余人。
昨日,在本报科教部,张续蓝手捧由本报转交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援助的2000元现金,感动得哭了起来。尽管两个儿子都已入学,但除去助学贷款外他还欠学校的高额学费,若干天来仍像一块巨大的石头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好心人的援助好比雪中送炭。更让他意外的是,四川省栋梁工程办公室已正式通知他:尽管他的两个儿子都不完全符合“栋梁工程”的援助条件,但经过慎重研究,还是决定对两个孩子每人给予2000元的特别援助。张续蓝对栋梁工程办公室和好心人再三致谢,并表示自己将尽快找到一份工作,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让两个儿子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记者曹丰)
张家兄弟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顺利入学了,弟弟的情况可能稍好一点,因为国家助学贷款足以支付他四年的学杂费用。而哥哥就麻烦得多,即使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也只能解决一小部分的费用,4年大学,他单是学杂费用就有近3万元的缺口,其间还不包括生活费用等。他暂时入学了,可是今后会怎么样?谁也无法给他保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事实上,对众多贫困生来说,这种遗憾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因为绝大多数所获得的资助或者捐赠只是第一年的费用,以后呢?他们说,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 昂贵的学费是横亘在贫困生面前的巨大障碍,录取通知书带给他们的几乎只是暂时的兴奋。关键时刻帮他们一把,他们将起飞得更加迅猛;贫困不应 使他们掉队,今天社会给他们滴水之恩,明日他们定会对社会涌泉相报。只是,我们该怎么更好地帮助他们? 在帮助贫困生时,我们也发现,他们身上多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因超生造成家庭贫困,有的家庭甚至超生2个以上,生活都成问题,何来余钱供孩子读书?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另一个就是许多贫困生和他们的家长在困难面前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四处诉苦、等待救助,而没有采取一些主动自救的办法。本报曾经报道过一中江女孩考上电子科大后,由于家庭贫困独自到成都打工挣学费,这样的贫困生就是很值得敬佩的。 希望在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对贫困生入学问题进行报道时,此类遗憾会少一些。(曹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