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大学生:我吃掉农民家仅有的一个馒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0/27 10:17 北京青年报 | |
大学生和专家学者在论坛现场热烈讨论 (摄影/王鹰) 记者在北京青年学生先锋论坛上听到这样一个感人故事:一位农村老奶奶拿出家中仅有的一个馒头送给下乡支教的大学生 今年是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20周年。20年来,已有百万余人次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 为全面展示社会实践的丰硕成果和丰富内容,市学联网站专门设计搭建了“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二十年网上展览会”(http://www.bjstudent.org.cn/exhibition)。同时,团市委、市学联组织编写的《跃动的青春——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二十年的工作与思考》一书也即将编辑出版。 10月24日下午,团市委、市学联、新华网联合举办了“社会实践与青年成才”北京青年学生先锋论坛。五位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与青年成才”北京青年学生先锋论坛的坛主围绕大学生实践成才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与在场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0级本科生周浩岩:我教社区居民表演英语小品 我是学机械自动化的学生,但我的社会实践是在北京市宣武区搞社区工作。那还是大一暑假的时候,我在宣武区的一个居委会工作了一个月。 第一次走出校门,我们脑子里对社区没有什么概念,不知道社区是干什么的。去了之后,同学们都觉得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居委会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居委会的干部都非常负责,经常加班加点,而且有很多工作人员是本科学历,这给我们的触动非常大。 我们在宣武区开展社会实践时是2001年,正好赶上申奥,我们实践团的同学就想,能做些什么与申奥有关的事情。后来我们就做了一个英语讲师团的活动,教居民说英语,居民很欢迎,同学们的热情也很高。有时甚至就在胡同里教,我们在那儿讲,很多买菜回来的居民就扶着自行车在那儿跟着我们念。有一次我们还组织居民演了一个小品,完全用英语表演的,就是讲述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公交车上来几个外国朋友,市民跟他打招呼,介绍北京美景的故事。 参加表演的大爷大妈非常认真地在台上说英语,我们看着很高兴,因为他们都是我们的学员,其中有一位老爷爷都80多岁了。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2001级本科生刘凡:我们的农村发展研究会已有38支分队 我们学校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经常去农村,后来就组织了一个研究会,专门研究农村的发展问题,叫中国农大农村发展研究会,已经成立10年了,我是现任会长。 我们研究会每年都要招新人,每年的规模大概在300多人。我们每年都组织会员下乡,一般是学校团委统一组织,由我们农村发展研究会具体承担。一开始规模较小,现在越来越大,今年我们已经有38支小分队了,每支小分队有5到9人不等。我们的社会实践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1997年团中央在我们农大挂牌成立中国青年农民科技之家,这个牌子体现了对我们的充分信任。那一年我们接待了第一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邀请他们到我们学校来,跟我们农业会的同学座谈。此外,2002年,我们主办了第一届中国农业人才论坛。当时效果特别好,主题就是“最好的年华要不要献给农业”,论坛的出发点或者是导火线就是我们有一届会长,他最后放弃了留京的机会,回到他的家乡,一个非常贫困的地区,给他们家乡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且他在不是非常有利的情况下作出了很大成果,他的故事当时得到了《北京青年报》的报道。我们顺应这种形势推出了这样一期论坛。作为会长,我认为有责任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使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对社会的了解,都能有所提高。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专业2001级本科生赵丽:我在山西农村给农民义诊 我在2001年暑假去了山西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我出生在东北,并且一直生活在城市里边,可以说第一次下农村带给我的是沉甸甸的体验。 那里的老乡非常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刚到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的宣传工作已经提前做好了,让我们十分感动。当我们结束了一天的义诊服务之后,当地一个老乡就把我们拉到他的家里吃饭。他给我们做了米饭,还炖了一大盘的炖菜,上面浇着麻油。我知道山西面多米少,而他却给我们做了米饭,现在想起来都非常感动。 我们是本科生组建的队伍,在分析了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把重点放在了了解民情、宣传和普及医疗知识、发放医疗知识手册和开展义务保健咨询服务等方面。我们为他们测血压,推拿按摩,可以说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也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我认为还不够,有机会我还要到基层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0级本科生尹鹤灵:只有出去看才能体会真切而完整的社会 我参加过几次社会实践,陕西之行给我印象特别深。 我们是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前期的策划包括和西安方面的联络,我们去的行程、车次,所有活动都是学生会的同学自己来做的。到了西安之后,感触更深。 首先是西安酷热的天气,去的那天是西安气温最高的,42摄氏度。我们参观了西安钟鼓楼,去了延安、宝塔山,通过这些活动重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感受到了青年学子肩负的责任。 从延安回到西安的路上,我们经过了黄土高原,大家都有特别深的感受。我们想象的黄土高原应该是黄沙漫天的,但是我们去了之后看不到一点点黄色,都是青翠的山林,我对这点感触特别深。头脑里想象的东西和真正的社会实践是不一样的,只有出去看才能有真切而完整的体会。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2001级硕士研究生刘振江:一个馒头的故事感动了我 我在清华读完本科后就报名参加了团中央第二届扶贫接力计划,到甘肃省武卫市古浪县图们镇一个中学支教了一年。我们学校还有很多这样的学生。1996级有一个本科生,叫侯桂松,他到甘肃古浪县支教了一年,回来之后感触非常大。 他曾经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当我访问学生的家庭状况时,我发现他家只有一面墙壁,另外三面都是用树枝、报纸或者是塑料布搭建而成的。他家在青藏高原的最边缘,冬天都是零下二十七八度,但是他们烧不起煤。这个家庭只有一个上初二的学生和一位老奶奶,当时家里就剩下一块馒头了,但他们把这块馒头拿了出来给我。我当时很为难,我不吃这个馒头,就是嫌弃农民脏。最后我决定把这个馒头吃下去。” 当时他就有一种深深的想法,将来毕业的时候一定要到地方去,到基层去,为这些普通的老百姓真正做点事情。他今年毕业之后,主动申请要到贫困地区工作,最后他去了廊坊市的一个郊县工作。我认为正是那次社会实践对他后来的就业选择产生了影响。 今年清华大学组织社会实践的主题是“我和祖国共命运”。我们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的时候,就希望能够结合就业指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体会到,只有首先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最后才能在重要领域内作出一番大的事业来。(张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