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志愿者也要挑 大学生渴求高质量实践机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0/29 14:38 中国青年报 | |
10月28日举行的合肥市第三届资本与大型项目对接会,在筹备过程中出现了一道特别的风景——招募140人大会志愿者,竟有1500多人报名,其中90%是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录取率”不到十分之一,竞争激烈程度令人惊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报名如此火爆的原因,一是因为如此高水平、高规格的活动,有许多高新技术项目、成果展示,还有一批国内外各领域一流专家的论坛讲座,每年只举办 但令人忧虑的是,这类既能开阔眼界、又能让参与者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得到展示和提高的高质量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只是一小部分学生能争取到。一些大学生坦诚地告诉记者,学校能提供的实践机会太少,有的学生只能靠“虚拟情节”来填充求职书上的实践空白。 记者在高校采访中了解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机会,在许多高校还没有提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但具体到为学生提供和寻找实践机会这类事情,因为介于教学部门和就业指导部门工作的“中间地带”,往往被忽视。在一些高校,由于课程设置较密,社会实践还只是列在课程表上的“绣花枕头”,可有可无。所谓的实践就是最后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给学生“放野马”,求职书上的实践内容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纯属虚构。 在求学目标与就业需求的接轨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解决大学生们对高质量社会实践机会普遍感到饥渴的难题? 中国科技大学高水平的机器人制作大赛到今年已举办了三届,内容有机器人足球对抗、机器人舞蹈比赛等,精彩纷呈。如此涉及尖端技术的比赛,参加的学生从一两个系、几十名学生逐步增加到现在的十多个系300多名学生,机器人大赛的入围和获奖证书成为就业市场上展示实践才能的“硬通货”,主要原因是学校做了很好的幕后导演。该校分管校长亲任比赛组委会领导,从学校教师中选择高水平的导师指导,教务部门还拨出专款为不菲的机器人制作费买单,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不仅能调动所有知识积累,还可以学习除书本理论知识之外新知识新技能的锻炼机会。 安徽大学连续两年来的暑期社会实践,采取提前与相关实践单位接洽、专家策划确定实践项目或选题、学校和院系两级资助的办法,获得了很大成功,学生每年都能写出上百篇高质量的实践总结论文,有的发表在国家级的刊物上,有的甚至成为国家级项目的子课题。现在,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已成为该校学生就业的助推器,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数年在安徽高校名列榜首。 这些高校的成功尝试带给人们的鲜明启示是:发掘与寻找高质量社会实践资源,学校还应发挥组织优势,在人、财、物等方面积极投入。社会各界也应本着开放的姿态,积极与高校联手,发挥在校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使在校大学生的锻炼成长与本单位的发展需求相统一。(本报记者黄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