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高考金刊2003年10月号 > 正文

对高考语文写作试题怎样做到“符合题意”

http://www.sina.com.cn 2003/10/29 15:05  课堂内外-高考金刊

  □河南太康一高焦文林

  符合题意,就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示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准确、全面地理解其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考生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还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确保无一遗漏。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怎样才能做到符合题意。

  一、理解话题含义

  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是做到符合题意的基础。

  一般性的话题要准确理解话题中涉及的概念的含义。例如以“自信”为话题作文,就要首先弄清“自信”的含义。“自信”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相信自己”,《辞海》释为“自己相信自己”。就是一事当前,自己要有把握,有信心,坚信能有好的结果。它与“自立”(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自强”(自己努力向上)、“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信条”(信守的准则)等话题有相似之处,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喻性的话题要准确理解话题的比喻义。

  二、把握写作范围

  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有利于对话题的切分,有利于考生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还以“自信”为例来看,我们已经知道“自信”就是“相信自己”那么“自己”是不是只包括考生个人呢?不是,小而言之,可以指考生本人,也可以指考生熟悉的另外一个人;大而言之,可以指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考生既可以叙写自己或别人有关“相信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写基于“相信自己”的生活感悟,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相信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想使文章获得高分,还要把你对“相信自己”之于生命存在方式的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价值攀升的理性认识,蕴含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或深刻的议论之中,不宜在青少年是否应该有“自信”的层面上发肤浅的议论。

  三、辨明概念关系

  如果话题由几个概念构成,如“痛苦与快乐”、“目标与现实”、“吸收与创新”等等,还要求考生在动笔前要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2003年高考要求以“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考生就必须扣紧“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行文。立意的方向可以是“正确的认知应当战胜感情的亲疏”、“感情要服从理性”、“感情要接受理性的指导”,也可以是“感情的亲近有助于理性的认知”……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符合题意的。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须平分笔墨,侧重于写“感情亲疏”或者“事物的认知”都是允许的,但不能只写“感情亲疏”忽视“事物的认知”,也不能只写“事物的认知”忽视“感情亲疏”。

  四、谨防话题转移

  在话题作文中,考生要按试题指定的话题作文,并要做到以一贯之。有的考生在议论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笔墨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去,再也收不回。例如,一考生以“门与墙”为话题写的《快乐的沟通》:

  乐观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个门。其实乐观者所说的门,就是沟通之门,理解、信任、默契之门,快乐之门。我想说:“我沟通,我快乐!”

  每个人都向往快乐,渴望快乐。那么,究竟什么是快乐,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呢?

  其实,快乐很简单,不用去学,不用去想,只要打败烦恼,不去追究鸡毛蒜皮之类小事的是与非;忘掉烦恼,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生活;忘掉烦恼,以真诚的爱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忘掉烦恼,发自内心地去跳、去叫,去喊;忘掉烦恼,充满自信地去拼、去闯、去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生活,才能尽享生活的乐趣。这就是快乐。

  ……

  只要用心发现,快乐就在我们身边。身处快乐的世界,拥有快乐的生活,挑战快乐的目标,充实快乐的心扉,感受快乐的音符,憧憬快乐的未来,实现快乐的梦想,这就是快乐人的宣言。快乐乃人生之本,让我们拥有快乐,并将烦恼拒之门外吧!

  这篇文章的标题和第一自然段都是切合题意的,但是,作者在第二自然段用一个设问句,将“快乐的沟通”这个以“沟通”为中心词的话题,转移到其修饰语“快乐”上去了,直到结尾作者尚无意对早已走偏的题意进行修复。就这样,一篇基本功很好的文章,却因转移话题被归入了低档次二类卷。

  五、表达有意凸现题意

  比如在开头、结尾、段首这些关键处把体现题意的文句“亮出来”,让阅卷者能清楚看到。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